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
音樂欣賞是音樂藝術教育課程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它是一種以音響、聆聽、審美為教學手段,融文學、歷史等多學科知識為一體,讓學生從中獲得美育的藝術教育形式。通過音樂欣賞課進行音樂文化傳承,可以培養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促進他們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在常規的音樂欣賞課上,通常的教學流程是首先介紹作者、創作背景、思想內容;其次聽作品,先有整體印象;然后進行曲式結構分析,講解作品;最后再欣賞音樂……這種教學模式極不利于學生主動的學習與思考。
如何將教學設計最優化,找到合理化的教學方案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營造一種學生既容易接受,又能感興趣的環境氛圍。如果學生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可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如只是聽),能更全面、更準確、更有效地把握學習對象。有資料證明,使用視覺媒體,其注意比率為81.7%,使用聽覺媒體為54.6%。多媒體教學手段能清晰地展示教學主題,對難點和重點內容可以反復予以再現,比單純的視覺或聽覺感受更清晰、更生動,能更有效地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欣賞交響樂,可以先利用音樂課件介紹各類每種樂器在樂隊中的具體位置,讓學生對每種樂器從音色、形狀、特點到在樂隊中的位置和作用都有一定的感知和認識,結合這種感性認識,再講解各主題音樂,最后再播放、欣賞樂曲,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主動去感受音樂的節奏、力度、速度、情緒等。教師可將難度大的節奏或節奏型等難點通過多媒體顯示出來,將這些難點進行講解、范讀、聽辨,可以達到教與學雙佳的效果,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及教學難點的解決,就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由于一些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視唱水平較低,因此,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對旋律的把握能力不強。學生在聽完音樂之后能真正留在腦海中的東西微乎其微。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增加音樂素養的內容,讓學生盡可能多接觸一些名曲的視唱,教唱具有特點、主題性的旋律片段。要考慮在每節課都安排視唱,難度由淺入深,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欣賞內容掌握的程度都將獲得較大的提升。教學中,選擇音樂欣賞的作品,應從他們喜愛的作品開始。以學生熟悉的藝術歌曲入手,逐漸過渡到其他類別的歌曲;由富于情趣的器樂曲擴展到其他的器樂曲;由中國的作品擴展到外國的作品,使欣賞教學符合認識規律。為什么音樂欣賞教學時應先從藝術歌曲開始呢?因為聲樂作品有歌詞,其音樂形象比較具體,欣賞時教師稍加講解,學生便可理解領會。而器樂作品由于沒有語言文字等能幫助理解的感知材料,音樂內容就比較抽象。在學生初次欣賞這類音樂作品時,可先從前蘇聯作曲家普羅柯菲耶夫的《彼得與狼》等淺顯、易于理解的音樂童話故事開始,以故事情節帶動、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此外,還可欣賞某些模仿了客觀世界中自然聲響的音樂作品,直觀性聽覺形象的刻畫能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法國作曲家梅西安的《鋼琴鳥鳴集》。梅西安花費了大量時間用音高和節奏準確的記錄鳥的鳴叫聲,為77種歐洲的鳥類繪出肖像,更難得的是梅西安做了相應的觀察筆記并附有各種鳥類的圖鑒,為生態環境、鳥類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這些都可作為欣賞課講授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把握作品。通過上述過渡,再逐步引導學生欣賞純音樂作品,就水到渠成了。對于一些無標題音樂作品,需要對音樂反復傾聽,憑借內心直覺準確地去體驗樂曲的情感表現,也需要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風格等更廣闊的方面進行研究和了解,才能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內涵。另外,在涉及到相似曲名或相同題材、內容的中外音樂作品時,應注意作品間橫向的比較,使學生對所學的音樂作品能夠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牢固。如在講解《鋼琴鳥鳴集》的同時,可結合我國民間音樂《百鳥朝鳳》來進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較。首先告訴學生這首曲子是流行于山東、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音樂情緒熱情歡快;百鳥和鳴之聲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也代表著幸福、吉祥,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此曲經常用于結婚儀式等喜慶場合等等。然后再從音樂上將兩者進行深入的對比剖析,這樣的音樂欣賞課教學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實施理論講授與音樂欣賞并重的原則,要把音樂基礎知識、理論貫穿在整個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對音樂知識進行較全面的介紹、講解。欣賞曲目中出現的典型節奏型及旋律主題,要讓學生去唱、去記,做好音樂素材的積累、儲備,也為其他音樂課程的學習夯實基礎。此外,在教學中應當利用與音樂內容、主題相關的方方面面的材料,如攝影、美術作品等,為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主體,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與把握,提高學生音樂鑒賞、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
教學內容是體現音樂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也不例外。大多數音樂欣賞課的內容多以介紹西方專業音樂為主。而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內容應強調多元音樂文化的滲透。不同時期、內容和不同文化的音樂作品都應納入音樂欣賞課。授課內容要廣泛而多彩:從中古調式到爵士音樂;從古典傳統音樂到流行;從民族民間音樂到爵士、藍調;從一般節奏組合到非洲節奏。從文化意義上講,還應使大學生了解藝術作品對時代文化所起的積極意義,藝術家思想及創作受當時哪些思潮的影響,在學術上又有哪些交叉,包括政治、文學、歷史等的影響。對于高校的音樂教學,我們還應在教學方法上借鑒民族學、歷史學等不同學科的經驗,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授,從文化理解的角度欣賞音樂。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為了集中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考慮在有計劃的前提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推薦音樂作品,并由推薦者進行講解,然后教師進行講評。這種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啟發。在教學中打破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格局,鼓勵學生在音樂中盡情暢想,用寫、畫等形式來升華作品;在組織教材上走出大綱的要求,巧妙結合教材以外的內容重新組合設計系列專題課;建立音樂郵箱,解答學生欣賞音樂遇到的問題;定期要求學生寫音樂感想、隨筆等,使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此外,教師應根據所講內容請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比如在講授民族音樂時,根據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特點,讓學生演唱各地方的民歌,不但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表演熱情,而且了解了各民族音樂的特征。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對音樂藝術的感受與理解不應該是絕對的。每位學生對音樂都可能有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見解。教師應給學生提供發表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評價的機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這種互動交流的教學方法能激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感上的共鳴,使欣賞教學成為交流、探究的生動過程。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校園文化活動,課堂內外緊密結合,在藝術實踐中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培養鍛煉他們的編創能力與合作能力。此外,要適當舉辦音樂專題講座,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總之,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全面提高學生音樂專業水平,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學精學透,充分吸收音樂寶庫的豐富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