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略論適應行業發展特點的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設
丁平
(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是教學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此,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應充分認識專業建設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專業教學團隊、實踐教學條件等方面做出切實努力。
行業;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設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是我院的重點建設專業之一,有著豐厚的辦學積淀和豐碩的辦學成果,自辦學以來為建設行業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建筑設計人員。近年來,在我院高職示范建設的帶領下,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深化內涵建設,探索工學結合辦學之路,使專業建設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民用建筑設計單位內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入WTO后,我國的建筑市場逐步開放,與國外事務所的合作日益增長,國內私人事務所開始興起,建設量不斷加大,業主和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傳統的生產組織方式已難以適應形勢的變化。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競爭的加劇要求參與者不斷進行專業化分工,一些設計院中出現了以設計工作室為單位的工作結構,即形成了以專業組織設計團隊的工作室。這樣的團隊在經濟發達的城市專業分工日益細化,如建筑方案創造室、建筑效果圖制作室、建筑施工圖設計室等,這種流水化的工作模式和崗位多元化的現象對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產生了直接影響。

表1 建筑設計行業高職人才適應的職業崗位調查分析表
通過對社會和行業的市場調查,我院進一步明確了各專業崗位的工作標準、崗位職責,明確了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人才適應的崗位及相應的知識、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結合師資和學生的實際能力,我院主要培養掌握建筑設計的基本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從事建筑施工圖設計、居住房產項目策劃和相關技術管理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當然,根據學生本人的興趣,也可選擇不同方向的學習,即可以從事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建筑動畫設計與制作等建筑設計實際工作方面的學習。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各級建筑設計單位(所)、各大建筑企業、大中型居住房產開發建設公司的設計規劃部門、建筑模型制作公司等。
(一)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縱觀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德國的“雙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國的DRE(校企結合式)為主,但不管哪一種模式,其核心都是工學結合。我院根據建筑設計行業的工程特點和本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構建了符合職業能力形成規律的“5+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5+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5+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即1、2、4、5、7五個學期進行校內課堂教學和工作室項目訓練,3、6、8三個學期進行校外企業實境訓練,校內校外交替進行;其中3、6學期為小學期,集中安排學生帶著任務到工程現場接受實境生產性實踐,返校后帶著問題進行工作室或實訓室理論教學和項目訓練;第7學期學生進入相應的工作室和實訓中心接受專門化綜合項目訓練。工作室實行“教、學、做”合一,以任務為驅動、以項目為導向,真題真做,通過直接參與市場項目鍛煉學生的技術能力,實現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同步培養的目標,完成1項中級專業技能的訓練與考核;第8學期學生以設計員工的身份進入建筑設計行業進行頂崗綜合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培養創新能力和職業勝任能力,在此期間達到高級技能要求,并取得1項高級技能證書,實現校內生產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實現畢業證與上崗證雙證融通,實現與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二)以工作過程知識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構
工作過程知識是指在靈活且不斷更新的企業環境下工作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具有整體性、有效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構、融合理論知識與經驗知識等特點。工作過程知識隱含在實際工作中,不僅包括顯性的指導行為的知識 (如程序化知識),也包括與之相聯系的隱性知識,即物化在工作過程、產品和服務中的訣竅、手藝、技巧和技能等最寶貴的工作過程知識。
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建設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應遵循滿足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符合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規律,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學習內容與職業能力要求的融合。職業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結構,具有開放性、適應性、先導性,并能充分體現市場對人才的能力及素質要求。我院以工作過程知識為導向,根據建筑設計專業對應崗位的技能要求,確定了10門職業基礎課程;根據建筑設計的技能要求,參照二級注冊建筑師的職業資格標準,按照工程工作過程的知識要求,構建了8門職業技能課程;根據專業對應崗位群的工作任務,充分考慮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確定了5門職業崗位課程,如圖2所示。

圖2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圖
課程內容 工學結合課程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發展,這需要科學系統地組織教學內容。高職課程內容設置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基礎課程以應用為目的,以夠用為度,專業課程要加強針對性和實踐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按照工作過程設計的課堂教學核心是通過綜合的、具體的職業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掌握實際工作中的過程性知識,獲得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崗位需求能力分析,我院對一些理論課程進行了重構,將傳統的獨立設置的《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設備》課程綜合為一門《建筑技術概論》基礎理論課程,將傳統的《建筑物理》課程教學中的聲學知識和建筑設備中的建筑采暖、熱水與燃氣供應知識簡化,而將建筑圍護結構的設計和建筑通風等節能知識作為重要知識點。這門綜合課程與以前相比,雖課時量有所減少,但教學內容更實用直接。同時,在專業課的課程安排上,凡能設實訓環節、有條件增加實訓部分的課程,都增加了實訓環節,如建筑墻體構造增加了認識實習,居住建筑設計等崗位課程均設置了綜合課程設計作為實訓課程。實踐教學總課時為1600個左右,幾乎占總課時量的60%。通過增強實訓環節,實現了使部分優秀學生畢業后即能頂崗作業,一般學生經過很短的見習期就能“零距離”上崗的教學目標。
