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坤,魯懷俊,李恩興,矣懷榮,王建忠,余福保,李世華,王 潔
(1.易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易門 651100;2.易門縣人民醫院,云南 易門 651100)
精神疾病是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影響下人的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疾病;由于重性精神疾病在發病時,對自己的行為喪失或部分喪失辯認力和控制力,容易出現肇事肇禍,造成社會、他人和自身的嚴重損害,而又不能對其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因而無法借助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控制,所以使用醫療干預,采用社區管理的方法開展患者的管理治療工作是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禍的重要措施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全球每1000人當中已有13人患有精神病[1]。由于經濟拮據等原因,有些具有犯罪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長期治療和控制,嚴重者便會做出殺人、放火、暴力強奸等危害社會安全的行為。我國目前有精神病患者1600萬[2],最常見的是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
所有疾病都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精神疾病更是如此。由于對精神病的識別率低,而且很多都是在出現非常嚴重的癥狀后,才到醫院治療。所以精神病人的診治容易被延誤,一方面是識別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是精神病患者受歧視,家人不愿意讓周圍人知道,忌諱主動就醫。而精神病患者一般在度過急性期的治療出院后,還要堅持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否則就會復發。據專家分析,停藥后精神分裂癥病人復發率非常高,停藥一年復發率50%,兩年是70%,三年是90%,甚至100%。目前精神病的管理治療已成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公安、民政、社會勞動保障、殘聯、衛生部門的共同參與和配合,才能有效形成管理治療體系。
為進一步做好易門縣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工作,降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肇事肇禍率,減輕精神疾病患者對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和疾病負擔,加強精神疾病防治網絡和能力建設,本研究對易門縣開展農村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療工作進行了分析,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篩查登記建檔并實施分類管理的易門縣轄區精神疾病患者。
對項目相關人員開展分類培訓,包括:項目管理、規范化診療、網絡信息化管理、個案管理員、社區民警居委會負責人和患者監護人等;在全縣4鄉3鎮開展患者線索篩查和登記建檔、專科醫師診斷復核、危險行為評估、患者分類管理等治療。
項目實施過程中,共培訓管理治療人員2237人次,其中醫務人員培訓737人次,患者家屬培訓1500人次。縣醫院內科臨床醫師外派省級專科進修培養治療專家 2人,參加國家級項目管理與專業技術培訓6人次,見表1。
2005年9月19日~2009年9月30日止,易門縣3鎮4鄉共發現登記網絡錄入精神疾病患者1175人,患病率 6.90‰,其中男性 635人,占 54.04%,女性540人,占 45.96%;400例患者有肇事肇禍傾向每月獲得隨訪干預,隨訪干預率100%;250例貧困患者免費獲得就地免費管理治療,管理治療率100%;享受補助住院治療153人次,解鎖病人 15 例,應急處置93人次,見表2。

表1 易門縣各年培訓人員情況表(單位:人次)
調查顯示,精神病患者地區分布分散,依次為龍泉、銅廠、六街、普貝、綠汁、小街、十街,見圖1。

表2 易門縣精神疾病管理治療情況一覽表(單位:人次)
全縣1175例患者,漢族823例,占70.04%,其它民族352例,占29.96%;精神分裂癥1081例,占92.00%,非精神分裂癥 94例,占8.00%;農業人口 956例,占81.36%,非農業人口219例,占18.64%;平均發病年齡為34.6±2.7歲,病程平均5.8±1.2年,受教育年限平均為8.9±1.6年。

圖1 易門縣各鄉精神病患者構成
經過危險性評估,對有肇事肇禍傾向的400名患者每月獲得1次追蹤隨訪管理、心理干預。設立由精神科醫生、護士、隨訪管理員、社區治保員(村民小組長)和患者家屬組成的社區管護網,對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連續監測,幫助患者緩解精神壓力,增強病人的依從性,合理用藥,縮短病程,減少住院治療所致的創傷和焦慮,減少因疾病導致的心理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幫助患者心理和生理康復,回歸社會,重建正常的生活。
根據病情需要,由患者本人或家屬提出申請,對肇事肇禍危險性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審查,由精神科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指導鄉級監護網為患者發藥,定期隨訪患者,提供每季度1次的血常規、肝功能和心電圖檢查;由精神科醫生對其進行服藥后療效評估和治療方案調整。目前共有250例患者享受免費服藥治療。
對家庭貧困、居家治療不合作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有肇事肇禍傾向的153人次提供補助2000元,送玉溪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治療1個月,對治療滿1個月病情未愈的特困患者,與縣殘聯資源整合,再續3個月住院治療,待病情穩定且配合治療后回家繼續服藥鞏固治療,并定期進行隨訪管理。
通過項目實施,肇事肇禍率明顯下降,為維護社會安定和減少肇事肇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見圖 2。

圖2 2005年~2009年易門精神疾病患者肇事情況
通過管理治療前、后危險行為評級,治療后經統計學處理危險等級顯著下降(P<0.001),見表3。

表3 免費治療對象危險行為評級治療前后分級一覽表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建立健全政府領導,多部門合作,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積極參與,集精神疾病干預、治療、康復為一體的工作服務體系是保障農村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基礎。
一是在云南省易門縣農村開展重性精神疾病預防、管理治療工作尚屬首次;二是覆蓋面廣,涉及3鎮4鄉56個村居委會;三是在轄區范圍內建立健全了政府領導、部門結合、全社會參與的精神衛生防治項目的工作機制與體制;四是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預防保健網絡優勢,確保信息暢通和應急處置及時有效;五是項目辦與公安、民政、殘聯、綜合醫院實現資源共享,減少了資源浪費;六是工作流程簡便可行、管理治療效果明顯;七是精神疾病患者免費規范化治療的可獲得性顯著增加。
通過對政策的開發利用,引導大眾減少社會歧視,營造關愛環境,消除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壓力,增加患者規范治療的可獲得性,降低危害。對促進患者心理和生理康復,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均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過大眾宣傳,建立縣、鄉、村三級防保網人員培訓和家屬培訓,促進全民知識知曉率的提高,促進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村醫生、家庭為一體的監護網絡的形成。大大提高了易門縣精神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防治水平。
易門縣自開展精神衛生項目工作以來,為精神病人提供免費藥物門診治療和提供緊急補助住院的經費就達近100余萬元,精神病人自納入到項目管理后,基本沒有自己出錢就控制了病情,身體逐漸恢復,并能自理生活或參與家庭中的一些勞動,因病致窮、因病返貧的壓力得到緩解。
易門縣農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模式的探討,對云南省農村精神疾病管理、預防、規范治療、心理康復、生理康復、回歸社會等防治管理工作均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由于可操作性強、覆蓋面廣,不失為目前云南省農村精神疾病管理治療的最佳模式。
[1]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試行)[Z].2003.
[2]云南省衛生廳.精神性疾病防治隊伍能力建設項目[Z].200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