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仁格日樂
征收碳稅對公眾社會福利的影響分析
烏仁格日樂
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召開,碳稅征收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率先提出開征碳稅實施路線圖,架構起碳稅制度的基本框架,并計劃于2012—2013年前后開始征收。本文著重分析了我國征收碳稅過程中是否降低公眾社會福利水平。經分析發現,在征收碳稅過程中由于成本轉嫁可能導致公眾社會福利受損,但可以通過宏觀政策調控彌補這一損失。
碳稅;社會福利;低碳經濟
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提高是以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生態的巨大破壞為代價的。研究表明,我國的能源系統效率為33.4%,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候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這說明我國能源利用比較浪費,具有發展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
從相關研究及實際發展軌跡來看,發展低碳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影響較發達國家而言更為明顯。中國致力于發展低碳經濟,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的投入力度。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召開,碳稅征收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率先提出開征碳稅實施路線圖,并計劃于2012—2013年前后開始征收。如果這項公共政策能夠順利實施,不僅能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也能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為我國追求綠色GDP提供了有力保證,更為重要的是能實現節能減排的預期目標。
2009年12月,中國科學院發布的《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了2020年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0%—60%,單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要實現該目標肩負著巨大壓力。研究表明,中國如果在2020年時達到碳排放比2005年減少45%的目標,則今后10年每年需要為此新增300億美元的投資,相當于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多負擔64美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發布的《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測算,如果中國要發展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則每年需增加額外投資1萬億元人民幣。這說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問題,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征收碳稅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措施之一。這對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相對較大,因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會遇到現有能源條件有限、技術落后以及轉換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的制約。從微觀層面來看,征收碳稅對依賴能源發展的企業而言,稅收增加,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將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產品價格上漲,最終由消費者來承擔,這將有可能導致福利受損。從宏觀層面來看,征收碳稅將增加國家或地方財政收入,如果其中用于福利性支出的部分隨之有所提高,將使公眾福利水平提高。但是,宏觀政策的調控及彌補往往滯后于市場價格的變化。因此,開征碳稅在一定時期內將影響公眾社會福利水平。最終,在一段時間過后,由于宏觀的政策性補償機制可以彌補這種損失(如圖1所示)。

圖1 征收碳稅對公眾福利的影響示意圖
不僅如此,征收碳稅時如何確定稅率及有關碳排放交易方面的政策規定也將直接影響到公眾社會福利水平是否受到影響及影響程度如何。關于碳排放交易,歐盟已經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計劃。在歐盟的排放交易計劃中,就是要建立一個全球的碳市場。相關的成員國在2008年到2012年期間,將會投資27億歐元來購買國外的排放權,相當于5.4億噸的二氧化碳。現在碳額度的價格在不斷上升,不知道以后價格會漲到什么地步。這表明,低碳經濟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生存方式、消費方式均將會產生很大的沖擊。需要我們全方位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正確認識并加快低碳經濟發展,從體制、機制、政策等多角度構筑發展低碳經濟的基礎環境,從經濟發展模式、國家競爭力、金融體系等多方面考察征收碳稅所帶來的影響。
歷史經驗一再告誡人們,任何改革都必須以不能損害公民的整體社會福利為著眼點,決不能讓公眾的利益受損,這是評判任何一項改革成敗的重要標志。碳稅開征也是如此。通過前面分析得知,碳稅的開征在一定時期內難免會使公眾社會福利受損。因此,在開征碳稅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第一,加強政府監督,防止碳稅稅負隨意轉嫁。碳稅征收所帶來的稅負轉嫁是影響公眾福利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開征碳稅的同時,加強監控,防止稅負隨意轉嫁,控制能源價格及相關產品價格過度上漲,從而影響公眾生活消費。
第二,建立公眾利益補償機制。在稅收制度的設計方面,中央多返還給地方一些財政資金,使得地方有足夠資金用于補償公眾利益。這不但能夠建立起一套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補償機制,也有利于我國稅收分享制度的公平合理。
第三,征收碳稅的同時,降低企業所得稅和企業承擔的相關社會保障費費率水平。這樣一來,企業所承擔的綜合成本并沒有提高,有利于企業發展及保證公眾福利水平不受損。歐洲很多國家已經采取這種做法,并且效果較好。因此,我國在設計碳稅征收基本思路時可以借鑒。
總而言之,開征碳稅是發展低碳經濟必經之路。社會各界對此也都有認同,但是讓公眾擔憂的是,在碳稅開征過程中,企業會不會把碳稅稅負向老百姓身上轉嫁,尤其是讓低收入群體的整體社會福利下降。因此,政府在開征碳稅的同時,保證公眾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社會福利不受損是發展低碳經濟最終的目的。
[1]靳志勇.英國實行低碳經濟能源政策[J].全球科技經濟隙望,2003,10.
[2]王冰妍、陳長虹、黃成等.低碳發展下的大氣污染物和CO2排放情景分析——上海案例研究[J].能源研究與信息,2008.
[3]李文虎.英國的綠色能源戰略[J].世界環境,2004.
[4]莊貴陽.中國城市化:走好基礎設施建設低碳排放之路[J]環境經濟,2004,5.
[5]劉蘭翠等.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問題研究綜述[J].管理評論,2005,10.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財政稅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