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林 李會文 皮云云 黃勁枝(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順德 528333)
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內容體系創新與實踐
馮光林 李會文 皮云云 黃勁枝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順德 528333)
高職專業基礎課教學與實際工作過程對接,實現專業基礎知識向職業能力轉化,是高職課程深入改革的“瓶頸”,構建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基礎課程內容體系是突破這一“瓶頸”的切入點。國家精品課程《機械分析應用基礎》是依據高職機械類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所需,按對實際機械進行綜合分析的要求,有機整合多門傳統學科而創建的高職機械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從全新的視角構建了“以機械分析為主線,以實際應用為目的”的課程內容體系,改變了傳統同類課程長期以來沿襲本科院校以“機械設計”為主線的教學模式,使課程教學回歸工程與實踐。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內容體系;改革創新;職業能力
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群與高職教育不相適應,導致傳統課程教學存在著種種弊端,如受到傳統的“學科體系”課程模式的束縛、缺乏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內容體系的整體優化、尚未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技能訓練嚴重不足等等。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如何回歸工程與實踐,如何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大課題,成為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我院在完成2005年立項主持的廣東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分析了機械行業職業崗位群對高職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并圍繞高職機械類專業領域中各主干方向所涉及的機械設計與機械制造兩大類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將數門傳統學科組成的專業基礎課群整合為《現代機械制圖》、《機械分析應用基礎》、《機械制造技術基礎》三門基礎平臺課程,該項研究推動了高職《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的創建。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是我院在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的基礎上,以就業為導向、著眼于畢業生職業生涯而構建的機械行業基礎平臺課程。該課程有機整合多門傳統學科,并融合相關工程常識和創新方法,突出了知識綜合性、技術應用性、工程實踐性和職業技能性。所構建的課程內容體系體現“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教育思想以及工程教育“回歸工程”的課程教學理念,使課程教學真正走出長期以來沿襲本科院校以“機械設計”為主線的“學科體系”課程模式帶來的誤區,形成“以機械分析為主線,以實際應用為目的”,并具有鮮明高職特色的機械類專業基礎平臺課程,2006年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近幾年來,本課程在內容體系方面的改革創新不斷取得突破性的成效。
(一)深入企業調研
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的順德地區擁有大批制造企業,產品品種多、轉型快,機械類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為我院機械專業畢業生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近年來,我們按照“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高職教育目標,不斷深入順德及其周邊地區眾多企業調研,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需求,了解職業崗位對本課程教學的要求,廣泛收集企業和歷屆畢業生反饋的信息;同時,專程走訪了香港職業教育機構屬下的幾所職業學院,深受香港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和“回歸工程”的項目式教學模式的啟發。
調研結果表明,機械行業職業崗位群大多需要解決機械設備使用保養、維修改善、技術改造、故障診斷、仿制或設計制造乃至發明創造等過程中一些工程實際問題,而對現有機械設備的綜合分析正是這一系列工程實踐活動的前提和重要步驟,這就需要具備對機械設備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同時,面臨制造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畢業生還需具備擇業適應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明確課程定位
為滿足職業崗位群需要,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覆蓋高職機械類各專業領域中所必需的、反映設計思想的機械分析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能技術,并形成機械行業基礎平臺課程,使其在培養學生應用多門學科知識和技術綜合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對擇業的適應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影響和關鍵作用。
可見,沿襲本科院校以“機械設計”為主線的“學科體系”的傳統課程模式是不行的。為此,我們以就業為導向,以地方制造業為依托,以所存在的種種弊端為突破口,以課程內容體系為切入點,以國內外高職課程改革的經驗為借鑒,構建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及其教學模式。
(一)合理整合傳統的基礎課群
以實際機械為對象,按職業崗位實際工作過程中對機械傳動系統運動分析、對傳動裝置結構分析、對通用零部件工作能力分析以及對常用零部件精度分析等的要求,對傳統的相關基礎課群做出如下整合:
1.針對運動分析涉及執行構件的運動形式、原動機和所用機構的類型、功能、工作原理、性能特點、運動特點、運動參數、幾何參數及標準等方面的知識,精選傳統學科 “機械原理”和“工程力學”中有關內容。
2.針對結構分析涉及常用機構的結構組成、通用零部件的結構特點及其合理性等方面的知識,精選傳統學科“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中有關內容。
3.針對工作能力分析涉及通用零部件的功能、特點、結構、材料、標準以及載荷分析、受力分析、失效分析與對策、承載能力核算等方面的知識,精選傳統學科“工程力學”和“機械設計”中有關內容。
