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韻
延安時期的木刻藝術
文/金 韻
1919年,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29年,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以“朝花社”為陣地,編輯出版了“藝苑朝花”,有計劃地選登了部分歐洲的木刻版畫作品,從西方引回了“新興木刻”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概念,擎起了“新興木刻”的大旗,以推動“新興木刻”在中國的光大。1931年,魯迅先生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托,在上海舉辦了“木刻講習會”,新興木刻運動從此以頑強的生命力,迅猛地登上了中國的藝術舞臺。學習新興木刻成了美術青年要求進步的標志。
延安時期的木刻藝術是指,在革命圣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的木刻藝術家和熱愛木刻藝術的青年,以創作木刻為斗爭武器而開展的藝術創作活動,在革命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大眾化的、民族化的藝術特點的木刻藝術。
“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活躍在上海、杭州、北平等城市的“新興木刻”運動力量進行了重組,從事木刻藝術的同志分散到全國各地,又分別建立起了新的木刻運動中心,“新興木刻”運動的精神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溫濤《高歌》
1936年冬天,溫濤來到延安;1937年9月,胡一川到達延安。隨后陸續有江豐等一批曾活躍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來到延安,他們大都先后在魯藝美術系任教,是延安木刻藝術的主要骨干力量;不僅帶來了新興木刻的革命傳統,而且傳授了新興木刻的創作經驗;使得魯迅先生的美學思想和版畫理論得以貫徹和體現。一些曾經留學國外的青年美術家,如王式廓等也滿懷愛國熱情,奔赴延安;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和青年藝術學生紛紛投奔延安,逐漸構成了延安的美術隊伍。
胡一川《挖壕溝》
王式廓《開荒》
古元《鋤草》
1938年4月10日,由毛澤東等聯名發起的“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之所以要以魯迅的名字來命名,“不僅是為了紀念我們這位偉大的導師,并且表示我們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引自毛澤東:《創立緣起》,見《魯迅藝術學院成立紀念刊》,1938年4月)。從此,魯藝成了名副其實的革命文藝的搖籃;同時,延安的革命氛圍,也給“新興木刻”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強勁的活力。
延安木刻藝術的創作活動,在“新興木刻”的影響下,不僅十分豐富活躍,多次舉辦展覽,而且進步顯著,反映在作品中的是:作品的主題思想表現新穎,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人物形象真實感強,形成了具有時代性和革命性的思想內涵。生活氣息濃厚了,感染力也加強了。創作木刻成了延安革命時期魯藝最具代表性的革命美術形態。但是,西洋木刻的影響還存在,取材面不廣,不夠大眾化,民族新風格尚未形成。
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后,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之后,文藝工作者提高了思想認識,除了參加生產和學習外,還紛紛上戰場、下基層,深入農村、走群眾路線,延安的整個文藝界掀起了一個向民間文藝學習的浪潮。
木刻創作向民間文藝學習,具體表現在新年畫的創作實踐。木刻藝術家們通過新年畫的創作實踐,不僅密切了與人民大眾的聯系,而且具體化了木刻藝術創作的大眾化,更是表達了明確的社會思想和革命主張。
新年畫的創作實踐,是有選擇地保留曾對中國新興木刻有過影響的外來技法,并再適當地融合于陽刻線條造型的中國傳統木刻技法過程中,創造性地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木刻藝術,對延安革命時期木刻藝術創作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年畫的創作實踐,不僅推動了傳統民間年畫在內容上的變革,是題材的革命化、現實化,而且也是木刻藝術創作形式上的創新,是藝術形式的民族化、大眾化,開拓了木刻藝術創作的新天地。新年畫的創作實踐,不僅豐富了木刻家對創作形式的認識,而且為新興木刻藝術的深化發展作出了可貴探索,不僅有效地發揮了傳統民間年畫的社會啟蒙作用,而且為擴大木刻宣傳陣地創造了條件,增強了木刻的活力。
延安時期的木刻,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好,普及面也廣,已經成為延安市用途最廣的畫種。1942年,重慶舉辦了“第一屆雙十全國木刻展”,其中有周恩來從延安帶來的延安木刻家的作品三十件,展出后受到了中外人士的熱烈贊揚。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參觀后,不僅盛贊中國木刻家們取得的成就,而且對古元的作品褒揚有加,在《全國木刻展》一文中感慨道:“我在中華民國31年10月15日下午3時,發現中國藝術界中一卓絕之天才,乃中國共產黨中之藝術大家古元。”(原載重慶《新民報》1942年10月18日)。從此,延安木刻開始受到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關注,國際上許多重要博物館也開始收藏這些作品。不僅顯示了延安木刻的藝術成就,而且也標志了新興木刻的新水平。
延安木刻家集革命者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懷著崇高的社會理想,抱著堅定的藝術追求,從社會現實和革命需要來進行木刻創作的。延安時期的木刻所取得的藝術成果,是那個時期中國人民先進思想和健康、質樸感情和趣味在藝術上的集中反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活躍在延安木刻藝術創作中的許多藝術家,奠定了新中國美術的人才基礎和理論基礎。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
《抗戰八年木刻選集》:上海開明書店1946年12月初版
1946年9月18日,由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主辦的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在上海大新公司畫廊開幕。參展作者113人,展出木刻和連環木刻作品共計897幅,其中連環木刻16套,套色木刻70余幅,并展出了十五年來的木刻運動史料。這次展覽,既是抗戰木刻運動的集中展示,也是新興木刻運動后的一次全面回顧和總結。展覽后,由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主編了此選集,精選了75位木刻家的102幅作品,卷末附有作者小傳。
《北方木刻》:上海高原書店1947年5月初版
由于先前出版的《抗戰八年木刻選集》北方作品選擇較少的缺憾,高明書店出版了本畫集。畫集收錄了以延安木刻家為主的木刻、連環畫、新年畫和新窗花等125幅,卷首郭沫若先生的《序》中說道:“這部《北方木刻》,自然是《抗戰八年木刻選集》的姊妹篇,所選的是限于在華北地區工作的作家們的作品,……我們在這里不僅可以得到藝術的欣賞,還可以得到環境的認識;不僅可以看出藝術的進步,好可以看出生活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