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英
新會計準則執行問題分析
劉愛英
新會計準則首先在上市公司執行,上市公司在執行新會計準則時由于會計準則本身還不夠完善以及企業內部人員素質不高等原因,企業在實施新準則時在某些會計事項的具體核算上遇到了障礙。
與原會計準則相比,新會計準則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但目前上市公司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還是很謹慎的。原因主要是:
(1)公允價值的確定條件較為苛刻,很多情況下很難獲得可靠的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定義中規定必須是熟悉情況的雙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價格才為公允價值,但在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才是公允價值最直接、最真實的體現,而很多情況下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存在活躍市場,這就使很多交易的公允價值難以取得。
(2)公允價值是否真正公允,難以驗證。歷史成本計量是以過去的已經發生的交易為基礎,交易的價格就是計量的成本,但公允價值是未發生的交易價格,需要會計人員進行估計,因此難以從現有的市場交易中得到驗證。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相關規定,對于上市公司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權,根據企業持股目的不同分別作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者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相對于原準則下按成本法核算的模式,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但未達到重大影響標準的長期投資,在持有期間內被投資單位股價上升的情況下,將使公司凈資產增加,而利潤沒有變動,凈資產收益率相應減少。現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有利于更好的體現企業的財務狀況,由此產生的公司凈資產增加所影響到凈資產收益率的減少,有利于更好的描述企業資金的機會成本,更好的體現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但是公允價值繞過損益表直接計入資本公積的會計處理是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的,有部分公司認為準則應該進行修訂,允許對此類投資繼續采用成本法進行核算。
(1)少數公司財務報表格式不標準。新準則明確規定了各類企業、非金融機構的通用財務報表格式,上市公司應當嚴格按照新準則規定的財務報表格式進行披露。但少數公司沒有嚴格遵循新準則規定的報表格式編報,影響了上市公司報表信息的可比性。
(2)部分公司報表附注信息披露不夠充分。新準則要求對所有重大的交易或事項和重要的會計政策、會計估計進行充分披露,但部分公司沒有嚴格按照新準則的要求在附注中披露有關重要信息。
新準則堅持原則導向,執行中很多方面需要會計人員根據準則規定做出職業判斷。在實際執行中,少數公司在職業判斷方面存在一定的隨意性,缺乏理論依據從而導致會計信息不夠客觀公允。
(1)部分公司公允價值的確定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根據不同情形分別采用同類資產活躍市場報價、類似資產活躍市場報價和估值技術等確定公允價值。但在實際執行中,對于同一交易事項,有的按照評估價格確定公允價值,有的按照活躍市場報價確定公允價值。
(2)少數公司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等沒有如實反映實際情況。新準則要求企業根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預期實現方式合理選擇折舊方法,按照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部分公司出于不同考慮隨意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確定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與資產實際損耗情況不符,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
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以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但極少公司存在利潤操縱的跡象,會計處理結果沒有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
(1)違背會計準則規定轉回了以前年度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損失。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不允許在以后期間轉回。但上市公司中仍有極少公司在2007年度轉回了已確認的長期資產減值損失,用來調增2007年度利潤。
(2)通過關聯方豁免上市公司債務方式達到扭虧為盈、避免停牌的目的。極少公司通過控股股東豁免債務方式實現債務重組利得,扭虧為盈,避免摘牌。
(作者單位:唐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