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笑
個人所得稅中捐贈納稅籌劃的實例分析
蘇 笑
納稅籌劃又稱做稅收籌劃、稅務籌劃,是指納稅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運用稅法所賦予的權利,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事項的精心安排和謀劃,充分利用稅法所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可選擇性條款,從而得到最大的節稅利益的一種理財行為。這種理財行為不僅是企業需要認真研究的事項,而且也是每個公民應該了解的問題。本文通過以下三方面來探討個人所得稅中捐贈的納稅籌劃。
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稅對象征收的一種稅。這里的應稅所得不僅包括我們熟悉的工資、薪金,還包括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的所得,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的所得,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財產租賃、財產轉讓、偶然所得,利息、股息、紅利的所得及規定的其他所得。
1.減除費用標準是指對個人所得征稅時允許扣除的費用限額。當個人的收入低于這個減除費用標準時,無須納稅;當個人的收入高于減除費用標準時,則對高出這個標準的部分征稅。在個人所得稅中,減除費用標準根據所得項目的不同和所得額的不同有所區別。例如,工資薪金從2008年3月1日起,減除費用為2000元。而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是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再例如,每次的勞務報酬所得不超過4000元時,減除費用是800元;超過4000元時,減除費用是所得的20%。
2.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從5%—45%不等,采用超額累進稅率和固定稅率兩種形式。超額累進稅率是隨著收入的增加,適用的稅率也相應的提高,也就是說收入越高,所承擔的稅負越重。
對于個人通過所得進行捐贈,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法規定:①個人將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山區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②個人通過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捐贈,準予在繳納個人所得稅前的所得額中全額扣除。
從以上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和稅率的不同,到稅收優惠政策的規定,這些方面都為個人捐贈的納稅籌劃提供了可能。
例一:張先生2010年每月的工資為9000元,他打算通過社會公益團體向青海玉樹災區捐款3000元。假設以上工資所得是稅前收入。
1.如果張先生在2010年5月一次性捐款3000元,
由于王先生是通過社會公益團體捐贈,所以應納稅所得額的30%以內可扣除。
5月允許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的捐贈額=(9000-2000)×30%=2100元,余下的900元,不允許扣除,需要由自己負擔,5月份應納稅額=(9000-2000-2100)×15%-125=610元
張先生在不捐贈的月份,每月應納稅額=(9000-2000)×20%-375=1025元
則5、6月份應納稅額=610+1025=1635元
2.如果張先生把捐贈平均分在5、6兩個月份,每次捐款1500元,小于允許扣除限額2100元,則5、6月份應納稅額=([9000-2000-1500)×20%-375]×2=1450元
3.如果張先生分兩次捐款,5月份捐款2100元,6月份捐款900元,則5、6月份應納稅額=610+([9000-2000-900)×20%-375]=1445元
從以上例題可以看出,第一種情況,張先生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最多,第三種情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最少。這是因為第一種情況下,捐款額沒有全部扣除,超過扣除限額的900元不允許扣除,只能由自己來承擔個人所得稅,所以這種情況是最不可取的。那么把捐款平均分兩次捐贈,使捐贈行為在不同月份中實施,并且捐贈額小于等于允許扣除限額,這樣就實現了所有捐款全部扣除。在第三種情況下,不僅實現了全部扣除,而且5月份扣除后的余額使稅率從20%降為15%,降低了稅負,達到了納稅籌劃的理想狀態,因此納稅最少。
例二:王先生在2010年6月的個人所得共計23000元,其中工資薪金9000元,一次勞務報酬8000元,一次稿酬6000元。他打算通過國家機關向南方受災地區捐款5000元。假設以上收入均為稅前收入。
捐贈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用工資薪金捐贈
允許在工資薪金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2100元,其余2900元不得扣除。
應納稅額=([9000-2000-2100)×15%-125]+8000×(1-20%)×20%+6000×(1-20%)×20%×(1-30%)=610+1280+672=2562元
2.用勞務報酬捐贈
允許在勞務報酬的應納稅所得中扣除的捐贈額=8000×(1-20%)×30%=1920元
應納稅額=([9000-2000)×20%-375]+[8000×(1-20%)-1920]×20%+6000×(1-20%)×20% ×(1-30%)=1025+896+672=2593元
3.用稿酬捐贈
允許在稿酬的應納稅所得中扣除的捐贈額=6000×(1-20%)×30%=1440元
應 納 稅 額=([9000-2000)×20%-375]+8000×(1-20%)×20%+[6000×(1-20%)-1440]×20%×(1-30%)=1025+1280+470.4=2775.4元
4.由于王先生5月份取得三項收入,按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應分項計算納稅,所以可以用這三項所得分別捐贈。即:工資薪金中捐贈2100元,勞務報酬中捐贈1920元,余下的980元在稿酬中捐贈。
應納稅額=[(9000-2000-2100)×15%-125]+[8000×(1-20%)-1920]×20%+[6000×(1-20%)-980]×20%×(1-30%)=610+896+534.8=2040.8元
從上面的幾種捐贈方式,可以看出,第四種情況應納稅額最少。原因是捐贈的5000元分三項從應納稅額中扣除,這樣就利用納稅籌劃把個人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降到最低,使納稅人不僅奉獻了愛心,而且也獲到了最低的稅負。
1.捐贈的對象。根據現行的稅收法律規定,國家僅給予某些捐贈的稅收優惠,比如,教育事業、公益事業、救濟性捐贈等方面。我們在捐贈的時候,盡可能選擇這些方面實施捐贈。
2.捐贈的途徑。稅收優惠政策中規定了,只有通過非營利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進行捐贈才能享受優惠。如果是直接捐贈,不能享受稅收優惠。納稅人最好通過這些機構捐贈,并且要求開具捐贈收據,以作為抵扣個人所得稅的憑證。
3.捐贈的方法。如果捐贈額在一項所得中不能全部扣除的時候,可以采用分次扣除或分項扣除的方法,使捐款全部扣除。扣除時的順序,按適用的稅率從高至低依次扣除,也就是說稅率高的所得在允許扣除的情況下,盡可能先扣除,然后是稅率低的所得。例題二中,工資薪金、勞務報酬在沒有扣除前都是20%的稅率,而稿酬的稅率是20%減計30%相當于14%稅率,所以先在前兩項中最大限度的扣除,最后在稿酬中扣除980元。
4.捐贈的政策。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外,納稅人還應該及時了解國家新出臺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5.12”地震時,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了《關于個人向地震災區捐贈有關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的通知》,《通知》對個人通過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向災區的捐款,根據捐贈憑據,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可全額扣除。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煤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