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陶 榮 宋學敏
英語霸權時代下漢語言西化現象
藎陶 榮 宋學敏
語言的爭霸與同化,對民族文化與社會內聚力影響重大。“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85%是用英語傳播的;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是英語”,英語之所以成為全球化的語言,是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英語國家在政治、經濟及文化領域的巨大影響以及近年來信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大潮的推動造成的。英語的強勢傳播必然給全球文化帶來沖擊,也幾乎使所有的非英語國家共同面對著語言文化的開放與保持之間的平衡舍取問題。
英語向世界各地傳播,首先是由英國幾個世紀的海外掠奪和殖民造成的。19世紀初,英國已成為世界上領先的工業和貿易國家,英國在對各個殖民地的殖民過程當中,以自己的語言(英語)為媒介,把自己的語言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傳播到世界各地去。而對被殖民者而言,英語是權貴、統治階級的象征,學會英語則是進入主流社會、改變命運、獲得認同的有效途徑。
19世紀末,美國人口已名列歐美各國之首,其經濟發展速度也居世界首位。戰后全世界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方面的重大突破都主要來自于美國,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左右著各項國際事務、世界經濟貿易等發展。世界各國的科研水平全向美國看齊,在國際權威的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也必須用英文寫作,重大國際專利的申請材料必須用英文書寫,英語成為全世界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領域的通用語言。
發展中國家為了縮短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力的提倡國民學習英語,把英語作為一個重要科目列入學生的教學必修科目,旨在提高國民的英語水平,以便同先進國家進行文化、經濟、技術等方面的交流,促進本國的發展。
在學生的小學、初中及高中教育階段,英語是與語文并列的主要課程之一,而到了大學階段,語文不再是大學里各個專業的必修課,英語卻作為必修課一直持續到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參加工作后在職讀研、晉升職稱,英語無處不在。21世紀以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舉辦奧運會、世博會、APEC會議的召開等國際性事件引發了全民學英語熱。
由于全民意識和教育體制的轉變,近幾年來英語培訓和出國留學熱不斷升溫。英語考試種類繁多,如大學英語四、六級,TOFEL,GRE和GMAT等等。各類外語培訓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油然而生,如著名的上市機構“新東方”,華爾街英語,英孚英語,昂立英語等有名的英語培訓機構。很多家長為了讓子女能夠盡早享受國外的先進教育資源,可以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占有絕對上風,紛紛送子女到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留學深造。
漢語語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然而,隨著國門大開,我們優美的語言不斷地受到西方語言文化的影響,如果你稍微認真研究一下現代漢語語言,就會發現那些西化的東西無處不在。
英語霸權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英語縮略詞。有不少詞匯在我們的腦海里已經沒有或者不經常用它們的中文名稱了,取而代之的是英文詞匯。比如:APEC(亞太經貿合作組織)、WTO(世界貿易組織)、GDP(國內生產總值)、CEO(首席執行官)、ATM(自動取款機)、ICU(重癥監護病房)、SOS(國際呼救信號)、CCTV(中央電視臺)、WWW(萬維網)、VIP(貴賓)等。
漢語中的外來詞形式有音譯、音譯加表意、音譯與意譯結合、直接借用四種主要形式。比如:幽默(humor)、羅曼蒂克(romantic)、的士高(迪斯科)(disco)、模特兒(model)、檸檬(lemon)、咖啡(coffee)、巧克力(chocolate)、可口可樂(coca-cola)等。
來自“Taxi(的士)”一詞引申的漢語詞語有“打的、面的、摩的”,以及“的哥、的姐”的稱呼。在眾多城市中相即出現了與“bar(吧)”相關的休閑場所,“水吧、貼吧、陶吧、網吧、氧吧”等。人們由“bus”音譯“巴士”引申出了許多相關詞語,“大巴、雙層巴、空調巴、專線巴”等。
PK,緣于網絡游戲中的“Player Kill”,有挑戰、殺死、末位淘汰等意思。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節目中一個叫“PK”的環節使這個詞家喻戶曉,在這里“PK”就是兩名實力相當的歌手進行比拼,最后只有一人勝出,另一人淘汰出局。正確的中文說法,應該是終極比賽,或者決賽。
英語中的“cool”譯為“酷”后,構成了“酷站、玩酷、扮酷、酷斃”。當代青少年對某一個人、某一種行為表示贊賞會說“酷”,如果贊賞到極點就會說“酷斃了”。
“IN”是近年來青少年群體中頗為流行的一個詞語,它是直接從英語中借用過來的,表示“時尚、流行、在行”的意思。與“IN”相反的詞是“OUT”,意思是“不時髦”、“老土”。
“秀”來自于英語“show”,就是表演一下、展現一下的意思。“show”譯為“秀”后,組成了“內衣秀、做秀、秀出個性、脫口秀”等詞。
在英語強勢影響下,中國科技論文中的漢語日益呈現出西化傾向。“對實際數據的分析”、“認可的取得”、“基于這一理論”等等,這些科技詞語背離了漢語簡潔明了的傳統。究其原因,概因作者科技論文寫作訓練不夠,又受西方語言,特別是英語句式影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漢語西化。在《中國現代語法》的第六章“歐化的語法”中,王力列出并詳盡描述了現代漢語句法中的下列歐化句式:主語和系詞的增加;句子的延長,包括歐化的定語和狀語;歐化的可能式和被動式。
網絡語言以簡潔生動的形式,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如今網絡語言已成為網民在網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證”。網絡語言西化趨勢主要表現為:拼音縮寫,英文縮略,諧音造字,隱語等。現舉例說明:MM:妹妹、美眉,表示年輕女性;DIY:Do It Yourself的縮寫,自己動手做的意思;I服了U:我服了你……周星馳片子里的經典臺詞;CU:See You的縮寫帶音譯,再見;IC:I See的縮寫帶音譯,我知道了;PLZ:Please 請,也有縮寫成PLS。
英語霸權愈演愈烈,我們的母語卻顯得日益落寞,英語霸權導致了漢語的衰落。面對此情此景,我們需要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我們需要學習外國的文化,吸收外來語言中的精華,可使漢語更具兼容性和開放性,使漢語更具新的氣息,這本是我們所提倡的事情,但若在崇洋和求異心理驅使下盲目地吸收而且不規范地使用西方語言的行為,卻是我們應指責之事。外國文化吸收到多少才適宜,才既不喧賓奪主又足以推動本國文化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另一方面,要現代化就必須融入世界,我們學習外國文化必須先通過外國語言的學習,全球化的趨勢要求我們學會一種或幾種外國語言,但通過外國語言的學習,必然會影響本國語言和傳統文化,這種競爭關系該如何處理,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毋庸置疑,英語的傳播與霸權對非英語國家的民族語言和傳統文化已經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最終可能使整個世界失去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面對西方英語語言文化的強勢沖擊,中國在反英語霸權主義過程中必須發揚漢語語言文字的優勢,擴大漢語的世界影響力,展現中國文化之獨特魅力,推廣和弘揚廣大中華文化之精髓。其次在與西方語言文化的互動中,我們應積極應對,去包容、吸收,而不是被同化,要找準自己的定位而不是失去自我,以確立漢語語言屹立世界語言之林。
陶榮,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應用外語系副教授;宋學敏,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應用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