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萍萍
文章從中職學生語文閱讀課的現狀說起,學生無心深入閱讀課文內容,教師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尷尬情況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文章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初步解決的方法,教師要放權給學生,有時要無為而治,要讓學生讀懂了才“說”。
“閱讀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边@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梁啟超先生也告訴我們要學會“鳥瞰、解剖、會通”的三步讀書法來領略文字背后的生命足音。然而,作為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感受不到文字帶來的那一份幸福。很多受到過學習重創的中職生們打心眼里排斥文化課的學習,特別是男生占絕大多數的班級,情況很不樂觀。筆者任教的班級常常是由五十位左右男生和一兩個女生組成。大多數學生止步于“鳥瞰”文本的閱讀層面,碰到故事情節強的文章,能浮光掠影知道個大概,遇到需認真體味,深入賞析的美文連囫圇吞棗的意愿都沒有。當然還有一些語文功底比較扎實的學生愿意緊跟老師的步伐,從語感、語用角度,朗讀、感悟,字、詞、句、章,從審美情趣、意境意蘊、主題思想、價值觀念等方面入手進行文本研讀。但是,課堂教學不是為了少數幾個人,在現狀面前,我們只有冷靜思考分析原因,尋求解決的出路。
首先是職業教育的目標導向存在理解性偏頗。職業教育是為社會培養初級技能型人才,它強調的是學生的技術和動手能力,就業崗位對學生的語文素質沒有提出過明確的要求。這樣一來,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他們片面強調學習技能的重要性,而無視其他學科的學習。其次是從中職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看,他們多數被基礎教育淘汰,語文學習能力較弱,用學生直白的話就是“文化課學得好,我還會在這兒嗎?”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不愿意花時間,動腦子。學生的這種輕“文”重“?!彼枷?,實際上是陷入了一個只顧眼前不思長遠的誤區。他們只強調了“職業”的特點,卻忽視了“文化”的內涵。殊不知在掌握從事某種職業技能的同時,必須達到相當水平的文化程度,二者是互為制約又相互依托的關系。愛因斯坦說得好:“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庇绕涫钦Z文學科的性質——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決定現階段語文學科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語文閱讀課怎么教?教給學生本篇課文的作者介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語言特色,等等。以這樣的目標為原則,注重模式化的內容,更在乎的是教師自己教的完整性,在意教學的可交代性。一堂閱讀教學課下來,教師給學生的就是教學參考上的閱讀定論以及由此而來的內容板書,以及一些諸如“烘托”“首尾呼應”“承上啟下”之類的寫作技巧上的術語。這些術語,學生早已經聽膩了,能夠脫口而出。另外,關于相關提問,教師公布的答案才是最后的標準答案,其他的回答和自己的思考都是不算數的。學生在閱讀課上沒有了新的期待,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常此以往,語文課就變成了休閑課。但是,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情感、經驗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個性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準答案。
如今社會的節奏加快,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快餐文化進入了瘋狂的時代,這慢慢演變成為一種時尚,沖擊傳統文化。中職學生可沒有心思去仔細的閱讀具有豐富內涵的課本文本,更不用說那些名著之類的大部頭的書了,他們只對膚淺的網絡小說還留著三分鐘熱度。閱讀時以略讀、跳讀等瀏覽式閱讀為主,只是縱觀大意,對某些難點和不感興趣的地方,跳躍而過,或者通讀讀物,擇需而讀。大多只是追求離奇情節帶來的瞬間刺激。在這種文化快餐的影響下,中職學生在上語文閱讀課時,往往只是知道作品的語言表層意義,在略知皮毛的情況下就止步不前了。
“概念懸置”這一術語來自現象學,胡塞爾認為思維的起點是“不加任何假設或解釋性的說明,不按古代或近代傳統理論向我們提出的任何東西來理解”,其目的在于“直觀”,以“回到事物本身”。教師的教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教而教。上課之初,學生獨立認真仔細閱讀文本。古話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自己的眼皮下面閱讀,真刀真槍地實實在在地自己去閱讀課文,包括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從字面上用一句話兩句話概括大致內容,再用內容提綱的形式把支持自己的概括的基本內容鋪展開來;然后研究課后的研討性問題,做課后的練習性問題。我們要留給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時間,不急于求成,不用教師的思考模式左右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他們在一張白紙上描繪圖案,涂上多種多樣的顏色。如對文學作品隱性的思想意義的挖掘。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文本的表層是寫北京的“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滿足”“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難道我們不能從北京胡同的特點想到中國文化的特點嗎?北京人性格,也就是中國人普遍的性格。我們從北京文化的微指,安全可以張揚為中國文化的內涵。文本隱性意義的挖掘就靠的是學生主動閱讀,耐心細致的領會文章多方面的思想內涵。
在教師這一方,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前提下,我們要精心設計好由淺入深問題,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如《論讀書》,讓學生列舉關于勤奮讀書的名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找了一些名句,無非就是要珍惜機會,或都是具有啟發性的。教師進行肯定后這個環節也就結束了。其實,這個簡單的設計,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能去感悟大作家對普通話題與眾不同的見地。在上完這一內容之后,要求學生寫同題作文,是對文本學習的深化。所以,我們不能為了急于完成我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設想,倉促告訴學生答案。如果長期這樣做帶來的后果就是所謂好學生拿著筆等待做記錄員,所謂差學生無所事事,只等下課而已。
在學生一方,教師要求他們對問題的回答都不是隨心所欲,信口雌黃的。中職學生的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不是很好,有話要說時張口就來,根本就不考慮答案的準確與否。教師在上課初始就要做好規矩,學生回答問題是要有秩序的,對自己的回答是要負責的,一定要深思熟慮有所感悟的時候才“說”。這樣說出來的才是經過學生大腦加工內化了的精神成長要素。
在開學之初,對采用的教材進行合理的內容選擇。一般來說,語文學科的實際課時安排往往比教材規定的時間要少,再加上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弱,我往往會刪減掉一些課目。如本學期,小說單元中刪掉了《春之聲》、《一個人的遭遇》兩篇文章,把《微型小說兩篇·等待散場·雨傘》由課外自讀內容改為了課內講讀內容。理由主要有:讓學生了解新的小說類型——微型小說的特點。體會作品中的留白藝術。生活是豐富的,微型小說所表現的只能是冰山一角,對于小說隱藏的故事情節還有許多。留白藝術虛實相生,耐人尋味。比如《等待散場》中,小伙子和妙齡女郎為什么沒有票?女郎進場前,他們有過怎樣的約定?女郎在考驗小伙子嗎?……這些內容在文本中都是空白,更加完整的故事情節、更加豐富的內容都留待學生想象,猜度,回味。這樣的文本便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度研讀,分析和判斷,創造出融合學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思想、新形象。
總之,面對中職學生走馬觀花式的閱讀課文,不肯深入研讀課文,不肯下功夫探究文章的精髓這些情況,教師不能只抱怨、發牢騷,而應該以課堂為陣地,想方設法應對現時期的挑戰,改變這種難堪的局面。
[1]孫迎光.主體教育理論的哲學思考[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