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馬嘉悅
淵源流長的甘肅歷史文化
藎馬嘉悅
甘肅歷史文化,或稱之為河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中原文明、長江流域文明等一起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國內其他省區相比,甘肅所擁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數量巨大。在甘肅眾多的文化資源中,歷史文化資源是最具特色、最有競爭力的,也是甘肅歷史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最為突出的特征。綜觀數千年的河隴文明,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開放性。河隴位處世界上幾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區,漢唐中國盛世以其恢宏的氣魄、燦爛的文化向世界展開胸懷,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位處文化體系匯流之區的甘肅,開風氣之先,暢開大門,廣接八方來客,海納外來營養,表現出對外來文化強大的融合力。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格林·丹尼爾所著《最初的文明:關于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一書寫道,世界上最古老的六大文明是兩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國、墨西哥和秘魯;這六大古老文化中唯獨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綿延至今。而在舊大陸三大洲上主要有世界四大文化體系。遼闊的中國大西北處在世界四大文化區的中間,一直是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過渡地帶,成為唯一從陸上將四大文化體系聯結起來的地區,在世界文化地圖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播與擴張,都是從一個文化場進入另一個新文化場的過程,必然要經過新文化場的中介物的過濾和折射,中國西部的甘肅和新疆正是這個“文化場的中介物”。中國文化西傳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及歐洲,西亞、中亞文化的東漸,甘肅是必經之地;中國文化傳向印度和南亞,印度文化傳入中國,甘肅亦是主要通道。總之,甘肅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四大文化區域交流的樞紐。
二是多元性。主要表現在多民族的聚居和雜居,多種文化體系的交錯融合,多種宗教的并存和互相滲透,多種風俗習尚的交互熏染等方面。由于開放性,河隴歷史文化必然表現為多元融合的格局而不會只有單一成分。從總體上看,它既有中國文化,又有域外文化。進一步說,在中國文化中既有中原傳統文化,又有西域文化、吐蕃文化等;在域外文化中則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敘利亞文化、朝鮮文化等等。就拿來自中亞、西亞的胡文化來說,早自西漢張騫“鑿空”不久,粟特等中亞、西亞民族就大量涌入河隴,及至唐五代時期達到高潮,粟特等民族胡文化亦隨之傳入,遂為河隴當地的社會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營養,使這里的文化面貌呈現出新氣象。敦煌當地的民風習俗諸如賽襖、婚喪、服飾、飲食、樂舞、體育等等,無不受其浸染。河隴文化的多元性為古代絲綢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縮影和典型范例。
三是渾融性。它有極強的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外來的同質或異質文化,這方面的有關例證不勝枚舉。渾融不是混合,也不是取消差異,取消民族特色,文化的認同并不等于文化的同化,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在更高層次上和更廣范圍內的優勢互補和發展進步。著名學者姜亮夫先生在論及敦煌藝術時說,敦煌藝術“包羅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也包羅了中西藝術接觸后所發的光輝,表現了高度的技術,及吸收類化的精沉的方式方法,成為人類思想領域中的一種最高表現。它總結了中國自先史以來的藝術創造意識,也吸收了印度藝術的精金美玉,類化之,發揮之,成為中國偉大傳統的最高標準,它是人類精神的最高發揚”。不獨敦煌藝術如此,整個河隴文化亦鮮明地表現出這種特征。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自由交流,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融匯合,使得甘肅歷史文化不但是本鄉本土的產物,而且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范例。
歷史上,多種文化在甘肅碰撞、交融,而甘肅紛繁復雜的歷史文化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物遺跡。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甘肅境內遺留下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遺跡,使甘肅成為全國文物大省之一。甘肅是中國早期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已是學術界的共識。甘肅是中國最早開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地區之一,也是探索和解決許多史前考古和歷史時期考古重大學術課題的關鍵地區。自現代考古工作在中國開展伊始,甘肅就成為國內外學者密切關注的地區。通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工作,甘肅省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近代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現在,以在甘肅境內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地命名的古文化類型多達十幾個。其中屬新石器時代的主要有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屬青銅器時代的主要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壩文化、沙井文化馬文化等。其年代由距今7000多年一直延續到距今2000多年前。這充分說明甘肅古文化遺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類型豐富,特征典型,序列完整,保存完好。通過對這些古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綜合研究,既可以看到相同于晉、陜、豫等中原地區華夏古文明的共同特征,又能夠找到甘肅史前文化所獨具的個性。它們以比較完整的形象,展示了由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揭示了黃河上游地區原始氏族社會發展、解體和階級社會產生的過程,填補了文字產生之前史料記載的空白,是一部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二是絲綢之路。它是一條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歐亞大陸通道,象征著古老文明的輝煌和夢想。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為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西達地中海東海岸安都奧克,全長7100余公里的線路,取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開辟于公元前2世紀末,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它沿途所經之地產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也是當今世界主要文明的母胎。
甘肅是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一千多年中,絲路中國段兩頭都曾多次改道,東部陜西境內有南道北道之分,西段新疆境內有南道、北道和新北道之分,唯獨在甘肅境內,一千多年一直走一條線路。所以,絲綢之路文化在甘肅的遺存最多、最豐富也最珍貴,因而甘肅則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甘肅境內長達1600余公里的景觀長廊串起了河西四郡、嘉峪雄關、金城古渡、麥積煙云……位于絲綢之路黃金路段的甘肅,是歷史上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萃,留下了豐厚的歷史寶藏。漢唐兩代,從當時中國首都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新疆、西通中亞、南亞、歐洲和非洲的國際通道十分繁忙,使臣和商旅往來不絕于途。這條道路所經過的今甘肅省境的河西隴右地區相當富庶和繁華。故史書云:“唐自武德以來,地連西域,皆置都督、府、州、縣。開元中置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諸節度使以統之。歲發山東丁壯為戍卒,增帛為軍資,開屯田,供模糧,設監牧,畜馬牛,軍城戍邏,萬里相望。”絲綢之路所經過的今甘肅省境,當時是相當富庶和繁華的地方。
三是紅色文化。甘肅省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省份,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從整體來看,甘肅省紅色文化可以分為紅軍長征、西路軍抗戰和紅色政權三大類別。對于甘肅來說,在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的同時,還應該加大對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鑄就的偉大民族精神,轉化為加快甘肅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為加快甘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
馬嘉悅,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