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浩
拉赫瑪尼諾夫是浪漫主義樂派后期的一位俄羅斯作曲家,他的作品兼有民族特點和晚期浪漫主義樂匯,從音樂美學角度上分析,其風格及特點更偏向浪漫主義樂派。他在創作上更多繼承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傳統。其音樂語言十分質樸,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寬廣、節奏靈動、和聲濃郁、織體豐滿、配器多彩,充滿對俄羅斯大自然的描繪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其音樂語言融合俄羅斯民間歌曲、城市浪漫曲及古老宗教歌曲的素材,體現出俄羅斯本土氣息。同時亦彰顯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拉赫瑪尼諾夫作為一位優秀的鋼琴家,對鋼琴的駕馭力比較強,在藝術歌曲中,它的鋼琴伴奏十分豐富,技巧性強。他的藝術歌曲并非先寫成曲調,再配以鋼琴伴奏,而是將伴奏與歌曲作為一個整體,二者是同等地位,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歌曲更像是鋼琴、聲樂的二重奏。
第二,在作曲技術層面上,和聲方面絢麗多彩,變化音和弦等色彩和弦的頻繁使用,如下屬功能的變和弦等,并常常使用收束樂匯。其藝術歌曲作品以傳統調式為主,在此基礎上亦有機動變化,不同于此時期其他作曲家的“前衛”作曲技法的大量使用,拉赫瑪尼諾夫在藝術歌曲中的不協和音很少出現,出現時也是作為色彩性和弦的使用,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高潮中變換和聲和織體,特別是鋼琴伴奏織體的轉換,其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變化多樣以及鋼琴技巧難度之大甚至給人以喧賓奪主之感。
第三,藝術歌曲為標題音樂,內容豐富多樣,歌曲與其鋼琴音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中表達愛情歌曲如《你可感到我的思念》《哦!不,我求你,不要遺棄我》《別唱,美人》《往日的愛情》等;表達內心孤獨、寂寞的歌曲如《孤獨》《我多痛苦》等;描繪風景、大自然的歌曲如《春潮》《四月!春日多么美麗!》等;塑造“夢”形象的歌曲如《夢》(海涅詞)《夢》(索勒古布詞)等;描繪花形象的歌曲如《河水中的睡蓮》《紫丁香》等。歌曲形象塑造和調式使用上體現出鮮明的東方色彩,如《別唱吧,美人》《她像中午那樣美》等。
第四,其歌詞選取豐富、富有文學價值,象征主義在其作品中亦有體現,如使用一些象征主義的詩作為歌詞,旋律與詩詞結合,所選歌詞與歌曲表達思想感情一致。如托爾斯泰《世界將看見你的微笑》《各說各的》,普希金《繆斯女神》《暴風雪》等,海涅《夢》《孩子啊,你像鮮花一樣美麗》,巴爾蒙特《季候風》《啊嗚!》及他所翻譯成俄語的其它歌曲。歌詞與音樂傳達出一致的思想感情,二者完美契合。
《啊嗚》是拉赫瑪尼諾夫寫的最后一首藝術歌曲,是獻給H.∏.科希茨的,據巴爾蒙特詞譜曲。歌曲的基調是降D大調,節拍是4/4拍,速度為Andante,音域從小字一組da到小字二組的降si。《啊嗚》開始的鋼琴伴奏聲部是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為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左右手為相同節奏型,從很弱開始,仿佛一圈圈溫柔的漣漪,歌唱聲部是與鋼琴伴奏同樣的感情基調,抒情且溫柔,節奏以八分音符為主,平穩進行。歌唱部分的開始便出現從小字一組fa到小字二組mi的7度大跳,高音并且持續了一拍半,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樂句連綿不斷,情感也持續維持,直到第5小節,節奏開始晃動,出現切分節奏,力度隨著旋律下行、上行而不斷漸強,在第7小節處出現小字二組la這一高音,之后便下行進行,力度亦隨之減弱。鋼琴伴奏聲部的左手部分發生變化,為分解和弦的下行進行。到了第8小節,情緒變得不穩定,左手鋼琴伴奏聲部為三連音音型,歌唱聲部為不規則的三連音,并出現全曲最高音降si,速度也變得激動起來,但這種不穩定并未產生很大沖突,第9小節便逐漸恢復到原速,力度也弱了下來,但此時的旋律并未結束,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果然,在經過兩個小節的鋼琴銜接之后,在第12小節時,歌唱聲部出現4小節的補充,鋼琴織體又發生了變化,節奏在第14小節處轉為3/4拍。