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思路
張建華
從制造業企業中分離出的生產性服務業大多是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務的產業,它是與制造業直接配套的、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游離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服務產業。研究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與思路,對于推進制造業主輔分離,加速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既十分必要,又格外急迫。
生產性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內容。堅持在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企業主輔分離,是當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選擇。實施企業主輔分離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有利于企業內部的研發、設計、物流、產品服務等業務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加快產業鏈從生產加工環節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環節延伸,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
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深入實施“創業創新”戰略的有力舉措,是加快經濟轉型發展升級的重要方式,是經濟發展中專業化分工的需要,是優化產業結構、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加快提升制造業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有利于制造業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服務業作為現代經濟的標志和主導產業,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從世界經濟看,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現代服務業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趨勢正在深入發展,因而,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正是主動適應和承接應對世界服務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發展的絕佳機會。
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核心是制造企業根據產業發展規律及產業分工的內在要求,將其生產流程中的一個或幾個服務環節從原企業中分離出來,設立獨立的法人企業或者外包給專業的社會化服務業企業,實現生產性服務行業與制造業的合理游離,催生新的服務業態的不斷涌現與漸次成熟。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制造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生產性服務業則是制造業提升的支撐和保障。制造業越發達,生產性服務業就越發達;制造業越落后,生產性服務業也越落后;而反過來生產性服務業從制造業企業分離出來后,又支撐著制造業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制造業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進到制造業中去,提高了制造業的競爭力。所以,無論是調整產業結構,還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適度分離和同步互動進而一體發展既是必須,亦屬必然。只有在分離和互動中相互發展才能構建良好的生態經濟群落,才能快速良性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化與可持續。為此,必須構建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兩輪驅動”、協同發展的戰略格局,通過“國際化、市場化、規模化、信息化”四化帶動,以滲透、延伸和拓展各生產環節為突破口,推進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快速、高效、優質地發展,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協調與聯動發展,構筑與現代制造產業鏈緊密銜接、功能完善、和諧發展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體系。
以產業集群為依托,推進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集群式發展。重點加強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區的建設,完善生產性服務集群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形成相應的服務功能,通過優惠政策,引導先進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入駐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區,實行先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效對接,形成規模型的聯動、互動效應。與此同時,要積極引進制造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利用我國擴大開放的優勢和較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發揮已初步形成現代服務業的集聚效應,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以技術研發和離岸服務為主的大型制造服務商,爭取其在國內設立地區總部或區域服務中心。以此,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在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來推動制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的集群式發展。
隨著制造技術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制造業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高附加價值環節不斷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兩端轉移的趨勢,即向工程成套、技術開發、維修及再制造服務等環節轉移,這些環節的高附加價值給制造業帶來比零部件及整機制造裝配更高的利潤。為適應制造業產業鏈價值分布的變化,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已在全球呈快速發展的態勢。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更多地表現為服務業向制造業的滲透,特別是與生產過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直接作用于制造業的生產流程。制造業的服務化已成為企業實施差別化戰略,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選擇,“賣服務”已成為賣產品的基礎和前提,是制造業產業鏈的主要利潤來源。所以,推進企業主輔分離,在制造業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采用剝離組建生產性服務企業和將非核心業務流程外包給能提供優質、高效、快捷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服務企業等多種模式,以延伸拓展制造業內部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為手段,鼓勵制造業向產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下游的廣告、包裝、品牌設計,以及信息、物流、咨詢、金融等拓展,不斷提高制造業產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推進制造業有效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在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過程中,要鼓勵分離發展科學技術服務業。即積極引導和鼓勵具有較大規模、較多科技研發業務或擁有獨立研發機構的行業龍頭企業分離發展企業的科技研發服務,組建運行獨立、面向社會的科研服務企業,以充分發揮人才集聚優勢和技術領先優勢,促進科技成果研究及應用轉化。一是培育高層次、高素質的研發隊伍,強化“產、學、研”的緊密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縮短全面形成產業的時間,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效應。實現經濟發展中“科技與經濟”、“成果與轉化”、“產品與市場”三個環節的無縫對接。二是提供研究開發服務。建立一套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傳統研發模式,加快形成“產、學、研”緊密合作,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新體系。三是開展科技交流與推廣服務。重點扶持科技評估中心、科技招投標機構、情報信息中心、常設技術市場、人才中介市場、技術產權交易等機構,搭建主要為科技資源有效流動、合理配置的服務體系。加強技術推廣機構向上游的大學和研究機構、下游的應用企業的聯系,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
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市場壁壘,放寬市場準入,借助國際服務業轉移的時機,以外引、內聯的方式,通過合資、合作,培育一批服務輻射能力強的大型制造服務企業集團。同時,大力鼓勵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投向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抓住我國服務領域對外開放的機遇,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大力引進并吸收國際知名服務機構進駐,帶動整個生產性服務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技術等各個層面的提升。
在推進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過程中,政府應轉變職能,行業要發揮作用,建立公平、規范、自由競爭的市場,加快實施服務機構的脫鉤改制,以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特別要引導企業區分混合銷售和兼營業務中的服務業,加強管理服務創新和分離發展模式創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與此同時,為避免低層次、同質化競爭,各地應結合所在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的主導模式,重點圍繞具有優勢的制造業主導產業,結合自身優勢,揚長避短,與周邊區域生產性服務業錯位發展,形成較強的地域特色和區位優勢。
要創造服務業企業投資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企業間對相同或相近的業務進行整合,通過資產、人員、技術的有機組合,培養發展一批有較強實力或具備一定競爭力的生產性服務業龍頭企業。政府要加強對發展制造服務業的政策引導,在資金、技術、稅收等相關政策方面,對制造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給予必要的支持和扶助;強化對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監管,規范和維護好市場競爭秩序,加強行政區劃和經濟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有序推進現代制造服務業的企業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搭建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加強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和企業信息化工程建設。對實施主輔分離后設立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在辦理市場準入、登記注冊、資質認證等手續時,享受綠色通道服務,簡化審批手續,降低相關費用,提高辦事效率。在商業環境方面,應建立規范的市場準入制度,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市場準入門檻。同時,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建設商業信用體系,加快公共信息開放、信用披露、信用評估等方面的立法,積極探索建立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信用約束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此外,還要推進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知識產權保護、行業標準化建設、行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以此,大力營造制造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良好氛圍與運營環境。
(作者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