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其其格
內蒙古農村保險市場發展策略探析
哈斯其其格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不斷推進,“三農”問題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日趨提高。發揮保險的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大力拓展農村保險市場,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全社會保障水平,驅動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社會轉型的進一步深化,城鄉差距持續擴大,農業風險加大,農村社會風險日益嚴峻,農村居民將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全球化帶來的社會風險面前更加脆弱。保險具有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風險的傳統有效手段。伴隨著農村經濟的日趨活躍以及農業的產業化,保險將為農村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的經濟保障,保險業在諸如農村居民的健康、意外傷害、養老等民生需求等方面都將大有作為。
黨的十七大對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商業保險在社會風險管理補償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與社會保險相比,商業保險提供的保障水平更高,保障更充分;商業保險的保障內容更豐富,產品更多元化;保險產品更為靈活,個人和家庭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狀況和特殊需要進行選擇;許多保險產品都兼具儲蓄、投資的功能,能同時滿足個人、家庭不同風險管理目標的要求;商業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方面具有更高的專業水準。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保障需求不斷增強。加快農村保險市場發展,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參加商業養老、健康等保險,對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全社會保障水平,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內蒙古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漲迅速。隨著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保險業發展空間持續擴大。2009年內蒙古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17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7.34億元,增長25.7%;人壽險實現保費收入103.97億元,增長18.5%。從發展結構看,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等方面還不盡合理,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地區保費規模一直占據全區保險市場的半壁江山,車險業務占財產險市場比例高達70%;我區不少地區農村保險發展相對薄弱,保險密度和深度等指標遠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說明目前我區農村保險的覆蓋率還相當低,農村保險相對落后于保險業整體發展水平,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引導保險業在發展的薄弱環節上下功夫,促進內蒙古保險業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農村牧區服務能力的提高。內蒙古保險業通過大力發展農村保險可逐步進行區域和業務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保險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內蒙古縣域經濟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但是受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歷史等因素的制約,部分旗縣的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由于受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制約,農村居民對保險不夠了解和接受,農村保險在內蒙古地區發展緩慢。總體來看,全區農村保險整體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廣大農村的保險覆蓋面窄,商業保險發展水平低。從市場主體來看,最近幾年由于人壽保險市場的激烈競爭,大多數保險公司已經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城市地區,農村市場無暇顧及。全國絕大部分縣域地區只有幾家老公司經營,在縣以下的鄉鎮甚至只有一兩家公司有一些網點。保費規模小。據估算,2005年在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大中城市地區,商業人身保險投保率接近40%,而在尚未建立起社會保險制度的縣域地區,人身保險投保率只有7%左右。2006年,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和平安人壽三家公司的農村人身保險保費收入達982.14億元,約占全國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1/4。農村保險是包括縣城和城鎮的,如果扣除這一塊,農村居民的投保率更低。由此可見,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商業保險發展水平低,保險覆蓋面窄,商業保險的功能和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截至2008年底,內蒙古全區80個旗縣(不含市轄區)人口達到1777.33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3.6%,但正如從前數據表明,幾乎所有保險公司的業務重點均在城市,而在農村的業務占比卻較小,保費規模就更小,商業保險未能在農村領域發揮應有作用。
其次,目前農村保險產品中適合農村地區銷售的險種較少。在農村銷售的大多是延用針對城市居民開發的產品,產品無特色,差異化程度較低且價格高,難以適應低收入農村牧區居民的需求。從農村市場上銷售的產品看,針對農民的財產保險需求、保障型壽險需求方面幾乎沒有相應的產品供給。
上述情況的出現,可能與保險主體對發展農村保險探索不夠有關。農村保險發展受制于市場主體行為的影響:保險公司在推進農村業務的發展中,由于對農村保險不夠重視,欠缺研究,對地區差異、產壽險差異、公司差異及階段性差異把握不足,導致保險業務的選擇偏離基礎保障功能,產品險種的設計偏離市場實際需求。
最后,農村網點建設和客戶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保險公司普遍存在“重展業、輕管理”現象,還沒有將客戶服務工作擺到重要的位置。農村保險營銷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由于缺乏正規的保險業務培訓,致使營銷人員總體素質較低,保險業務、法律法規、誠信道德等方面的素質亟待提高,這也是制約農村業務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相對于受教育程度普遍高的城市居民來說,分散的農戶更需保險公司在管理風險方面的援助和服務。保險公司在網點建設與客戶服務體系建設時,應充分考慮需求方的特殊性,即根據農村消費者金融保險知識不足的現實,加強宣傳和方便其購買,更要做好售后服務,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農村保險發展受制于農村經濟和環境的影響,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制約著保費承受能力,影響農村保險的潛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轉化;農村保險風險較大,虧損較為嚴重,影響了保險機構的積極性;農村保險的風險復雜多樣,外部關聯性很強,增大了農村保險的風險管理難度;人口分散,增大了開展保險業務的費用開支;保險人才缺乏,也制約著農村保險業務的進一步拓展。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各項扶持農業政策,特別是減免農業稅的落實,內蒙古縣域經濟得到了較快增長。2008年,全區80個旗縣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802.31億元,經濟總量已占全區的“半壁江山”(56.3%),比2000年提高5.5個百分點,8年間年均增長超過20%,高于同期全區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在2009年第九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中,內蒙古有20個旗縣(市)名列其中,占西部百強縣市的1/5。為發展縣域保險市場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方針指導下,中央及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農民負擔的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為農村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環境。保險公司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農村領域的經濟保障功能。
首先,要在農牧區實現商業保險的廣泛覆蓋,需要政策補貼和必要的政策扶助。農牧區保險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發展需要得到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關心,特別需要財政、稅收、銀行等涉農部門的支持。一是在種植業保險和養殖業保險業務方面,用財政資金補貼農業保險業務費率或直接補貼投保主體;二是在稅收方面,如減免經營種植業、養殖業的經營的營業稅和所得稅,提高保險機構拓展業務的積極性;三是各級政府應該按照WTO允許的綠箱政策,給予貼費投保。因為WTO的農業協定中明確規定,允許“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中政府的資金參與”,“自然災害救濟支付”等規定來扶持相關保險公司,使之增加發展農村保險的動力和積極性。
其次,加大投入建立和健全農村保險網點和客戶服務體系。內蒙古保險業應將強化基礎建設作為推動農村牧區保險市場發展的重點,在費用、產品、培訓、信息技術等方面,為農村牧區發展保險業務提供網絡和技術支撐。積極整合和利用各類農村牧區經濟服務中心、畜牧站、農技站等服務資源,依托農村牧區信用社、供銷社等基層機構開設代辦保險的服務網點,聘請和培訓“農村保險協管員”、“農村保險指導員”等,來幫助農村牧區居民進行具體規劃,有效延展農村牧區保險服務體系。
再次,設計切合農村牧區居民實際情況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積極總結我區農村保險發展經驗,結合農牧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落實自治區政府關于農業保險補貼的“民生工程”,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范圍和試點品種,鼓勵各地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保險試點。要在承保、業務核算和核賠定損等各個環節都應兼顧到農村業務的特殊性,例如推廣農村牧區小額人身保險,積極爭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大力推動農村保險市場發展,不斷擴大保險業的覆蓋面和對經濟社會的滲透度,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最后,健康有序地發展農村保險,就需要有好的監管措施。在政府管理部門關注供給方、規范公司經營者的市場交易行為的同時,保護消費者的法律規范,也應該及時到位,特別是為了保護像農牧民這樣缺少金融保險教育的群體。相對大型公司來說,分散的農村牧區小客戶更需政府的援助和保護。
[本文為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項目(NJ1015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