在第15小節后,曲式的A部分便告一段落,在第16小節時進入B部分。這段歌曲抒情性很強,似乎是夢境般的美好回憶。節拍回到4/4拍,歌唱聲部是A段的變化重現,但鋼琴聲部與A段不同,右手由原來的十六分音符六連音轉為八分音符三連音,左手變為分解和弦,這種變化使音樂變得更加溫柔,亦增添了一層朦朧的色彩。到了第21小節,鋼琴聲部三連音和弦不斷向前推進,和聲色彩變得緊張起來,第22小節時,這種氣氛仍未消退,歌唱聲部也加了進來,兩個音為一組,不斷升高。直到第23小節,緊張氣氛終于得以解決,歌唱聲部出現強音8度大跳,唱出"啊嗚"這一抒發內心情感的感嘆。鋼琴伴奏聲部強調和弦,十分富有激情之后的第24小節重復前一小節,歌唱聲部持續長音,并于第25小節柔和地結束在小字二組的fa音上。此時歌唱聲部已完全結束,收尾時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但全曲旋律并未結束,由鋼琴伴奏聲部完成接下去的任務,鋼琴持續和弦重復。在第27小節時,鋼琴右手變回十六分音符六連音,左手旋律如歌地唱出,在維持7小節鋼琴部分之后,全曲得以結束。
在《啊嗚》中,鋼琴始終貫穿全曲,當歌唱聲部作為旋律聲部時,鋼琴聲部烘托氣氛、渲染情緒,起著"伴奏"的作用;當歌唱聲部間斷時,鋼琴聲部維持音響的延續,使音樂不間斷,并且彌補了人聲的客觀局限與不足,二者見呈現“平衡”的關系;當歌唱聲部結束時,鋼琴聲部鋼琴聲部充當旋律的補充,完成歌唱聲部未完成的部分,此時鋼琴作為“主角”出現著。當然,鋼琴和歌唱聲部是從未分開的,而是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二者是互補的。這不僅不會割裂音樂的連貫性,而且還使音色有所變化、旋律線條更為生動活潑,有著聲樂、鋼琴二重奏之感。隨著歌唱聲部的進行鋼琴也在織體不斷發生變化,如上文譜例1和譜例2所示,即便是歌唱部分相似,鋼琴也全部換掉,避免重復,鋼琴聲部的織體復雜性是拉赫瑪尼諾夫歌曲中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啊嗚》這首藝術歌曲是一首標題音樂,標題音樂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歌曲特點之一。歌詞是巴爾蒙特所作,由李坤翻譯。歌詞如下:“你溫柔的笑,像神話一般變幻無常,它像笛聲把我引入夢鄉。我為你戴上桂冠,唱著贊美的詩歌,我們兩人一起跑上山崗。你在何處躲藏?只聽山頂笛聲在吹響。白天花兒為她把燭光點亮,那陣陣笑聲引誘我前去尋訪。邊找,邊唱。‘啊嗚’‘啊嗚’地唱。”歌詞十分優美,富于詩意,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有情景和故事,夢幻而美麗,仿佛一幅幅生動的動態畫面呈現出來;又仿佛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飄出;又好像聲聲優美的音符躍出文字。如此動人的文字加上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可謂是相得益彰,將文學與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拉赫瑪尼諾夫藝術生涯從19世紀末跨入20世紀初,但其特點并沒有追隨20世紀新潮流,而是保持了19世紀浪漫主義、俄羅斯民族樂派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傳統,其作品體現出鮮明的俄羅斯傳統,正如拉赫瑪尼諾夫所說:“我是一個俄羅斯作曲家,生于斯,長于斯,他塑造了我的性格,決定了我人生之路的基調。既然我的音樂是我的性格縮影,那么它必定也是俄羅斯民族、俄羅斯音樂的私營。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我從未刻意為之。”同樣的他的藝術歌曲亦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反映出世紀之交人們動蕩不安的思想情感。拉赫瑪尼諾夫的藝術歌曲既是音樂史上一顆不朽的奇星,亦是時代、民族的一面真實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