茅云華
摘要:一切事物都存在美,都富有藝術感,作為大眾媒介重要組成部分的電視新聞,其藝術性的存在無論對于人們信息獲知、社會輿論監督,還是政府政治宣傳都有著重要作用。新媒介時代競爭激烈,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更顯重要。本文從四個方面切入,闡述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
關鍵詞:電視新聞;藝術性;視聽感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86-02
一、引 言
隨著通信科技的發展,人們從信息稀缺時代步入信息過剩時代,面對海量、繁冗、重復不斷的電視新聞信息,一些受眾開始茫然和失措,電視新聞似乎失去了奪人耳目的魅力。而若將采集到的真實素材加以藝術的、形象的表述和傳播,使其富有藝術性,傳播效果要理想得多。可見,藝術性對電視新聞至關重要。
二、何為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
美存在于任何事物,編導藝術性作為美的視聽體驗給人們帶來精神上新的享受和心靈上美的感知。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指通過多采編、多媒體技術、后期加工等諸多手段將普通電視新聞事實以新角度、多手法、立體式、形象化等特點加以傳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魅力。藝術化的電視新聞依靠現代科技將各種元素,包括:畫面、線條、光線、聲效、現場同期聲、解說詞、字幕、特技、圖標等有機融合,使它們匯聚成合力共同來表現新聞事實,讓受眾知悉的同時感受到視聽愉悅。
有人認為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會改變新聞的本質面貌,其真實性會大打折扣。事實上,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性特指在新聞的表現形式上加以人為的修飾和改動,新聞的內容本質沒有發生改變。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電視新聞的真實性作為其內容所在,通過藝術形式加以表現和傳播,可謂是完美的結合。
三、電視新聞編導藝術帶來美
在教育程度、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普遍提高的當下,受眾對信息呈現出多元化選擇的態勢,大家不只是停留在獲知和了解的層面上,人們需要敢于突破和創新的新聞。說教式的內容、呆板的報道形式、宣傳味道極為濃厚的電視新聞,有時甚至會令人反感和厭惡。受眾對精神和文化領域的消費越來越“挑剔”,期待了解新聞信息、獲得社會教育的同時,精神上也能得到放松和愉悅,這就迫使電視新聞機構改變陳舊的報道風格,一成不變的報道方式,融入更多活潑生動的元素,尤其是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加以藝術的表現形態和和創作手法,使電視新聞以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堅持黨性、堅持真實性的基礎上,增強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劉少奇在《對新華社工作的一次指示》中說,‘“新聞要有思想性和藝術性;不能只強調政治性——立場,還應強調思想性、藝術性和興趣。”因此,電視新聞節目必須把握好這一重要元素,使之在起到聯絡世界各地、傳達各方消息作用的同時,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美”的品味。
四、讓電視新聞更具藝術魅力
堅持編導藝術無論對提高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還是對塑造媒介組織自身形象,都有著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可從五個方面提高電視新聞的編導藝術,增強電視新聞影響力。
(一)平衡協調新聞各要素
一條好新聞應該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真實的內容與藝術的表現手法相輔相成。全國好新聞辦公室提出,好新聞必須要達到“新聞價值、宣傳價值、審美價值的和諧統一”。為此,新聞單位要綜合電視新聞相關要素,追求宣傳效果的同時,不忘凸現新聞的思想性與審美價值,使三者形成合力。少了藝術美,內容再好的電視新聞也味同嚼蠟甚至無法感知;缺乏實質內容而過分注重華彩的新聞,只會讓人如墜云里,不知所言。制作電視新聞時刻要平衡和協調好各元素,使它們和諧有效地組接。
(二)充分運用電視鏡頭語言
電視新聞與紙質新聞最大的區別是可以調動豐富的鏡頭語言,增強視聽方面的效果,形成巨大的視聽覺沖擊力和感染力,使觀眾在欣賞新聞內容的同時,也品盡電視新聞藝術美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靈享受。充分運用電視新聞的鏡頭語言,指各個鏡頭(包括特寫、近、中、遠鏡頭)的合理組合,現場同期聲的適當加入,光線和背景的正確布置,畫面色彩和色調的恰當配用等等,同時也可以通過后期處理使各組畫面呈現相互交叉、交換、對比、比喻、象征等蒙太奇表現形式,使原始畫面和聲音變得更加流暢、鮮活和逼真,人物特征凸顯地更加淋漓盡致,新聞主題思想變得更加突出,內容變得更具親和力,從而拉近觀眾與電視新聞的距離。
