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梅
芻議如何加強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
李合梅
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種社會救濟制度,是消除城鄉差別、實現農民國民待遇的重要舉措,是一件實實在在的民心工程。近年來,沾化縣按照“低標準起步,逐步提標擴面”的原則,穩步推進農村低保制度,全縣享受農村低保的人員從最初的5000多人,增加到9830多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的目標,最低保障支出也從每年的190多萬元,增加到現在每年的500多萬元。該縣在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時,還對農村部分特困人員實施了特別救助,深得社會各界的贊許,但在具體運行中仍有一些問題需進一步規范完善。
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運行以來,作為一項普遍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保護農村弱勢群體、解決家庭貧困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構建了社會關心貧困群體的和諧環境。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關系的不斷變化,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仍然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保障覆蓋面相對較窄。沾化縣屬全省財政困難縣之一,縣級財力相對緊張,采取的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的辦法,雖然近幾年納入保障范圍農村居民有所增加,但與全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與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相比,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仍有待提高,部分農村貧困人口仍能納入范圍予以保障。
(二)收入核定不科學。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行的是差額救助,收入核定是該項工作的前沿,尤為重要。使得目前對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定,缺乏科學性和指導性,隱性收入不能如實反映上來,無形中增加了收入核定工作的隨意性,摻雜人為因素可能性。
(三)社會化發放管理上脫節。民政、財政、金融三個部門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審批、管理、資金的發放上各負其責,在規范保障資金的發放程序、提高發放效率和社會監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和溝通機制,在工作中出現發放和管理上脫節,存在保障資金發放不及時的現象。
(四)基層工作力量薄弱。基層低保工作人員的不足,影響到農村低保工作的正常開展。就目前的低保工作管理人員來說,大部分只有一人,他們不但承擔大量民政工作,還要積極參與鄉鎮中心工作,造成不能全面掌握應保對象的動態變化,及時受理貧困居民申報,使工作水平難以達到應有標準。
(一)切實加強對農村低保工作的組織領導。一是要實行目標管理。繼續將農村低保工作作為各級政府要辦的實事之一,并納入目標管理。同時明確各級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領導為農村低保工作的第一責任人。二是要加強部門配合。各有關部門既要各司其職,又要密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民政、財政等部門要團結合作,齊心協力,推動農村低保工作再上新臺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三是要夯實工作基礎,做好農村低保工作。充實基層工作力量,加強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基層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以低保制度為核心,建立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一是加大農村低保資金的籌措力度。農村低保資金籌措是做好農村低保工作的關鍵。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補助資金力度,同時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規定地方各級公共財政應承擔的比例,并納入年初預算。二是擴大農村低保范圍。要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支付能力,逐步擴大農村低保保障范圍,使更多的農村貧困居民能夠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救助,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三是提高農村低保標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結合財力實際狀況,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妥善解決農村低保標準與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過大的矛盾。四是提高低保對象的脫貧能力。農村低保制度僅僅是解決農村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貧窮的狀況。要區別收入貧困和能力貧困的差異,將社會救助與個人發展相結合,把社會救助目標從解決最基本生活上升到提高低保對象的謀生能力,把救助工作重點轉移到開發其勞動潛能上來。努力給他們創造機會,幫助他們增強自我謀生的能力。五是形成綜合性、多層次的社會救助體系。在保障貧困農民的基本生活的同時,在醫療、教育、法律援助等方面對貧困農民給予一定的救助,逐步完善農村低保制度,積極推進城鄉居民保障制度有效銜接,從而形成一個健全有效的農村社會救助網絡,切實解決農村貧困家庭的各種困難,加快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作者單位:沾化縣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