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峰
在五千年華夏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原其相對封閉的地域和悠久的歷史不僅孕育了渾厚的傳統文化,還衍生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中原民間美術與原始藝術一脈相傳,造型手法單純明快、稚拙簡樸而又概括、隨意,帶有原始藝術的幼稚、粗獷和野蠻作風。它們是按照黃河流域民間對造型特有的理解方式,表達人們的審美理想和心理愿望。它的審美要求是樸素的、是與廣大勞動民眾息息相關的,有人稱為“泥巴藝術”“田間藝術”正是對它們的源起最直觀的歸納。頗具特色的中原民間美術形式如:剪紙、泥娃娃、禮饃等都因為造型手法上的藝術特色引起了廣大藝術工作者和收藏家的關注。
中原年畫以河南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代表,其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造型極富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A、線條粗細結合,形式多變;B、對稱構圖時對象頭部大、身體小,組合構圖時比例基本合適,以達到視覺平衡;C、設色以平涂為主,不講究暈染過渡;D、人物表情塑造夸張、概括。
中原民間泥玩取材方便,制作簡單,產地分布十分廣泛,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河南浚縣“泥咕咕”的造型特點是比例夸張、任意取舍。對強調的部分增加體積對比,對次要部分簡化,使形象特征更明確。鳥、獸等動物造型的特點是夸張局部特征,忽略其它部分,使對象的形象明確化。浚縣“泥咕咕”的用色也很有特點,設色隨意、概括,一般是用黑色、赭石、熟褐等中性色做底,然后用高純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間色畫花草紋來裝飾。
中原民間剪紙的形態特點不同于以陜西、山東等地為代表的北方風格的豪放粗獷、渾厚純樸;也有別于南部的疏密流暢、精巧明快,且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形成了刀工精細,色彩濃艷的嚴謹風格,形神兼備,這些構成了蔚縣剪紙藝術的風格和特色。
河北皮影是廣大中原地區的代表,其由驢皮制就,質地較薄透明度高,人物造型淳厚質樸。皮影造型和刻工的風格是服從皮影演出的特定效果,世世代代長期實踐所形成的,在刻工分寸方面把握得恰到好處。其行刀剛直利落、保留透影的黑、白、灰整體處理方式。其造型別出心裁,眉端與眼的線聯結成一個弧形,整個線條有節奏、有變化,柔中帶剛,鼻下的嘴稍稍斜向上挑,顯得既精神又富有彈性。
禮饃是數千年民間面食制作工藝與造型藝術相結合的特殊創造,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的雙重功能。禮饃因其制作工具的簡單和材料的自然,所以其造型語言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在禮饃制作中常見的造型藝術語言有對比、夸張、裝飾等。禮饃的對比有大小、長短、曲直、粗細、方圓、鈍銳、繁簡等,通過對比使禮饃的形象更加的美觀、完善。禮饃的對比是對其形象進行明顯的、有意識地夸張使其形象外形變化更強,局部的夸張感更突出。另外,禮饃作者常打破形象正常的結構規律,這種按心中所構想的形象重新組合創作出的形象超出常態、與眾不同,達到新穎別致、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中原民間美術源至中原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創作者也來自民間,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專注于內心情感的表達,在塑造形象時,往往不是對現實對象的直接式模擬,而是根據自己的心意和目的,對現實的對象進行改造、修飾。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們較多的是因時、因地、因材制宜,相互因借,以概括性的手法展現出物象自然、質樸的本質風貌來。它表現為突出主體,省略細節,即抓住對象主要特征,省略次要的細枝末梢。民間剪紙最能體現這一特色。其中較為典型的有數河北剪紙,造型簡練、概括,整體造型對比強烈、大膽省略、不拘小節。取舍就是揚棄,即揚長避短,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民間匠師較好地運用這一辨證表現手法,他們將其造型在心中運籌反復,然后經過一雙巧手,從而達到日趨完善的境界。
中原民間藝術家出自民間的平民百姓之中。他們的創作素材就來自他們日常生活中耳濡目詳的事物。因為熟悉所以他們在創作這些事物的形象時較少依賴對事物的觀察,而是依靠他們的記憶,在作品中注入濃厚的意象成分。這種意象雖然是以感性意象為生理基礎,但并不等于感性意象,它具有主觀上的真實性。民間美術追求感情上的真,而不同注重形體上的真,“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就是居于此道理。
中原民間美術造型形狀的隨意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民間匠師技藝高度純熟,創作時可以隨心所欲,順意而行;一個是創作條件有限,只得因陋就簡的進行創作,所以造型不太精確。正因為這兩種原因所以民間匠師們創作出來的作品都共同表現出物體造型手法的“漫不經心”或“即興發揮”以及物體造型上的“儉樸”、“隨意”甚至“奇怪”、“怪誕”等特點。河南浚縣一帶的泥玩具“泥咕咕”在造型的手法上就突出的體現出這種隨意性。例如其《獅子》的造型異常簡練,只是突出頭部威武的感覺,四肢基本上略過,沒有考慮結構之間的連接關系。
中原民間美術利用其獨特的本土色彩感染自我、感染他人,其美術講究“以色扶形”,外形結構或圖線起到骨架的作用,而顏色除了基本的裝飾功能之外,還要負擔起支撐骨架、輔助塑型的作用。
色彩塑形上的簡化性是中原民間美術的一大特色。民間藝術家們因為制作條件的限制和為了省工、省時往往對色彩進行一定地簡化,不追求精致,只求一個大致的色彩感覺。總體風格就象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大寫意”,豪邁、沉著,信手拈來,天然質樸。中原民間美術中這種“簡化性”的、“以少勝多”的色彩塑型方法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社會歷史文化和生產發展水平等原因,中原地區產生了許多的民俗活動,在這些民俗活動中又產生了許多與之相應的民間美術用品,這些民間美術用品不但肩負著民俗活動中的相應功能,而且起著為平民大眾裝飾環境、美化生活的作用。所以民間美術品在色彩上一般都比較響亮、鮮艷,視覺效果強烈、裝飾性強,具有很強的美化作用。
那用色熱烈、明快的年畫,響亮、輕松的泥玩以及用色粗曠、質樸的民間道具等無不體現出中原人民對生活的執著、熱愛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
首先,中原民間美術打破自然時間的規律,常把不同季節、時間的物體盡情盡興地整合起來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之中。如在“四季平安”的年畫,就將一年四季不同時節的瓜果繪于一圖以象征豐收吉祥。其次,中原民間美術打破固有的空間的造型規律,喜歡將不同空間的物體組合到一個畫面之中。就象雖然人們不能同時看到太陽和月亮,但人人都知道日月輪回的時空規律,把太陽和月亮放在一個畫面中,就如同太極圖一樣,表現了陰陽對立統一的、完整的、運動的宇宙時空。
中原民間美術的發展是一個縱向延續的過程,自從其產生后,就為人們所承襲,具有相當的穩固性和傳承性。中原民間美術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其與自然始終保持和諧的具有原生態特征的造物觀以獨具哲學思辯的東方智慧給其它藝術引出一條發展的航行之軌。另外,與當代藝術的發展一樣,中原民間美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對其他藝術的發展總是有著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的作用。民間美術追求的概括隨意、簡化裝飾以及空間突破的藝術造型手法給現代設計思潮帶來很多啟示,再設計的設計觀念很多來源于此。因此,在當代藝術指向多元化的將來,由于中原民間美術造型本身潛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和作為本土文化動態再生的文化表征,它仍然具有發展的潛力和多種多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