4.針對精度分析涉及實現整機及其零部件功能要求的尺寸精度、配合精度、形狀位置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知識,精選傳統學科“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中有關內容。
(二)構建以“機械分析”為主線的課程內容體系
本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是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職業崗位實際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依據,按對實際機械進行運動分析、結構分析、工作能力分析和精度分析的要求,有機整合“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及“工程力學”等多門傳統學科,并融入相關工程常識和創新方法,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來解決工程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即形成以“機械分析為主線,實際應用為目的”的課程內容體系(見圖1)。

圖1 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內容體系圖
(三)突顯機械專業基礎課程的高職特色
本課程內容體系具有如下特點:
1.以“機械分析”為主線的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使課程教學走出長期以來沿襲本科院校以“機械設計”為主線的課程模式帶來的誤區,明確了課程改革的方向和途徑,并推動其以全新視角從全方位展開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深入改革與實踐。
2.以實際機械為對象、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的課程內容體系,徹底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優化了知識結構,實現了多學科內容的一體化和有機融合,使學生從單科性的“學科體系”的課程學習,轉向綜合性的“工作過程體系”的課程學習,形成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3.按照綜合分析實際機械的要求整合課程內容,淡化了理論分析的抽象性和設計計算的復雜性,強化了理論知識的實用性和技能技術的針對性,使教學內容適用、夠用,淺顯易懂,符合高職課程的教學特點和高職生源的認知規律。
4.以典型機械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有利于營造職業崗位實際工作氛圍,設計貼近工作過程、貼近工程實際的教學過程,實施“行為導向”現代教學方式,有效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近些年來,《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內容體系,從全方位展開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改革創新和教學實踐,例如:(1)出版了反映課程改革理念和成果的教材《機械分析應用基礎》和《機械分析應用綜合課題指導》。以工程案例為載體的編寫方式使教材內容淺顯、直觀、簡明,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及掌握知識的特點,并為學生以貼近工作過程的訓練形式完成綜合實訓項目提供同步指導,以落實“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要求。(2)營造教學環境的工程氛圍,把工程案例教學作為理論聯系工程實際的重要途徑,實施貼近職業崗位實際工作過程的綜合實訓環節,將模擬實際工程項目并反映專業特點的綜合大作業訓練項目貫穿課程教學始終,使課程教學回歸工程與實踐,體現“工學結合”的內涵。(3)采用多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行為導向”現代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實施“講、學、練”合一的教學過程,采取“項目驅動式”自主學習方式,推行“以能力為本位”的過程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達到課程教學目的。
多年的教改實踐表明,《機械分析應用基礎》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促使其教學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高職同類課程教學為“壓縮本科型”的狀態,改善了專業基礎課教學與職業崗位實際需要脫節的現狀,使教與學的過程從傳統的、封閉的高等教育模式中解脫出來,較大程度地貼近職業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并通過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專業基礎知識向職業能力轉化。因此,本課程對相關專業課的支撐作用和對學生職業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1]黃勁枝,程時甘.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機械專業基礎課群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67-70.
[2]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黃勁枝,程時甘.機械分析應用綜合課題指導[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4]林晨,楊志強.機械設計課程背景的探討[A].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董萬福.機械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與實踐[A].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組委會.機械類課程報告論壇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董啟宏.專業基礎課教學與高職生職業能力培養[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90-93.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
G712
A
1672-5727(2011)09-0074-02
馮光林(1964—),男,江蘇常州人,工學碩士,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
李會文(1973—),男,湖南株洲人,工學碩士,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機械制造。
皮云云(1984—),女,湖南常德人,工學碩士,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及理論。
黃勁枝(1957—),女,湖南長沙人,廣東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