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華(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論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現狀
——基于中國知網(CNKI)2000~2010年的學術期刊文獻統計
裴利華
(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為了解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現狀,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水平,在中國知網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篇名,系統檢索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中2000~2010年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所有文獻,并進行整理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相當迅速;相關文獻主要刊登在具有指導性、可讀性和服務性特點的教育類和科技類期刊上;研究方法以定性與感悟性思辨為主,定量與實證研究逐年增加;研究內容廣泛,探討性文章和經驗總結較多,說明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需要深入研究與科學發展。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文獻統計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邁進,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越來越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不斷出現。萬清祥、李迎春、李名梁曾經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領域、內容與視角等進行了述評,但主要是對2008年以前發表的相關文獻進行定性分析。為此,筆者擬采用文獻調查法,對2000~2010年國內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所有文獻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系統梳理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現狀,為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水平提供參考。
采用文獻研究方法,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為題名,系統檢索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中2000~2010年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文獻,排除重復發表,剔除大賽通知、獲獎公告等,共檢索到文獻987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56篇,但未發現以此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對檢索出的文獻分別作年度分布、登載的期刊分布、研究的領域與類目統計,并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進行分析,以揭示我國在此方面的基本研究概況。
(一)文獻發表的年度分布和刊登期刊篇數分析
從表1可看出,國內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是從2002年開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2002~2004年,共發表論文14篇,占全部論文總數的1.4%,論文數量不多,說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人數上有限,內容上也有限,是萌芽期;(2)2005~2006年,共發表論文116篇,占全部論文總數的11.8%,說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研究人員增加,這與我國高校2000年開始擴招存在密切關系,也與2004年以后畢業的學生存在就業難的現實相吻合,是起步期;(3)2007~2010年,共發表論文857篇,占全部論文總數的86.8%,說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研究人數和發表論文數量都大幅度上升,是探索期。研究文獻從2002年的2篇猛升至2010年的987篇,說明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雖處于探索階段,但發展相當迅速。
(二)文獻數量排名前20名的期刊分析
從表1還可看出,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獻刊載,2002年只有2種,到2007年以后,刊登相關文獻的期刊達191種,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表2列出了刊登論文數5篇以上(含5篇)的前20種期刊,總數為345篇,占總文獻量的35.0%,主要刊登在教育類和科技類刊物上。其中,《中國大學生就業》(48篇)、《中國成人教育》(32篇)、《文教資料》(30篇)、《職業時空》(27篇)、《科技信息》(26篇)、《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4篇)、《教育與職業》(24篇)、《中國電力教育》(21篇),這些刊物都具有指導性、可讀性、服務性等特點,對大學生就業與職業輔導具有實際的幫助作用。
(三)文獻研究的領域與類目
本研究參照教育類課題研究內容范式,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文獻按基本理論研究、教育與課程開發、實踐應用研究和評估與管理研究四個領域分類,其比例各占總文獻量的19.6%、19.0%、60.3%、1.1%(見表3)。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主要集中在現狀調查(137篇)、問題及其策略探析(228篇)和經驗總結(135篇)等實踐層面,占全部文獻的60.3%;其次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研究和指導實踐的理論研究。其中,基本理論研究重點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的融合(89篇)。指導實踐的理論研究主要是課程建設(38篇)和輔導體系的建構(33篇);比例最小的是效果評估與管理,僅1.1%。說明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注重實用性和技術性問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實踐操作而輕理論研究的傾向。
表1 2000~2010年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類文獻及登載期刊統計表
表2 2000~2010年發表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類文獻數量排名前20名的期刊表
關于研究方法分類,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的觀點。高耀明等“按研究類型分為思辨研究、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三類”。丁學芳和周燕認為:“研究方法是由方法論、思考和分析方法、資料收集方法三個層次構成的一個全方位系統”。本研究從“定性與思辨”和“定量與實證”兩個維度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方法的使用情況作出統計。從表4可看出,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987篇文獻中,定性與思辨占主導(878篇),占全部文獻的88.96%,其中又以感悟性思辨分析為主(806篇),占定性研究的91.8%;定量與實證方法運用較少(109篇),占全部文獻的11.04%。但實證研究方法不斷拓展。具體表現:一是調查研究(57篇)和案例分析(41篇)成為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重要方法。二是以調查數據為基礎,通過數理統計考察和揭示變量之間關系以及檢驗經驗理論的關系類文章不斷涌現。如李杉杉、王雪燕和徐世勇分別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就業滿意度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三是探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滿意度等關系的模型開始建構,如陳麗運用層次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建立了影響大學生職業規劃因素的綜合評價模型。四是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的實驗研究正在不斷加強,如戴玉英(2006)、林曉萍等(2010)開展了班級生涯心理輔導對照實驗研究;孫國健、郭崗等(2010)、夏體韜、李輝(2010)實施了職業生涯規劃團體輔導。顯示他們在嘗試使用更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雖然對照實驗、關系研究的成果不多,但他們對于推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方法多樣化意義巨大。正是那些最不普遍的研究方法才最具挑戰性,它們更有可能給我們的研究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表3 2000~2010年有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類文獻研究內容分類統計表
