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古時河南稱為“豫州”,因居于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因境內平原多,故又稱“中原”,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河南曾長期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深刻影響和推動著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同志精辟的概況了河南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河南具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在舞蹈藝術這一領域中更是以歷史悠久、體裁豐富、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而著稱,不僅在歷代文獻中有大量記載,而且出土有豐富的關于舞蹈藝術的文物,清晰地勾勒出河南舞蹈藝術真實的歷史面貌和歷代傳承發展的脈絡。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本就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舞蹈作為藝術之母,早在原始社會便已經率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繁育?!秴问洗呵铩す艠菲分杏涊d:“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边@是有文獻可考的、中國最古老的關于舞蹈活動的記載之一,生動地描繪出了華夏先民手持牛尾,載歌載舞的場面,同時這篇記載也反映出河南地區早期舞蹈藝術活動的繁榮以及古代河南舞蹈獨具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魅力。
依據東漢班固《漢書·古今人表》、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北宋李昉《太平御覽》等文獻的記載,“葛天氏”所處的時代在伏羲氏與神農氏之間,與有巢氏、朱襄氏、陰康氏同時,應處于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社會末期。而關于“葛天氏”所處的地理位置,目前有四個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即河南長葛說、修武說、堰師說、寧陵說,但無論何種觀點,“葛天氏”位于河南境內,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葛天氏之樂”就是原始社會時期河南舞蹈藝術的集中代表。
進入奴隸社會后,河南地區依然是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秦漢以降,中國步入了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長期處于社會、政治、經濟的中心,河南地區的舞蹈藝術除了依舊保持著高度發展的態勢外,還出現了新的特點,即一方面河南成為了全國舞蹈藝術的集散地,另一方面河南也成為了南北方舞蹈文化、漢民族和其他民族舞蹈文化、中原和西域舞蹈文化的相互交流的中轉和融合地,起到了橋梁和媒介的重要作用,為華夏舞蹈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流行于漢代的舞蹈是豐富多樣的,東漢定都洛陽,更是極大地促進了河南地區舞蹈的發展,這個時期不僅官方舞蹈活動頻繁豐富,民間舞蹈藝術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這些在張衡的《東京賦》中有著大量生動的描寫。
現在河南民間舞蹈有一個很大的族群便是“盤鼓舞”,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現存的盤鼓舞約有二十余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開封盤鼓”、“武涉盤鼓”、“原陽盤鼓”等,他們的表演方式同文獻記載中漢代的“鼓舞”有著驚人的相似,如果說二者之間毫無淵源關系,恐怕很難令人信服。
宋代以后,河南地區舞蹈文化的發展更是蓬勃興旺,在宋代平民階層興起,催生了大量的藝術形式,并出現了“瓦肆”“勾欄”等以表演民間歌舞、說唱等藝術的場所,極大地促進了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宋元“雜劇”更是現在中國豐富多樣戲曲藝術的鼻祖,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錄有大量北宋都城河南開封的舞蹈藝術活動。
在封建社會河南還扮演著舞蹈文化交流中轉站的重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河南實際上還是封建時代漢民族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舞蹈文化、中原舞蹈文化和西域舞蹈文化交融發展的重要基地,比如洛陽地區的龍門石窟中的雕像和繪畫便可以清晰地表明這一點。龍門石窟最初開鑿于北魏,這是一個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初建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后北魏孝文帝將都城遷到河南洛陽,將大量西域舞蹈藝術和少數民族舞蹈帶入到河南,促使了舞蹈文化的大融合和大交流。在今天洛陽龍門石窟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飛天”圖案和雕塑,這種從西域傳來的佛教藝術的典型代表,在這里卻顯示出大量的中原特色,無論其服裝、頭飾、體態、舞蹈道具等均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區舞蹈藝術的特點。
縱觀古代河南舞蹈藝術的發展,可以清晰的發現其在中國舞蹈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官方舞蹈活動還是民間歌舞藝術,一直都處在最發達和最領先的層次,代表著中國古代歌舞藝術的最高水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今天多種民族民間舞蹈的源泉,是一筆珍貴的藝術遺產。
在現當代,河南舞蹈藝術仍然顯示出勃勃生機,眾多民間舞蹈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流傳至今,并在民間開花結果,融入了河南的民風民俗,成為了婚喪嫁娶、迎神廟會等場合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民間舞蹈富于生活氣息,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同時這些民間舞蹈中還保留有大量中國古代藝術的信息,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地區現存的民間舞蹈約有二百余種,其中蘭考縣麒麟舞、博愛縣蘇家作龍鳳燈、湯陰縣跑帷子、鞏義市小相獅舞、沈丘縣槐店文獅子、沁陽市高臺火轎等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第一批和第二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類名錄中更是包括了火淋子(潢川縣)、臥拐秧歌(蘭考縣)、九連燈(新安縣)、曹屯排鼓(洛陽市)、魚燈花社舞(舞鋼市)、呂村戰鼓舞(安陽縣)、金龜舞(鶴壁市)、馬皮舞(獲嘉縣)、獨腳舞、踢棒槌(獲嘉縣)、小冀背樁(新鄉縣)、小宋佛高蹺(新鄉縣)、虎舞(溫縣)、哼小車(武陟縣)、蓮花燈舞(長葛市)、雙獅舞(漯河市郾城區)、王家熱鑼鼓(靈寶市)、云彩燈(南召縣)、慶豐花鼓舞(商丘市梁園區)、撲蝶舞(沈丘縣)、項城肘閣(項城市)、西平魚燈(西平縣)、龍舞等二十余種風格各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種。從總體上看河南的民間舞蹈形式多樣,表演性強,其中有模仿動物的“麒麟舞”、“龍舞”、“獅子舞”;有源于古代軍隊用樂的“跑帷子”、“跑陣舞”;有表現勞動場面的“打春?!?、“打鐵舞”;有詼諧幽默的“大頭娃娃”、“二鬼扳腳”;有場面恢宏震撼人心的“盤鼓舞”、“銅器舞”等等,體裁多樣,形式靈活,極具藝術魅力和生活氣息。
如上所述,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自古以來河南的舞蹈藝術都走在全國的前列,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代表著中華舞蹈藝術的最高水平,河南舞蹈藝術一方面是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集中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南北方舞蹈文化、漢族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相融合的匯集點,對中國舞蹈藝術的繁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客觀的來看,改革開放后,尤其是進入到21世界以來,河南的舞蹈事業的發展,尤其是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出現了重大的問題,“從整體上說,河南傳統的舞蹈正在以極快的速度減少甚至消亡,即使現在存在的,也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其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越來越小。民族民間舞蹈的生存越來越困難,缺少發展動力”[1],深究其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筆者認為,其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河南的舞蹈發展缺少基礎性的理論支撐。
作為擁有如此豐富舞蹈藝術資源和如此厚重歷史積淀的河南,迄今為止,尚無一本關于河南舞蹈藝術的論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眾所周知,理論研究是藝術實踐的重要支持,拋棄理論的引導、忽視理論的總結,藝術活動的開展將會陷入無序和盲目的境地,不但會導致民間舞蹈藝術進一步的衰落,而且將無法適應新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