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書君
從財務會計的目標透視財務管理的目標
孟書君
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整個系統的運行必須服從系統的目標,再按目標展示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因此會計目標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是連接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橋梁,是會計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對會計系統遠行起導向作用。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本身就很耐人尋味,而在兩個學科體系內均為研究熱點的“目標”問題,應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本文旨在探討財務會計目標確立背后的財務管理動因。
對財務會計目標的開創性的理論研究來自于美國,1953年,美國會計學家斯朵伯斯(G.JStaubus)將會計目標作為其博士學位研究課題的內容,開創了將會計目標作為直接研究對象的先河,也最早權威性地使用了會計信息系統的概念,由此美國會計理論界開始對會計目標理論研究引起重視,在20世紀70、80年代,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均成為熱點。
美國會計學界對會計目標的研究形成了兩個有代表性的觀點,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的思想萌芽,起始于會計的產生階段,但作為一種系統的理論,卻是在公司制和現代產權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現代意義上的公司制企業的建立,特別是股份制公司的出現,使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得以分離。兩者之間便建立起委托——代理關系,這樣基于財產所有權上的受托責任便得以確立。“受托責任觀”認為財務會計的目標既是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同時由于最有效的反映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是關于經營業績的信息,故而財務報表應以反映經營業績及其評價為重心。
二戰后,隨著財務管理論逐步轉向關注企業資本的合理分布以及有效資本市場條件下企業的作用,并將注意力集中于融資決策、資本預算,幫助一個企業最有效的分配資金從而使經營收益最大化,而相應出現凈現值最大和資本成本最小化等理財目標。但他們的影響遠不及隨后出現的股東財富最大化及公司(價值)財富最大化理財目標。
受托責任觀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基督教的教義,一切財產歸上帝所有,人類是否擁有這些財產的使用權,取決于他是否有效的管理與經營上,這樣人類就對上帝負有受托責任。這被認為是原始的委托——代理關系。而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委托——代理關系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導致經濟學家對之進行不遺余力的研究,開創了現代產權理論和代理理論。
而將受托責任確立為會計的目標,正是由于人們對建立在現代產權制度上的企業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即企業是一組契約關系的聯結,而這種契約就是代理關系。會計作為處于委托代理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就應客觀真實的對職業經理經濟決策行為的后果給予記錄、反映、呈報。由此可以看出,在現代企業中,委托——代理關系的出現,使職業經理人員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經營理財目標,從而使得財務會計必然要以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為目標。
然而,隨著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權關系也經歷了深刻的變遷。一個突出的特征是:所有權關系被極大淡化了。股東只是具備法律意義上的所有者身份,在更多的情況下,股東更像個投機者。他所關心的不過是股票行市的漲跌,而公司的管理及其績效反而退居其次了。當股東對企業的經營活動不滿時(這通常表現為股票價格的下降),自然會拋掉手中持有的股票。在企業理財目標的追求過程中,經營者成為至關重要甚至唯一的力量,這樣便出現了經理人員控制的所謂經理式企業。
產權結構的這一變化,對企業決策和目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企業或經理式的企業不再具有新古典經濟學所描述的利潤最大化目標。他們的目標是確保設備的連續運轉和穩定的原料來源,確保銷售穩步增長,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確保自己晉升和名譽以及各種既得利益。
至此,分析了財務目標確立背后存在著企業理財的動因的推動,企業發展的每一時期,企業的經營者欲傳遞給所有者有關其在理財目標指引下所采取的經濟行為的后果的信息,而正是這種意圖影響了會計信息呈報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不同會計目標的確立。但觸發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財產權利制度變遷,理財目標的改變決定了財務會計目標的更迭。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