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東 楊忠芝
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融監管部門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有關制度和辦法;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支持。調查表明,90%的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銀行貸款支持,商業銀行貸款仍然是我國中小企業最主要的外部資金來源。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鄉合作金融機構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個人業務與中間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金融服務,特別是城市商業銀行把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客戶作為一項重要戰略目標,其80%以上的客戶為各類中小企業,70%以上的信貸資金投向各類中小企業。據商業銀行自報,截至2003年末,主要商業銀行對中小工業企業貸款余額已達41379億元。從貸款增長結構來看,近年來投向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逐年增加。2003年,農業銀行的新增貸款70%以上投向中小企業。三是組建了一批信用擔保機構。四是設立了利率浮動空間。五是積極探索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其他渠道。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中小企業處境艱難,引起全社會關注。其實,中小企業生存狀態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隱痛,無論是經濟繁榮期,還是經濟蕭條期,中小企業都承受著不公平的擠壓。貸款難是我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許多企業因無法獲得貸款,或者失去發展的大好機遇,或者完全失去生存機會。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原因大致如下:
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時,中央政府強力干預經濟,國有企業資金來源相對充足,大規模的建設項目為國企和銀行提供了巨大機遇,而中小企業卻伴隨整個經濟形勢下滑哀鴻遍野,貸款難上加難。
國際金融危機出現時,中央政府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有充足資金等著放貸。然而與此同時,廣大中小企業卻望眼欲穿,告貸無門。大批中小企業等不來救命資金,有的不得不破產。據工商部門統計,近年來全國中小企業總數在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銀行貸款門檻太高,中小企業難以達到。
擔保體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信貸人權利難以得到保障,是制約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管理不夠規范、缺乏連續的信用記錄以及必要的抵質押物等,使其很難取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任。
我國金融服務領域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競爭。市場競爭是促進企業創新的根本動力,金融企業同其他企業一樣,需要激烈的市場競爭來更新經營理念、提高服務水平。我國金融服務環境的病根在于,國有銀行、大銀行占絕對優勢,金融市場成為壟斷市場和賣方市場,需要民營金融小企業隊伍迅速壯大,盡快形成成熟的金融市場,推動金融領域中的競爭和創新,使廣大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都能受惠。
金融行業的壟斷經營導致金融機構效率低下,大量中小企業因無法融資失去發展的機會,甚至倒閉。大量存在的民間資金遭遇各種壟斷壁壘,最終因缺少投資機會而不得不進入房市和股市,造成房市與股市的嚴重泡沫。政府為配合國有銀行的壟斷愿望,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設置了高不可攀的門檻,致使民間融資行為轉入地下,這種行為壓制了中小企業發展,也削弱社會經濟發展。面對上述情況,政府需改革現行金融體制,放寬信貸條件,為中小企業創造靈活多樣的融資環境。
商業銀行應積極創新,轉變對中小企業的忽視態度,積極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借鑒外國中小銀行業務發展特點,以中小企業作為重要的客戶進行市場開發,填補目前銀行信貸市場的空缺。成立專門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中小銀行,如社區銀行、科技銀行、民營信托公司等,形成中小企業融資的多種途徑與渠道。
中小企業范圍廣,資金需求量大,加上信用擔保體系的高風險,使社會資金融通較為困難,政府理應加大對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資金支持,促使商業銀行進行擔保機構擔保貸款,降低經營風險。同時完善政策法規,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