表4 2000~2010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類文獻研究方法統計表(N=987)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研究
國外生涯規劃理論的介紹 國內學者介紹國外生涯規劃理論,把生涯規劃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對國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大部分只是簡單地加以引進,而東西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存在差異,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和方法,既不能合理地解釋和描述中國大學生的現實擇業行為,也不能有效地實施職業指導。所以,研究西方職業理論的適用條件以及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的環境和個人心理特點成為新的方向。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有學者開始探討如何移植西方職業理論到我國大學生生涯規劃中來等問題,如龍立榮(2006)從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現狀出發,根據市場經濟時代人們的價值追求特點,描述和解釋大學生的擇業行為及其規律,提出了中國大學生職業決策社會生態理論,為大學生的擇業決策及國家制定就業政策提供了理論參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的融合研究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就業指導關系密切。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比較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樹根和齊佳撰寫的《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一文。文章首先分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關性,主要表現在兩者在教育目標上存在一致性,在教育內容上存在交錯性,教育作用上存在互補性;接著從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在需要以及適應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需要入手,提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的必要性;最后探討如何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有效地契合。這就為充分發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功能提供了理論基礎。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原則的探究 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理念、原則與步驟,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李燕、李松林在《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文中指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準確定位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關鍵,實踐與行動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核心環節,而實現個體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乃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高目標。樓仁功、趙啟泉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探索與實踐》一文中提出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為導向、指導個性化、指導系統性、指導主動性等原則;宋長春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策略探析》一文中也提出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堅持擇己所愛、擇己所長、擇世所需、發展優先的原則。李吉慶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原則》一文中則從職業生涯規劃的5個環節提出相應的原則,即評估自我環節應堅持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原則;分析環境環節應堅持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原則;確定目標環節應堅持理想與現實相結合原則;實施計劃環節應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反饋調整環節應堅持穩定與變化相結合原則。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模式與課程建設
目前,我國有不少學者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提出了思考與構想,也有不少高校在進行實踐嘗試,對人們啟發很大,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柳艷艷(2007)提出全程輔導、心理輔導、個性化輔導、三級輔導模式、發展性生涯輔導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新思路;劉鎏(2008)等從職業課程輔導、實戰培訓基地建設、職業生涯規劃論壇等方面探析全過程滲透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齊一天(2010)提出從課程結構、師資隊伍、測評體系以及實踐訓練等四個方面來構建“四位一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樊錚玉(2009)提出“課堂教學是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主渠道、專題講座是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重要補充形式、實踐教學環節是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關鍵環節、個性化咨詢是職業發展教育的有效途徑”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創新模式。此外,自從2007年教育部頒布《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以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許多教學工作者從課程性質、地位、目標、標準和類型等進行教學理論思考,又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和考試方法等方面進行實踐探討。
(三)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調查與問題對策研究
從2006年雷驊宇撰寫 《全國首屆職業生涯規劃調查——大學生調查報告》以來,各高校普遍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研究,并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不同的觀點。陳德明(2008)提出,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比較突出的是認識不夠客觀,規劃和實施有些脫離實際,帶有理想化的傾向。郭天平(2009)提出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認識模糊、實踐缺乏科學性、指導不得力等突出問題。劉忻、李娟(2009)指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擇業觀落后;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管理存有誤區;缺乏完善的社會引導體制。文學禹(2009)也指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規劃意識淺薄,重視不夠;自我分析不足,不能準確審視自己;方法不明,規劃不清;規劃盲目,短視行為傾向明顯;實踐環節薄弱,對職業環境不熟悉。高國平(2008)指出,當前許多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體系不健全;真正能稱為專家的職業生涯規劃專職人員還相當缺乏,高校就業工作人員還不夠專業且流動性強;“短期促銷”模式也制約著“發展性生涯輔導”模式的開展。上述觀點主要從大學生自身、高校指導等進行問題探尋,但仍需拓寬視域,如從社會經濟與文化、職業環境等展開思考。
