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為 (北海藝術設計職業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成日本引進構成教育以來,色彩構成一直是各大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的教學一直沿用傳統的學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存在著嚴重弊端和不足。隨著設計觀念不斷更新,藝術設計教育進入了新的階段,社會發展要求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出創新意識強、能適應現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因此,針對幾乎一成不變的教學體系與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和深化。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色彩構成教學存在的問題:
1.極端理性化、概念化的教學內容
縱觀市面上色彩構成教材,真可謂魚目混珠,但大同小異,多注重對色彩原理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對色彩現象創造性的主觀分析。教學內容一般都由色彩構成的概念、學習目的、意義到色彩的本質,由色彩的產生、物理屬性到色彩的表色方法、色立體,由色彩的配色規律調和方法到色彩美學規律,由色彩的視覺生理到色彩心理及肌理,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領域。正如英國利茲大學教授M?索斯馬茲指出:“傳統學院式教學的貶值在于它不注重領會和體驗,而過于注重僅僅是驗證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實'……”
2.千篇一律的訓練模式
在傳統的色彩構成教學中,由于偏重對色彩理論的經驗認知,而與此相對應的訓練模式大都是根據色彩物理,生理,美學,心理屬性分段設立的。一般是從色彩的三要素出發純粹的明度推移、色相漸變、純度漸變、三要素對比以及視知覺對比來研究色彩的物理屬性和視知覺規律;從關于面積、位置、形狀的改變對色彩構成的影響,以及酸甜苦辣、春夏秋冬、喜怒哀樂等抽象詞匯的訓練把握色彩對人的生理、心理的影響等。不置可否,這些方法雖然把握了傳統色彩構成教學的核心內容,有利于在最短時間內積累駕馭色彩的經驗,但眾所周知,構成課是認識課不是技法課,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和大量的一成不變的訓練課題往往也會束縛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與創造性思維的挖掘,其結果是扼殺了學生的直覺審美天性。
3.考核評價體系僵化
考核評價有助于檢驗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教師教學反思。由于目前色彩構成教學評價的形式過于單一,僅以學生最后呈現的作業表面效果來給其能力進行定位,再以一紙分數蓋棺定論,這種過于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的做法與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課教學初衷背道而馳,課程結束后學生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并沒有真正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色彩構成課提出了一些建議:
1.改革并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1)改革課程內容,合理取舍
在進行色彩構成教學時,需要結合高職院校教學特征,增加反映學科知識和發展動向、與實際運用結合緊密的新內容,舍棄與之關系不大的舊內容,加強設計色彩的時代特征。如“色立體”理論,真正的色立體在國內很少能使用到,所以只需讓學生有個大致的概念就可以了。重點研究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方法,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現性色彩、裝飾性色彩、主觀表現性色彩的應用和表現等內容上,著重于創新思維的開發,豐富想象力、創造力和提高對色彩的敏銳鑒賞能力。
(2)調整課時結構,優化整合課程設置
目前國內大多數設計院校的基礎課都由造型基礎與形式基礎兩部分構成,既所謂《設計素描》《色彩寫生》《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等,部分院校還有一些創造性思維訓練課程。筆者認為這些課程之間的劃分,對本科院校而言無疑具有一定的優勢,是經得住歷史檢驗的,但孰不知這樣的劃分并不符合高職院校教育的特征,高職院校不能簡單奉行拿來主義而不考慮自身特征。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學習周期短、時間緊、課程多,這些課程之間很多內容重疊、知識點雷同。比如關于構圖、形態、色彩、形式美、創造性思維等內容,這些藝術領域內的終極命題每門課程都會講到,但當所有課程結束時這些問題仍沒有解決。當然,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體驗和感悟。作為藝術教育者,我們需要提供給學生好的方法論,讓他們形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的能力告訴我們并沒做好。究其原因,有客觀上的,比如學生整體素質偏低、美術基本功不扎實、應試教育下導致的美育缺失、缺乏審美的眼光,但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于各課程設置之間缺乏整合。學生花費整整一個學年時間糾纏于這些問題,而每門課程少則僅僅48課時,多則不超過100課時,沒有一次真正深入解決問題,沒有一張質量很高的長期作業,對問題的研究多停留在表面,或者剛深入課程便結束了,然后便投入到另外一門課程學習,重復著同樣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形成思維的連貫性。鑒于此種情況,可以考慮整合色彩寫生課和色彩構成課為一門課程,這樣做既避免了各課程知識點重復,整合教學內容,又延長單科課程授課時間,集中時間解決最基本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訓練方式的改革
在理解基本理論概念的基礎上,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思維的訓練上。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讓色彩構成的訓練回歸本質。
(1)主題性色彩構成訓練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新的色彩課程教學的意義在于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這就是主題性設計教學的基本思路。在歐美國家的設計教學中大多由教師給學生一個課題,然后師生一起去實現,一起研究與分析,是一種互動的主題性設計教學。如“來自大自然的啟示”“色彩與數學”“來自音樂的感受”“分形藝術與色彩”等等。
(2)傳統藝術色彩的解構與重構
中國的傳統藝術創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手工藝美術到繪畫藝術、從民間工藝美術到宮廷繪畫、從石窟藝術到古典園林、從民族服飾到戲曲臉譜等等。傳統藝術各具特色的色彩主調顯示以傳統藝術色彩作為主題訓練,通過對色彩的解構、提煉、分析等手段,研究其套色、比例、位置、意境等的相互關系,借鑒其方法,從而獲取創作靈感。這一課題的訓練,可以將本土傳統文化和西方色彩構成理念融會起來,以提升現代色彩設計中的精神內涵。
(3)電腦制作與手繪并行不悖
為了節約制作時間,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對于一些技術性,理解性的課題,如色彩的明度、色相、純度和色相環的理解,借助Photoshop軟件的處理就可以做到,而不必進行機械繪制。但對于一些創意思維訓練方面的課題,則不能完全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替代繪畫基礎。過于依賴電腦制作,學生不但會不自覺地割斷與大自然和生活的聯系,還會失去與紙張、筆墨和顏料親密接觸的機會,失去從生活和實踐中吸取營養的能力,不但起不到培養基本設計能力的作用,還可能造成先天不足的缺憾,為以后的專業設計埋下隱患。
(4)改革教學評價機制
做到目標取向評價與主體取向評價的結合,做好學生自評與師生互評工作,做到既重視結果的評價,更加重視過程的評價,不以作業是否工整作為唯一標準,更多關注學生在色彩表現過程中的自我情感抒發、審美情趣、構思創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此外還要做到隨堂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而不僅僅是等課程結束后簡單地給個分數。
[1] 李硯祖.《設計之維》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 周至禹.《設計基礎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周至禹.《思維與設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