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眉 (浙江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3)
華夏文化中“文以載道”的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國產動畫根植于華夏文化,強調教育功能是其發展的必然。從早期國產動畫的發展階段看,由于建國初期我國的文化事業較為薄弱,國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動畫作為一種寓教于樂的載體,能使人們輕松地了解知識、接受真理。改革開放后,人們接受知識的途徑已經豐富得多,各類進口動畫的涌入也使觀眾的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而此時的國產動畫卻沒有適時做出改變,仍然以陳舊的觀念和敘事模式闡釋“道理”,難以獲得觀眾的認同。于是有觀點認為追求教育意義使動畫失去了想象力,成為國產動畫發展的桎梏。但筆者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動畫“教”的功能已經過時,相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的復雜性前所未有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我們面臨著各種問題,如經濟持續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關系、社會環境多元化對人性的影響等,使得寓教于樂顯得更為必要,我們更需要動畫這種輕松活潑的文化載體,來匡正人們的價值觀念。
一個民族培養兒童的方式是對自己未來的文化設計。國產動畫片歷來注意民族化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早些年的《大鬧天宮》《哪吒鬧海》,近些年的《鏡花緣》《后羿射日》,都有很多可取之處,但這種教育往往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我這里所指的文化品格教育,除了引起兒童對文化遺產的興趣以及作品的造型和美術風格等方面外,還包括繼承民族文化中智慧和道德的財富,即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那些東西。在這一點上,日本人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很多年前播過的《聰明的一休》,今天看來,仍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那絕不只是一個聰明的小和尚解決各式各樣難題的故事,而是日本人是在教他們的孩子如何適應他們那個特殊的生存環境。與此相比,我們的動畫片對于民族傳統的體現,在題材、樣式方面注意得較多,而在精神內涵的揭示方面則顯得不夠充分。
即用人類共同的真、善、美的經驗教育兒童,從對具體事件的價值判斷,有意識地引發兒童心靈中美好的東西:勇敢、敏捷、勤勞、智慧、善良、利他主義、主動性、創造性、合作精神等等。這不是向兒童灌輸抽象的概念和標準,而是負責任地解答兒童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問題,激發和培養他們天性中善良的東西。簡言之,教給兒童的不是觀念而是態度。動畫片除了注意兒童思維結構的特點外,還應該注意心理發展的階段性、不同階段兒童特殊的興趣和心理需求。動畫片應當有助于促進兒童智力的成熟,除了教育兒童培養好習慣,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外,還應當展示生活的豐富多彩。
優秀的動畫片總能通過精彩的故事讓觀眾主動接受其傳達的精神和價值取向,作品富于社會內容的意味美與觀眾內在的情感、偏好形成了某種神秘的“同構”,于是使審美主體產生審美愉悅。國產動畫藝術除了具有意味美以外還具有深厚的道德美,是真善美同動畫形象的有機結合。那些生活中的小故事更加完美地實現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融合,并且能更好地起到凈化少年兒童心靈的功用。例如《雪孩子》《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尚》等作品都從某一方面反映了國產動畫的道德美。
在這一方面,我國當代動畫片與國際優秀動畫片相比顯露出了明顯的藝術表現力上的不足。以《喜羊羊與灰太狼》與《貓和老鼠》為例,前者以語言敘事表意為主,造型、動作起輔助作,后者則基本不靠語言而是靠動作、造型來敘事表意,因而這部作品輸往任何一個非英語國家,都不會有太多的語言障礙。它對角色行動、細微的肢體語言、細部神態的表現都是很精到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傳承和發揚國產動畫電影在藝術形式上具有獨特的美學風格。
我國動畫藝術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對傳統樣式和媒介的借用:強調將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動畫化,如不斷研發手繪、黏土、水墨、剪紙、折紙、皮影等樣式的動畫電影,如《小蝌蚪找媽媽》和《人參娃娃》;其次是對傳統音樂的借鑒,包括京劇等戲曲以及古琴、笛子、嗩吶等極富民族特色的樂器,如《哪吒鬧海》;最后,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在角色、場景及動作的設計上從古代繪畫、雕塑、建筑和民間工藝等中國傳統美術中汲取養料,并在整體美學意境上體現出寫意性的特點,例如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此外,在動畫角色服裝、造型、動作等方面也同樣體現出以形寫神的傳統美學特點。
有人認為,傳統的中國樣美術片制作難度大,色彩和空間表現能力弱,動作設計有極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成為普通商業動畫電影的常用技術和手段。實際上,文化的當代價值重構絕不是與傳統文化的徹底決裂,而是將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精髓化作一種內在的力量、一種潛在的元素吸納到創作中去。傳統藝術形式所表現出的高尚、超俗的生命狀態具有一種充實、永恒的品格,是歷經漫長歷史的選擇、概括而成,凝聚著至高的意境和智慧,其風度與品味乃是現代科技制作所不能及的。
游戲精神包含兩個方面的美學意義:一為顯層面,具有游戲的外在特征,富有玩的色彩和功能,這是游戲得以展露的物質基礎;二為潛層面,揭示的是游戲的本質,具有兒童哲學的意義——自由、力量和自主,表達潛隱的兒童生理和心理能量要求釋放投射的愿望,是兒童要求自由獨立、擴張自我、追求力量、渴望成長的心理表達。概括地講,這就是“自由”與“和諧”的精神。究其本質,主要是由以下三個特征衍化而來:快樂原則、幻想原則、自由原則。其中,快樂原則是本質,其它所有特征皆以快樂為核心,這是由于快樂原則最直接地代表著游戲精神的特色,是游戲精神的終極價值指向;幻想是游戲精神得以實現的晟重要的手段,只有在幻想中,游戲精神才最顯示其魅力;自由原則為幻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在充分的自由中,幻想才能插上翅膀,在游戲空間自由翱翔,從而使游戲精神昭示得淋漓盡致。正是在這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輔助的過程中,游戲精神才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于是可以得知,游戲精神強調以兒童為本、尊重兒童的天性、個性、尊嚴,充分發揮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注重調動兒童的情緒、情感、意志的精神;崇尚自由、愉悅、創造、超功利和平等。
美國動畫自其誕生以來,其文化精神可概括為“娛樂至上”。當然,美國動畫也不失時機地“寓教于樂”,如迪斯尼動畫就曾一度標榜自己的教育性和提高兒童情操的作用。但是,美國動畫的 “教”隱含故事之中,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幼兒對美國動畫形象具有明顯的偏愛,其深層次的原因就在于體現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文化價值觀。中國動畫形象設計理念長期受到“以成人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過多地承載了道德圖解和科學教育的功能,忽視了游戲精神。但我們不可盲目地怪罪于寓教于樂,它作為我國文化傳統,是全球化時代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
不能隨意丟掉,而應抱著發展的觀念來看待它。“樂”是“教”的載體,動畫應當發揮“樂”的優勢,而“教”則是動畫主題內容的延伸,在動畫片中無需直白,應讓觀眾自己領會到故事中包含的積極意義。寓教于樂需要與時代并進,要與相應時代的文化背景以及觀眾的審美觀念一并考慮。讓我們把動畫片還給孩子吧!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