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電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通過畫面和聲音媒介,在特定時間、空間上創造形象、再現生活并表情達意的綜合性藝術。色彩作為電影語言的重要構成元素,它以無聲的語言、可見的旋律,利用色彩的情感效應在電影藝術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色彩是電影創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電影還是黑白色的時候,有許多藝術家已經開始意識到色彩能產生一定的情感效應,并開始運用人工著色的技法巧妙的在電影中加以表現,顯露出色彩特別的寓意。彩色電影出現后,電影的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色彩不僅僅承擔著還原自然色的任務,而且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敘事元素、表意元素和抒情元素,成為一種特殊的電影語言。在電影《紅高粱》《黃土地》《紅色沙漠》以及《藍》《白》《紅》三部曲中,色彩都起到了揭示主題、塑造形象、渲染氣氛、創造風格等作用,收到一定的藝術效果。
色彩能夠刺激人們的視覺感觀,在一定環境背景下使人產生各種各樣的情感,從而形成情感經驗,當一系列色彩藝術效果再現時便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就是色彩的情感效應。電影作為對現代社會構架的再組合再創造,巧妙而合理的運用色彩元素,能夠增強影片中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渲染力度,影視色彩中主客觀色彩交替與融合的色彩結構形式,建構起現實與夢幻、電影與現實相互交錯的視覺節奏。如果說電影作品的畫面造型是以形動人的話,那么其色彩則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因而借用色彩的情感效應賦予影視形象更為深刻的視覺內涵和表現力。
電影色彩是電影技術發展的結果,它的應用使電影更貼近自然,同時作為電影視覺語言最外在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對電影的敘事、造型、情感氛圍的營造等都有一定影響。完美地將其從心理角度淺化為視覺感觸,以畫傳情,用色彩敘事。例如霍建起的電影作品《那山那人那狗》,對于綠色大篇幅的運用營造出的自然風格,不管是廣袤的綠色,還是細密的綠色,都足以讓觀者在這種鄉村的詩情意境里,尋找到返璞歸真的歸屬感,而綠色是一種平和悠揚的色彩,也使得觀者能夠感同身受影片中的父子二人工作環境乃至生活心態。色彩作為一種強有力的表現元素,直接作用于影片的藝術語言,起到了很好的傳情作用。
色彩在電影中的作用,不僅僅是更加逼真的再現現實。成熟起來的電影色彩逐漸擺脫了對現實世界機械還原的束縛,色彩的運用與心理和文化結合成為自覺的、自由的創作元素,從而更合乎藝術創作的規律,進一步塑造人物、營造環境氛圍和加強戲劇性效果等許多方面,這正是色彩情感效應的藝術魅力。因此,電影藝術家對色彩的處理,不僅要考慮色彩的視覺效果和表現性能,還要考慮影片的特定內容和情境。影片《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中羅馬爾在車站看到期待已久的拉提卡,短短數十秒的畫面充滿著暖暖的金黃色調,金黃色的陽光、黃色飄逸的裙擺和燦爛的微笑所構成的畫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更賦予暖色調的金黃色以神圣情感。根據色彩特性和人的色彩情感效應,不管是選擇暖色調還是冷色調,使用對比式還是和諧式,采用重彩式還是淡彩式等等,其目的都是為了調動色彩的表現潛力,使色彩成為無聲的語言、可見的旋律,利用色彩的情感效應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一起為影片服務,從而達到烘托影片影視效果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中色彩情感的藝術性主要集中表現在抒發情感和表達象征性含義兩方面。鏡頭對于不同的色彩色調的巧妙變換,能夠進一步烘托故事情節的藝術性表現,觀賞者會從生理——心理——生理的傳感鏈中獲得諸如“陰郁的情緒”、“亢奮的情緒”或是“明快的情緒”等感受而產生的情感效應,使得影片產生更為強烈的感染力。所以,掌握色彩特性及規律的合理運用,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情緒情感,都將直接影響到影片的視聽效果和感染力。
