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靜鈞
從“做空中國”看美國概念股
文/和靜鈞
“中國概念股”遭遇集體拋售和暴跌,一些觀察人士憤憤不平,稱這是國際金融大鱷們借“做空中國”之機行牟取暴利之實,乃屬欺詐行為。假如我們的觀察只止于此,那不妨先捫心自問一下,“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是不是我們的赴境外上市的公司本身先出了些問題?“中國概念股”危機,本質是上市公司誠信危機,在解決“誠信”問題上,不妨借鑒一下美國的經驗。
2002年,美國出臺了《薩班斯-奧克斯利法》,這是一部專門針對財務欺詐的法律,集民事和刑事責任于一體,犯案公司高管可追刑責,面臨長期監禁和巨額罰款。從微觀角度來看,《薩班斯法》又是一部企業內部控制信息從自愿披露到強制披露的法律,內部控制信息,被認為是企業“取信于民”的關鍵。依此法,企業應就建立了內部的獨立和有效的會計和審計機構,還要對外部會計和審計機構的信息作出完整的披露。
《薩班斯法》為嚴防企業“做假賬”作了全面的制度設計,效果明顯,世紀交替之初,“美國概念股”曾紛紛卷入財務丑聞,后經嚴刑峻法,成功扭轉了企業形象,重塑“美國公司”的誠信。
美國證券交易監管機構“證交會”(SEC,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是個相對獨立的機構,證交會并不是美國財政部或其他政府部門的下屬機構,它有處罰權。可以作為一個民事主體,代為提起民事賠償訴訟,而且另一個獨特的功能,就是它可以提起刑事訴訟案,相當于能行使在中國只有檢察院才能行使的公訴權。很多“犯事”的企業,為了避免陷入長期的司法紛爭,都會選擇與SEC達成庭外和解,以支付巨額罰款換取及早結案。這些可以看得到的“司法成本”,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內幕人交易、市場操縱等重大法律紅線面前,自覺止步。
由于SEC具備的司法功能,這使得對上市公司追刑責時,有了多個追究主體,美國司法部長和紐約州司法部長,也可以獨立展開刑事調查。他們也可以聯合辦案。
展現SEC“肌肉”的一個最新案例是,2010年4月16日華爾街傳來消息,SEC向紐約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指控高盛集團在金融危機中的欺詐行為,要求高盛支付多達數十億美元的民事罰金。投資銀行高盛在美國,地位顯赫,與美國政府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即便這樣,在法律面前一樣要低下尊貴的頭顱,這是我們證券監管部門所無力辦到的。
美國SEC不僅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分內事”,也會管上市公司涉嫌不正當競爭的“腐敗行為”。SEC指控強生公司賄賂外國醫生和通過支付回扣獲得業務合同違反了《海外反腐敗法》,就是一例。

美國證監會指控美最大住房貸款公司的前CEO等證券欺詐(圖/IC)
大多數全球知名的專業會計機構,都在美國,如德勤、畢馬威、均富、華普、浩華等會計師事務所,這與美國建有一個“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等制度密不可分。沒有自律的會計事務所是沒有將來的,而有良心的會計師事務所是防止上市公司“失信于民”的最可靠外部堡壘。中國目前沒能建立一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獨立會計和獨立審計體系,是導致上市制度不透明的主要原因。這樣的公司,即便成功地在外國資本市場上市,但因誠信基礎薄弱,隨時都有自我毀滅的危險。
其中,面臨集團訴訟威脅,是所有不良上市公司最心驚膽戰的壓迫。美國法律救濟體系中,在民事訴訟法體系內,打造了適應于股民維權的集團訴訟制度,這一制度與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的集體訴訟是不一樣的。我國目前還沒有一樁成功的集團訴訟案例,這與中國開創股市近二十年的實踐是嚴重不符的。
“萬事始于自我”。企業誠信往往不是有意表現給外部人看的,它本身就是內部治理水平的自然流露。“美國概念股”里,一個關鍵詞就是“單一制下的外部董事制”。美國大部分公司屬單一制,在董事局中設立扮演監督的外部董事,而董事局的重大決定,得經股東大會的表決通過,企業所有人與企業控制人即經營人相分離,這使股東為了減少“代理人風險”而會在股東大會上盡其職,而不是走過場。中國大部分國有企業改制后紛紛上市,在采用“雙層制”而設立獨立監事會后,又在董事局引入“單一制”國家的那種獨立董事,表面上看,監管多了,但關系和職責一旦沒有厘清,就會陷入人浮于事或職責空心化,從而出事后找不到人負責的被動中。沒有責任就沒有誠信。“中國概念股”想長期飄紅于海外資本市場,就得先認真打造“誠信”牌。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