總之,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的課程內容應以崗位能力為目標,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建筑設計項目工程的工作過程和工作內容組織課程,以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啟發性的實訓項目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內容。教學內容應注重行業的發展,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對應職業崗位能力分析每門課程的學習內容、能力目標、考核方法等。同時,在設置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學校的“雙證書”制度,要求學生畢業時必須獲得一項行業技能的職業資格證書。
(三)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教師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者,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學團隊是專業建設的重要保障,主要有以下措施。
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 要制定專業教師到基地頂崗鍛煉機制,規定每位骨干專職教師每兩年應有不低于兩個月的現場掛職鍛煉實踐經歷。教研室每年利用寒暑假和頂崗實習的機會安排教師到建設單位掛職鍛煉,著重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實訓項目開發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開發行動導向課程。教師的優秀實踐案例可以豐富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實踐證明,積極參與工程實踐活動的教師通過實際參與可以了解到行業的新工藝、新技術,積累實踐經驗,經過掛職鍛煉后所教的課程很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提高,可謂一舉多得。積極開展教科研等技術服務工作,可以鍛煉教師隊伍,因此,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行業協會、學會主辦的學術活動,以使實踐教學改革健康推進。
聘請企業人員為兼職教師 包括聘請徐州市建筑設計單位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高級建筑師作為本專業的客座教授,不定期為本專業舉辦專業講座。聘請優秀的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對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指導,這種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團隊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取長補短,實現專業教學團隊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四)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要構建適應工學結合的實訓基地管理體系及運行機制,規范校內生產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的管理辦法,制定實訓指導手冊、實訓考核方法和成績評定標準,積極營造實習基地的職業氛圍和企業文化氛圍。
校內實訓中心建設 我院加強了校內實驗實訓條件的建設,成立了建筑設計工作室、建筑模型工作室,并與企業聯姻,成立了校內“聯合設計中心”,將企業的設計項目拿回校內設計中心和工作室,讓師生與企業共同完成。在工作室指導教師帶領下,以團隊合作的形式,使教學項目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在發展變化的工作環境中,為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我院還依托學校設計院建立了大學生實踐創業中心,成立了學生設計工作室,學生可利用業余時間積極主動參與針對性強、實踐性強的實際工程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能力和企業適應能力。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我院充分利用江蘇建筑行業的優勢,在校外建立了穩定的實習基地,作為學生職業能力體驗中心,讓學生與企業員工同工作、同生活,真實感受企業氛圍。與主要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產教合作關系,可以保障崗位實訓教學的需要,為培養學生的崗位綜合技術應用能力提供保證,聘請建筑設計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完成崗位實踐任務。
(五)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
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新課程體系的建立,要求課程考試考核具有全面性、整體性,以學生學習新知識及拓展知識的能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主要考核標準。基礎課、技術理論課一般可采用考試的方式,而實踐與理論一體化的課程一般應采用考查的方式進行考核。
首先,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崗位課程可采取獨立考核和小組考核的形式完成,重在對具體工作任務計劃、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考查,涵蓋各個階段的關聯銜接及協作分工等內容,可通過工作過程再現、分工成果展示、學生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其次,專業認知、企業實境訓練、頂崗實習等實踐課程重在對學習途徑和行動結果的描述,可通過工作報告、成果展示、項目答辯等形式,采取校內教師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
改革后的考核應從注重學習成績向注重學習成效轉變,引導學生從注重考試結果向注重學習過程轉變,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高職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設是集專業開發、專業設置、專業調整、專業教學于一體的活動,包括專業布局、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專業教學團隊、實踐實訓、科研、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內容。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此,要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學校自身辦學基礎條件,以就業為導向,找準專業定位,深化專業內涵,有效推動建筑設計技術專業建設的改革與發展,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高職人才奠定基礎。
[1]趙昕.工作過程知識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職業技術教育,2007,(7):45-47.
[2]趙志群.論職業教育工作過程導向的綜合性課程開發[J].職教論壇,2004,(2):4-7.
[3]陳玄令,沈國榮.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方法及在建筑類高職院校實施的條件[J].建設職業教育,2010,(1/2):37-39.
[4]黃宏偉.就業能力:高職院校專業改革的風向標[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28):46-48.
G712
A
1672-5727(2011)08-0029-03
丁平(1971—),女,安徽懷寧人,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設計學院高級建筑師,建筑設計專業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與建筑技術設計。
*本文系2009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創業型化工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09SJD88003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