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雷 倩 張 瑩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 河北保定 07000;.保定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北保定 0705)
1.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習的源泉,只有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目標后,才會有更進一步的學習行動表現(xiàn)。首先,在學習初期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學生學會才能愛上學習,形成興趣。在學習進程中如果學會以后會感覺輕松容易,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學習形成良性循環(huán)。隨著學習不斷深入,學生會在學習上形成一定的要求。對自己的能力水平有初步的認識,形成學習目標。有目標后,學生會為目標而不斷努力,即形成學習動機。
2.學習環(huán)境
環(huán)境影響人,人改變環(huán)境。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不甘落后。學生之間的交流,相互影響,教師的鼓勵使,學生有學習的動力。
3.學生的困境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與矛盾。怎樣處理與解決這些矛盾會在一定方面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要認識到不僅要學會學習,還要學會生活。學生可以通過向自己身邊的人學習,向父母長輩學習,在書本中學習,在不斷遇到困難并嘗試解決中學習。遇到問題不回避,不急躁,相信一切問題均可以解決。
1.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預習
學生預習是學習的準備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使其認識到這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預習階段,教師可提出具體問題,讓學生在預習后給予回答,也可讓學生對于要學習的內(nèi)容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學生也可對一定知識在最前沿方面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了解。對于一些有爭論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預習,通過相互討論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
2.重視書本知識,打實基礎。
要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文化認識,首先要使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大綱,教育目標,明確學生在一定期間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講清基本概念,使學生對內(nèi)容有正確的了解認識,這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形成正確認識后教師應幫助學生辨別易混,難以理解的知識。學生從對書本的感性認識要變?yōu)閮?nèi)在的理解,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觀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推理、評價等思維過程,形成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
3.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映。對于學生在知識理解掌握方面,教師應了解學生學習的基礎,在學習中的困難。幫助分析解決遇到的困難,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部分知識不理解,要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漏洞,查漏補缺。另外應注意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差別,不僅有對知識了解掌握的差別,也在于學習方法上的差別。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方法不同也會導致學習效果的不同,掌握知識要注意分清主次,不能一概而論。學生考試過程中,也會有在一些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考試的應對策略,了解出題思路,題型設置方面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shù)。
4.知識鞏固階段
知識的鞏固要靠不斷的復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運用。要想把所學知識記牢,教師要注意發(fā)展學生記憶,首先是記什么的問題。最好形成框架或系統(tǒng)有助于記憶。再次是怎樣記得問題。理解記憶,重復記憶,聯(lián)想推理記憶。記憶是不斷重復的過程,要注意每次記憶量的問題以及記憶存在時間長短的問題。
5.知識的應用階段
掌握知識后,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把所學到的知識理論應用到實際現(xiàn)實生活中。
實踐是檢驗學習知識最好的途徑。通過實踐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不斷練習實踐中,學生能順利的掌握技巧。對事物形成更深刻的認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事物的能力。
6.檢查階段
檢測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檢測來發(fā)現(xiàn)。通過檢測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教的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問題以及學生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準確程度方面。在檢測中教師要注意題目的難易程度和題型的設置等方面的問題,以及考察的目的。
7.反饋階段
學生和教師都應及時總結在學習以及測驗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對于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通過交流學習改進的,要及時改進。對于當時不能解決的問題,要不斷思索、探究以期更早的解決
學生通過觀察學習,不斷加深認識,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對于知識理解的過程也就是思維過程。人腦運用記憶中的知識經(jīng)驗,對外界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就是思維過程。
提高理解
1.合理利用過去的知識與經(jīng)驗,過去的知識與經(jīng)驗有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過去知識與新知識、內(nèi)涵一致時,積極影響人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過去知識與新知識內(nèi)涵不一致時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要消除這種不良影響,一方面可以通過比較確定概念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通過直接獲的經(jīng)驗來消除舊知識干擾。
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利用一些看得見、摸得到的事物對一些抽象概念加深理解,也可以利用回憶等感情經(jīng)驗,或利用表情來描述事物。
3.利用變式。利用變式對事物非本質的感悟進行更換,揭示本質屬性。
4.利用簡明語言。語言生動、形象、清晰、準確、具體并和感性經(jīng)驗結合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5.啟發(fā)學生進行自發(fā)概括。在實際學習當中,教師啟發(fā)學生進行自覺概括,鼓勵學生自己去總結原理,原則。啟發(fā)學生自覺概括常用方法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討論。在討論問題初期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離題遠或回答問題不中肯,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至少他們理解了討論原則中的概念。教師對于學生對原理概念缺乏了解必須進行補足,然后再討論。在討論中,教師勿代替學生匆匆作結。
學生可以通過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了解,以及了解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流程,不斷加深自身學習,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當然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不同的問題,要積極地去解決問題,不斷取得進步。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教育心理學考試大綱.2002.3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除探[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