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麗想 (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2010級學科教學?美術專業 湖北武漢 430000)
先學后教是指:一堂課要從“先學后教”的“學”字開頭,“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是盲目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1]
據杜威的論述,學生經驗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
互作用而產生和發展的,學生個人所具有的認知、經歷和體驗。學生經驗是杜威考慮所有教育問題的起點與檢驗教育實踐的依據。杜威對學生經驗沒有明確的分類,但經過對他的著述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他關于學生經驗類別的思考和論述:學生經驗可以分為種族經驗與學生個體經驗、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以及校內經驗與校外經驗等幾種類型。[2]本文主要從種族經驗和學生個體經驗角度對“先學后教”教學模式進行解析。
杜威將經驗分為種族的經驗和學生個體的經驗。杜威認為學校提供給學生學習的各門學科知識,系統化組織起來的事實和真理也是經驗,但它不是學生自己的經驗,是人類在千百年來經過一代一代的創造和努力逐步積累起來的,是整個人類的經驗,是種族的經驗。“從表面上看,各門不同的科目:算術、地理、語言、植物等等,它們本身就是經驗,是種族經驗。他們體現了人類一代一代努力、斗爭和成就而積累起來的結果。各門科目把這個結果,不是僅僅作為一種累積,也不是作為一堆五花八門的片段的經驗,而是以一些有組織的和系統化的方式,即作為通過反省思維而構成的東西呈現出來。”[3]
而學生經驗卻是學生個體的、現有的經驗。學生的經驗是在學生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學生的經驗范圍就是他自己生活的空間。“兒童生活在個人接觸顯得十分狹隘的世界里,除非這種生活密切地和明顯地涉及到他自己的或者他的家庭和朋友的幸福,其他各種事物很難進入到他的經驗里。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律的世界。兒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與外界事物相符合這個意義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4]
雖然個體的經驗與種族經驗之間存在區別,但杜威認為兩者并沒有性質上的鴻溝,在學生經驗里早己包含著各種事實和真理,包含著在學習中起作用的態度、動機和興趣,這為學生學習種族經驗即各類事實和真理提供了基礎。兒童的現有經驗好像一個現實的起點,包含在各門學科中的種族經驗好像一個現實的終點,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從起點發展到終點。所以,杜威說:“從兒童的現在經驗進展到以有組織體系的真理即我們稱之為各門科目為代表的東西,是繼續改造的過程”。[5]
“先學后教”是以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學生的自學過程其實是一個學生個體經驗與種族經驗發生碰撞的過程,學生的個體經驗范圍狹小,但是這些經驗是學生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旦學生擁有了這些個體經驗,他們勢必會記住這些經驗;但是,有些個體經驗是學生可以輕易理解并記住的,而有些個體經驗確卻是學生不能理解卻也能記住的。比如:冬季上課的時候,學生感覺冷了都習慣搓手取暖,大家都知道搓手可以讓手變熱,可為什么會變熱呢?在沒有學習“摩擦生熱”這一原理前學生都只是記住了這一經驗,只有在學習了這一原理(即種族經驗)后才明白為什么。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面對一些自己記住了但是卻不能理解為什么會這樣的一些經驗時,內心肯定會有一種強烈的求解欲,而這種求解欲也就是杜威學生經驗觀里所說的:雖然學生個體的經驗與種族經驗之間有這些分別,但其實兩者并沒有性質上的鴻溝,在學生經驗里早己包含著各種事實和真理,包含著在學習中起作用的態度、動機和興趣,這為學生學習種族經驗即各類事實和真理提供了基礎。而“先學后教”就是敏銳的抓住了學生這一求解欲心理,讓學生自己先學,使其個體經驗與書本上的種族經驗在自然狀態下發生反應,二者可以融合的部分就是學生可以理解掌握的,而發生沖突的部分便是學生理解不了的又急于想知道的。
兒童的現有經驗好像一個現實的起點,包含在各門學科中的種族經驗好像一個現實的終點,而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從起點發展到終點。所以,杜威說:“從兒童的現在經驗進展到以有組織體系的真理即我們稱之為各門科目為代表的東西,是繼續改造的過程”。而這一改造過程中,不但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學,同時還需要老師智慧的引導。教師究竟該如何更科學化的引導學生呢?主要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課程開發和設計要以強調學生主體;2.課程目標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及現實生活需要;3.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
“先學后教”實質上就是學生開心的學習,教師理性的教,尤其對廣大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真正地將 “先學后教”落實到實踐教學中任重而道遠。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270535.htm.
[2] 何芳,論杜威的學生經驗觀及其現實意蘊[D].2009.12.
[3] [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等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頁.
[4] [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等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頁.
[5] [美]約翰?杜威著,趙祥麟等譯,《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頁.
[6] [美]約翰?杜威著,姜文閔譯,《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