(三)改變報道方式和播報風格
電視新聞的報道方式呈現的大部分都是主持人報,觀眾聽的場面。新聞節目一直采用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的播音方式,具有莊重、嚴肅、簡潔、明快、準確、可信的優點,但也會令人覺得缺少人情味和親和力。若改變報道方式和播報風格,改變受眾一貫處于“聽”的地位,讓氛圍變得活躍一點,讓內容變得生動一點,讓故事戲劇化一點,觀眾有了“話語權”,收看興趣自然增加。現在很多電視臺在播放新聞時,都采用了“說新聞、聊新聞”的形式,主持人如同在和觀眾聊天一樣,共同討論共同評價,也有的開通了熱線,隨時傾聽觀眾的心聲,這不僅使節目具有了親和力,也調動了觀眾參與的積極性,受到了好評。像湖南電視臺的《晚間新聞》、北京電視臺的《晨間資訊》以及鳳凰衛視的《有報天天讀》等新聞欄目,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新聞節目具有更大的人文價值和藝術魅力。
(四)重視新聞標題的制作創新
新聞標題猶如新聞的眼睛,給人以第一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受眾看電視新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聞標題,也就是第一感覺和第一印象。據央視調查表明,有70%以上的觀眾首先是從電視熒屏的標題上獲得信息的。新聞標題的好壞直接影響整條新聞,記者和編輯等應在標題制作上下狠功夫,設計制作出引人入勝、標新立異的電視新聞標題。標題制作可以從三個方面創新:首先,確保新聞標題的完整性和概括性,標題要反映出整個新聞事件的大概,語言簡練、明快、工整。其次,注意語言的生動性和靈活性,在不失真實性的基礎上,運用比喻、對比、擬人等文學修辭,使標題語言變得生動活潑,豐滿起來。最后,將新聞標題的字體、顏色、顯示比例等進行一番“裝潢”,使整個標題表現出醒目、時尚和大氣的氣息,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震撼。
(五)培養挖掘才情俱佳的新聞人員
無論是豐富電視新聞的鏡頭語言,還是提高標題寫作和創新能力,都需要一批具有文學功底和兼備藝術鑒賞能力的人才。從前期采集和拍攝,到后期制作,最終在電視畫面上播報,雖然每一環節都是電腦化操作,但節目總體的走向和定位離不開人(攝像記者、采訪記者、后期制作員、編輯、主持人等)的作用,這就要求每一個環節上的人員都要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和藝術功力,才情俱佳,對“美”有獨到的鑒賞能力和高度的敏感性,從而提高電視新聞整體的藝術性和影響力。
五、電視新聞編導藝術的反作用
電視新聞編導藝術性在增強視聽感、活躍氛圍、提高影響力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產生不良影響,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新聞節目包裝過度商業味濃
藝術創作手法使新聞節目形式多樣化,表現手段不拘一格,但有些電視新聞機構片面理解“藝術性”,打著增強“審美度和感染力”的幌子,制作出偏離職業道德和行業規范的新聞節目,表現出過度商業化、娛樂化的態勢。國內一些電視臺為博取觀眾眼球,提高收視率,一味使新聞節目內容向低俗、煽情、刺激等方向靠攏,盲目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節目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識大打折扣,這些有悖主流文化的新聞內容很大程度上已經誤導了大眾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2年視察人民日報時,對新聞改革提出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要求電視新聞機構要牢牢理解和掌握新聞的真正含義,傳播有利于人民、國家和社會的高質量新聞內容。由此可見,低級趣味的新聞節目不符合國家和社會要求,不符合人民需求的根本利益。
(二)新聞節目真實性與可信度降低
一些電視新聞機構在新聞“真實性”上搗鬼,利用這些能夠制造電視新聞藝術性的媒介,制作假畫面,插入假背景,模糊真實與想象的界限,違反了新聞道德。我們在注重電視新聞編導藝術性的同時,要確保新聞真實性原則,不能違背新聞的內在含義,傳播有悖于社會倫理道德,有損于人民國家利益的新聞。
綜上所述,電視新聞的藝術性是一個能為電視新聞創造魅力的花環,但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藝術性”的內在涵義,才能讓這一花環發揮出美的作用,讓新聞的“藝術美”和“真實美”統一,制作出令人民滿意、令社會放心的電視新聞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