電影的色彩主要體現在色彩基調和色彩構成上。色彩基調主要是指統領全片的色彩傾向和色彩風格,它既是視覺造型,又是情緒氛圍,既是色調,又是情調,它往往體現著創作者的創作構思和審美理想。例如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紅高粱》中,影片色調主要以濃重紅色為全片的主色調。那張充滿生命紅潤的臉,占滿銀幕的紅蓋頭、紅轎子,鋪天蓋地的紅高粱地,鮮紅似血的紅高粱酒,還有片尾日全食后天地通紅的世界……大面積的紅色在畫面上閃耀、彌漫、流淌、涌動、翻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影片正是用這種狂放、熱烈的紅色來強化一種生命意識的連動,紅色的渲染和升華,使得這部影片強烈的理想精神以及對人性的張揚達到最為酣暢淋漓的程度,并且賦予了影片以傳說式的劇情色彩,影片鍛造的世界為千百年來壓抑隱忍的人性打開了鮮活快意的天地。從視覺上為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生命力進行了熱烈的渲染和禮贊。
影片中的色彩可以借用畫面能隨時間推移而運動和變化的特性,結合色彩與人情緒情感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色彩的組合與變化來營造情感氛圍,從而達到電影傳情的藝術效果。如用色彩的對比來創造不同的時空和意義。在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導演有意識地采用四種色調形成色彩變化來表現四種場景、四種心態:和平時期的場景是以溫和、光輝、快樂的金黃色調;戰爭殘酷的場景則以單調的黑白色調;以淡淡的乳白色調對戰前美好生活的回憶場景抒發情懷;以及用夢幻般的紅、白色調描寫女兵的犧牲場景。在這里色彩情感都具有特殊的意義,用彩色和黑白交織變化的表現形式來分別敘述現實時空和回憶時空,將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美好進行交織對比,它既是影片創作意圖的體現,又是影片思想內涵的形象展示。
影片畫面中不同色彩的比例、位置、面積等配置關系,將造成畫面不同的濃與淡、明與暗、暖與冷、豐富與單純等視覺情感感受,從而起到造型和抒情的作用。例如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拍攝的電影《黃土地》,通過各種色彩的配置,結合陜北文化中特定地域的色彩內涵,以一種沉穩的、溫暖的土黃色和沉默與不祥的黑構成相互交織而又和諧的交響樂式的色彩總譜,收到了既包含凝重、單純濃郁,又對比強烈的情緒效果。影片中紅門簾和紅嫁衣,雖然是熱烈和幸福的象征,但是在中國舊的文化背景中,紅門簾又是勞動婦女不幸命運的帷幕。畫面里黃色基調中紅色嫁衣的鏡頭逐漸推遠,視覺上產生紅色被大面積的黃色吞噬的錯覺,色彩配置關系的變化處理令人觸目驚心,同時反襯出中國婦女的不幸。影片中還大量運用黃與黑色調交織,其目的是為了展示黃土高原的荒涼和生存環境的惡劣,而更深層的含義是揭示中華民族在生與死、愛與恨、文明與野蠻的斗爭中,人性的光輝和不屈的精神。
總之,色彩不僅是電影影像物質世界的一種視覺成像因素,而且是一種貫注了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藝術手段,它創造節奏、氣氛、風格,它也被用來展示、刻畫人物和突出思想主題,甚至也可以被用來抒發藝術家的情感。現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使藝術家運用相互交織、變化豐富的色彩表現形式進行藝術創作已成為可能。在同一部影片中可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將具有不同情感屬性的色彩運用到電影的藝術表現中,從而生動地表現幻覺、回憶與現實中間的不同情調,是不同時空內的情節形成具有象征意義上的對比。因此,通過電影大眾傳播媒介,增強人們色彩情感經驗的積累,從而提高人們的色彩審美意識,進一步推動電影事業的健康發展,是電影藝術工作者需研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