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郢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8)
裝飾藝術,英文名:decorationart。裝飾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現于17—18世紀,泛指藝術修飾;在中國最早出現于5—6世紀,指修飾、打扮。通俗的講,所謂“裝飾”就是美的藝術。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在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對于美的追求促使裝飾設計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加,也造就了裝飾設計專業成為當下熱門的專業之一。
裝飾設計專業作為應用型學科,是一門集創意、設計、制作、技能等一體的實踐性綜合型專業。但是目前高校的裝飾藝術設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重意念、輕技藝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畫設計圖,課程最終效果是重視學生的藝術表現。學生對所設計產品的材料、工藝流程等知識缺乏。這種“閉門造車”式的教學模式必然造成專業課程內容與社會脫節,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書本、課堂是裝飾設計專業學科的基礎,但僅僅這些是培養不出市場需要的人才。所以,如何改變裝飾課程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裝飾課程教學方式改革的關鍵。
裝飾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存在重意念、輕技藝的現象。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把學生關在固定的課堂里,老師灌輸理論知識,最后學生完成作業。其中老師的授課內容多以單純的理論教育為主。教學過程重視藝術性,強調間接知識的灌輸,輕視技能操作和專業實踐。教師和學生在有限的空間里很難展開理論教學以外的其他形式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必然導致學生作業也只重視藝術表現,不重視務實性設計。四年大學下來,學生們雖具有藝術理論的知識,但缺乏實踐操作的能力。最終的學科專業成績及學歷文憑也只能反映其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能力,根本反映不出他們實際的能力素質。
學生進入社會之后發現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要么是所學知識有些陳舊,要么是技法不適應當前的市場需要,甚至在校學習的知識根本就用不上,進入工作單位還要重頭學起,浪費很多的時間與精力。
裝飾藝術設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可是很多我們的所謂專業教師并沒有從事過相關行業。這些教師只不過是從本科讀到研究生甚至博士,他們接受的也是重設計、意念,輕視工藝過程、技藝的教學模式,他們在上學期間沒有更多的時間到一線積累經驗,從“象牙塔”出來就直接進入高校從事了教學任務。這種沿襲“紙上談兵”式的教學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從事陶藝教學的老師拉坯功底不強,只能指引學生做抽象的作品;教纖維的老師自己連基本的刺繡針法都不會,又如何引導學生做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作品呢。有的老師甚至在制作工藝過程中會犯一些“低級錯誤”。這些都給教學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
裝飾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眼高手低現象屢見不鮮。主要體現在設計出的產品更多停留在藝術感覺的審美層次,其實用性不大或設計意圖因為同工藝的要求相背離而得不到很好的實現。所謂眼高就是接觸優秀作品多了,視野自然就開闊了,眼界也就水漲船高了。我們傳統的教學里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就算你有了好的創意,有了前衛的觀念,但裝飾設計是一個將“概念與創意”具體化、技術化、物質化、工程化的過程。而這恰恰就是學生的盲區,他們動手能力比較差,沒有實踐經驗,而且并不熟悉加工工藝,甚至學業結束他們對于實際的操作還是十分陌生。這就是所謂的手低,手低是傳統教學無法彌補的缺點。
裝飾專業教學內容偏向設計,教師傳授的知識是建立在概念世界里的,學生做的是形而上的設計,卻不知裝飾設計恰恰應該是形而下的過程。加上現代教學對于計算機及軟件的過分依賴,學生可以借助現代工具做出很抽象的設計稿但卻不懂得無法使這種抽象變成具體的實物。所以很多學生雖然具備很好的美術素養,卻只能是脫離實際的夸夸其談罷了。
裝飾專業涉及的材料很廣,其加工使用的工具繁多,因為資金問題,一般的高校裝飾工作室無法配置大型的加工機械,只能實行小作坊式的加工,或者是半自動化。而現有的教學設備很多都老化、簡陋,卻得不到及時的更新。更因為裝飾工作室是非盈利性質的,所以根本就沒有現代多媒體設備。這必然導致教學與市場嚴重脫節,學生畢業之后進入單位,卻發現自己擁有的專業技能已經被這個行業遠遠地拋在了后面。作為學校我們根本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就業平臺。
裝飾藝術設計既要滿足人們的使用需要同時還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它是集實用與審美于一體的學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聘請在行業第一線的工藝師擔任兼職教師,與學院的教師共同組成強有力的師資隊伍,開展裝飾課程的教學和研發。
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仍然要靠教師在講臺來講授,這樣可以解決學生的造型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聘請具備豐富經驗的工藝師教授工藝技法,用以解決學生實踐的問題。實踐教學可以補充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的辦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會從實用性的角度進行設計,制作出務實的作品。學生通過實務設計,才能了解設計的全貌,體會裝飾設計真正的含義。
這種合作式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使學生的實踐知識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合作式教學方法的的開展,也會帶動教師的專業實踐知識的學習與提高,推動他們在理論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改革,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程前段為設計創意階段,就是繪制設計稿。這個階段可以在教室里完成。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繪制大量的設計創意草圖,最終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然后進入市場調研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主要去發現和解決設計中所涉及的問題,譬如材料、成本、工藝、等方面,以便提高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最后進入作品制作階段,這一階段可以把學生直接帶到工廠,在工廠制作加工產品。學生通過參與制作過程可以體會與掌握其相應的知識與技能。這種完成作業的方式使學習與實踐有了更加統一的結合,實現課堂與職業實際工作零距離對接。學生能更加貼近行業與市場的脈搏,畢業后大大縮短了學生在公司再培訓的時間。同時也彌補了學校實驗室設備不足的現況。
對于實用型專業的教師而言,“一線經驗”非常重要。而且由于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現有的知識和經驗,都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落后。所以教師在參與藝術品制作過程的教學中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還能與市場和新科技保持密切聯系。作為實踐型教師而言既要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掌握專業領域學術發展前沿;還要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具備較強的技能技術。他們必須要兩條腿走路,兩條腿都要有力,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裝飾設計學生的培養必須加強實際應用能力訓練,因為擺在學生面前的是真實的市場和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沒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裝飾專業畢業的學生除了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和創意思維,還要掌握基本的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技能。這樣才能擺脫高分低能的現狀,成為高素質的能工巧匠型的人才。
將工藝師請入課堂,把學生帶入企業制作,是裝飾課程教學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培養裝飾設計人才的必然選擇。
1.李政道《科學與藝術》.
2.彭虹斌,《高等學校課程改革本質研究》.
3.季祥、陳志東,高職建筑藝術教育開放式教學體系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