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才
會計是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一門課程?!痘A會計》是會計專業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該課程理論性、實踐性都較強。學好《基礎會計》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對該課程掌握程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對專業的興趣。而要學好基礎會計這門課,其實訓教學是關鍵,是實現該課程教學目標乃至專業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環節。
高等會計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以培養服務于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會計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使其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工作,滿足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這就要求在會計實訓教學中堅持以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中心來開展教學,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形式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
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高職教育更注重于實踐性和應用性,強調學生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和技能的培養,使其能較快滿足一線工作崗位的需要。這是社會賦予高等職業教育的任務,也是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是衡量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而要達到這個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這關鍵靠會計實訓教學來實現。在人才市場,我們可以經常發現這樣一種狀況。一方面,企事業單位需要會計人才,但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每年有大量的會計人才卻找不到工作,會計人才市場供求脫節現象比較嚴峻。人才需求單位招聘時最看重的是日常會計操作能力,而我們的畢業生往往是走上工作崗位不知從何入手,動手操作能力較差,不能馬上勝任工作。所以,會計基礎實訓教學應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的,以能力的培養為中心來開展、組織實訓教學,使學生在實踐教學中鞏固、豐富知識,提高工作的能力,以滿足行業的需要。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核心與最終體現。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既要滿足高職學生目前就業的近期需要,又要滿足學生今后生存、發展及競爭的長遠需要。當今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職業崗位和職業技能的變換更新不斷加速,一個人不可能在一個崗位、一個行業干一輩子。因此,高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關系到學生的前途和發展空間,職業院校必須克服急功近利,充分重視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通過會計實訓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會計技能,具有崗位適應能力,而且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其在實訓中學會學習、學會應用、學會融入、學會創新;通過會計實訓教學,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職業道德、公共道德,知曉如何正確處理與自然、與社會、與他人的關系;通過會計實訓教學,塑造學生樂觀、大度、敏銳的心理素質,使學生會做人、會辦事、會協作,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讓其在未來的工作中具有潛在的發展后勁,能自我更新與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以適應就業崗位變遷與發展的客觀需要,成就自己的事業。
會計基礎實訓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著眼于學生職業素質、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端技能性會計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
“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就是根據會計工作流程、工作任務設置教學內容,以項目教學為表現形式的任務引領式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創設真實的工作崗位和工作流程,融“教學做”為一體。在各實訓項目中,均按會計工作任務的要求,確定實訓目標、實訓內容、考核方式及評價標準,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注重實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達到會計知識、能力與素質并重的培養要求。
會計基礎實訓項目應既有單項的實訓,也要有綜合的實訓。在專項實訓操作的基礎上,再進行一次全面、完整、高仿真的企業實務操作綜合訓練,而且實訓的憑證、賬簿、報表都是與會計工作實際使用的基本相同,力求做到實訓資料準確、規范,實訓項目內容具有實踐性、啟發性、應用性、綜合性。
根據會計工作任務和高職會計基礎課程的特點,會計基礎實訓可以設計以下項目,見下表。
由于會計基礎實訓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起始環節,是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工作的初次接觸。所以在會計基礎實訓內容的選擇上不宜過難、業務不宜太過復雜,應盡量淺顯易懂。

?
單項實訓具有針對性,可以讓學生了解、熟悉怎樣填業務單據、怎樣寫憑證摘要、編號、怎樣記賬、結賬等。綜合實訓通過讓學生獨立完成從原始單據的填制到最后編制出會計報表的全部會計處理過程,可以使學生了解各實訓項目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各項目融會貫通。
會計專業知識來自于會計實踐,是會計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同時又對會計實踐工作加以指導。會計專業知識與會計實訓的有機結合,能突出會計知識的實用性。學生通過會計實訓教學,把學生的理論思維引到與會計工作相結合的實際中去,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對于會計基礎課程,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其中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務操作上去,提高業務處理能力。而會計基礎課程主要針對的是會計初學者,許多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會計專業課程時都覺得會計比較難,對會計上的一些名詞、術語感到很陌生,如復式記賬、會計憑證、平行登記、會計賬戶等。學生能記住概念,卻不理解,更不能靈活運用。通過會計基礎實訓教學,通過學生對會計實務的親身操作,能幫助學生對專業名詞術語、程序、方法、流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很快地掌握對實物的認識及實務的操作,并能熟練應用。在會計基礎實訓中,學生對一些專業知識,根據實訓需要自主去解決,可以提高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實訓中能夠體會到一種成就感,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經歷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上升過程,使學生既會“做賬”,還“懂賬”,且會“用賬”。
在會計基礎實訓中,每一個實訓項目開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會計基礎已學的會計專業知識,并根據專業知識和實訓項目,了解實訓的內容、要求、程序等;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在會計實踐操作時,應回顧已學會計專業知識對會計實踐的要求、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以正確、規范地完成項目任務;實訓結束后,教師和學生本人應根據實訓中存在的問題、薄弱環節,區分問題存在的根源,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知識的不足,或技能的缺乏,抑或知識和技能的協調運用。
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熟悉會計的各個環節和工作流程,熟悉會計業務的基本規范工作,會計基礎實訓教學要強化實踐性和職業性,以切實提高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會計技能。
為保證會計實踐教學的規范性,學生在實訓時,要統一按照財政部頒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進行,加強操作的規范性,摒除過多的主觀因素。為克服當前高職會計基礎實訓中存在的不規范的問題,尤其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每一個實訓項目應該有明確的目的、程序、要求,并且對于每一步驟的操作都應給出相應的考核標準;讓學生按會計工作崗位完成從原始憑證的填制、取得、裁剪粘貼、審核、傳遞到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過程。
2.實訓項目采用的業務資料與實際相符,手續簽章完備,業務單據齊全,從而更好的理解經濟交易與事項的實質,從而對不同的業務作出正確的職業判斷。
3.會計基礎實訓為了接近實際,應按照崗位分工進行,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都有會計員、出納員、審核員等,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與實訓任務,每隔一定的時間再交換崗位,使學生能分別體驗各個工作崗位的不同要求,全面實踐各個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讓學生樹立起崗位意識。
4.強化學生會計工作審核程序的實訓,克服“重核算、輕審核、輕監督”的傾向,以強化學生審核和監督的意識,使學生既能規范地做賬,又能理解記賬原理、會計資料間的鉤稽關系及會計程序間的關系。
為使實訓教學收到良好效果,達到預期目的,會計基礎實訓教學必須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合作設計、合作指導、合作考核為主線,對實訓項目、實訓內容、考核方法和過程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會計人員共同設計和完成,雙方合作培養學生的會計技能,形成雙方參與、共同教學、雙方評價的教學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增強會計基礎實訓教學活力,提升教學質量。
高職院校教師真正從事過會計崗位工作的較少,缺乏實踐經驗,但會計工作資料多、數據多,應注意的細節多,對于實踐經驗不足的高職院校教師來說,無論是實訓項目的安排、內容的選擇、會計技能的指導等多方面,不可能做到完全與企業會計工作崗位相符,實現與會計工作實務的“零距離”。所以,會計基礎實訓教學必須引進企業的工作人員,校企聯合組織實訓,將企業的會計流程、會計標準、會計規范引入教學內容,為實訓提供真實的崗位訓練、營造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加強實踐育人,提高會計基礎實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升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