基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者們給出了自己的對策思考,其觀點主要有:陳海菊、侍朋寶在《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研究》中指出:大學生自身必須深入了解和認識自我,將職業規劃與實際行動相結合,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高校方面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職業咨詢指導與測評服務機構,建立并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體系等。宋榮緒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與對策》提出,高校應建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服務網絡體系,引進職業測評體系,加強對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劉忻、李娟(2009)提出應樹立正確的職業規劃理念,加強職業生涯指導;加強職業生涯指導課程建設,改進指導教育體系;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全程建設。陳德明也提出開設職業教育課程、職業規劃要謀求與社會資源的對接等觀點。王大磊、郭曉娜(2006)建議建立全方位的就業輔導體系、堅持生涯輔導的全程性以及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王澤兵、孫加秀(2007)等指出,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要注意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和諧,堅持大學生自助與就業指導、咨詢機構相結合,普及生涯教育等。這些觀點從生涯教育、服務網絡建設、測評工具使用、與社會相對接等角度較為全面地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完善提出了對策。
第一,從2002~2010年中國知網(CNKI)學術期刊數據庫刊載文獻來看,國內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相當迅速,大致分為萌芽期、起步期和探索期三個階段。
第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文章相對集中于教育類和科技類期刊,屬于教育學范疇。主要刊登在《中國大學生就業》、《職業時空》等具有指導性、可讀性、服務性特點的刊物上,對大學生就業與職業輔導具有實際的幫助作用。
第三,大學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領域涉及廣泛,十分注重實用性和技術性問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實踐操作而輕理論研究的傾向。
第四,研究方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以定性與思辨為主,尤其以感悟性思辨分析為主,包括調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在內的實證研究在逐年增加,實證方法不斷拓展。
第五,研究內容。我國學者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功用的研究很多,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也比較多。但關于大學生生涯規劃概念的專門研究很少,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性質與屬性的研究還沒有涉及。對國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大部分也只是簡單地加以引進。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理念、原則與步驟,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很多,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不少學者也提出了思考與構想,也有不少高校在進行實踐嘗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也逐漸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第一,拓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領域。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主要是從教育學角度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不同方面進行探討。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社會、學生等多方面的配合與協同運作。因此,研究對象應逐漸從高校走向社會,將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研究領域需要引入新視角和新方法,深化在社會學、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領域的研究,從多角度對不同專業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全方位指導,還要結合社會現實和大學生自身特點進一步深化,以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二,深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內容。從起步期對國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介紹和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對淺顯的理論探討,到探索期對職業生涯規劃基本理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教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廣泛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因此,開展較為成熟的理論——實踐——充實理論——更為成熟的理論的反復研究,建構高度概括性的宏觀理論體系,使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廣,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第三,推進研究方法多樣化、科學化、綜合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研究領域,雖然感悟性思辨研究得到廣泛運用,調查研究和案例分析也成為當前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相對單一的研究方法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生涯規劃教育問題,而且研究方法的改進是提升學科理論層次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中應該拓寬思路,用系統觀去研究現象、分析問題,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牢固樹立方法意識,合理設計與規范研究方法。特別是對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運用的質的研究范式,如現象學研究、行動研究和觀察性訪談等方法也應引起重視。
[1]萬清祥,王珍.我國現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綜述——對2001~2006年間231篇學術論文的文獻綜述[J].遼寧教育研究,2006,(12):89.
[2]李迎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經典文章研究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92(4).
[3]李名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1).
[4]高耀明,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J].大學教育科學,2010,121(3):18-19.
[5]丁學芳,周燕.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變——基于人大復印資料《高等教育》(1980—2007)的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2):22-23.
[6]徐輝,季誠鈞.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現狀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4,(1):15.
[7]李杉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特點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08.
[8]王雪燕,徐世勇.民辦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滿意度的關系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8,83(1).
[9]陳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綜合評價模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10]卜衛.試論內容分析方法[J].國際新聞界,1997,(4):56.
[11]沈道海,王保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本土化”論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68(4):119.
[12]龍立榮,黃小華.大學生擇業的社會生態模型:環境的力量[J].高等教育,2006,8(27):62-69.
[13]戴樹根,齊佳.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18-121.
G710
A
1672-5727(2011)09-0007-04
裴利華(1964—),女,湖南長沙人,碩士,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廳課題《農業高職院校構建農民職業道德教育平臺研究》(課題編號:Y20101779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