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輝 謝振凱 魯二斌
在特定的地區,生產力水平低,生產關系落后;經濟發展遲緩,經濟基礎脆弱,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將這一地區稱為弱勢區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之間人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此過程中,“弱勢”區域高校在人才校際流動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在人才資源存量就稀少的情況下,這些地方高校每年還是會有不少高層次人才調離,流向“強勢”區域高校或其他單位。因此對“弱勢”區域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穩定地方高校人才隊伍,應對人才流失的策略是弱勢區域高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調查表明,目前地方高校流失人才群體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以高學歷人才為主,流失人才大多具有博士學位。以湖南某地方高校為例,分析2005~2010年期間調離人員情況,從學歷學位結構看,調離碩士以上學歷者占調離人員總數59.1%。二是以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為主,年齡大都在25歲至45歲之間,他們基本上渡過了畢業后的過渡期或創業前的準備期,成了學校科技隊伍中的重要梯隊。仍以蘇北某高校為例,2005~2010年調離人員中,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占調離人員總數40%,他們的平均年齡都在35歲左右。三是對事業發展的高期望值,希望通過流動達到“人往高處走”為目的。
1.影響人才隊伍結構的優化。弱勢區域高校的年輕人才,特別是高學歷、高職稱的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大量流失,一方面使人才隊伍數量相對不足問題更加突出,導致部分年齡段的人才和部分特殊專業人才缺乏,出現了斷層。另一方面影響到人才隊伍在學歷、職稱、年齡和學科等各方面結構的優化,人才隊伍整體能力水平的提高,影響教學、科研梯隊建設。
2.影響人才隊伍整體思想穩定。流失人才在新的工作單位獲得優厚的物質利益和寬松的發展空間,這對于堅守崗位的其他人才具有相當的誘惑力,他們極有可能產生鏈鎖效應效仿那些先行者,這就從思想上沖擊了整體隊伍的穩定。
3.人才培養成本的損失無法補償。一是顯性成本。據初步統計測算,某高校培養一個研究生,三年的工資福利和學費不會少于20萬元;培養一個博士生,三年的成本費用至少為23萬元。二是潛在的隱性損失。人才大量流失會使外界對學校的人才待遇、教育質量和學術氛圍等產生懷疑,使學校的社會影響、社會支持等無形資產大打折扣等等。
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歸結起來可分為三大類:物質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
(一)物質因素。按照馬斯洛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只有當人的基本缺失需要被滿足后才會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這里的缺失需要即基本的物質需要。物質方面的追求是當前人才流失的最為主要的原因,出于基本的生活物質需要,很多教師還是選擇另謀出路,選擇離開原來高校,去待遇更高的學校發展。
(二)心理因素。高校教師作為個人,他要進行種種比較來確定自己所獲報酬是否合理,即通過自己和別人的橫向比較和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縱向比較從而得出結論,比較的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后工作的積極性和態度。
(三)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校內部環境,學校內部環境主要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所謂“硬環境”是指高校所能提供給人才的各種有利于教學和科研的有形資源。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高校能否吸引優秀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當前“弱勢”區域高校很多人才流失的原因在于這些高校“軟環境”建設上的缺失與不足。很多地方高校內部招聘現象盛行,組織內部人員“近親繁殖”,致使很多人才得不到發展的空間。二是社會外部環境。在市場經濟的巨大浪潮的推動下,高校教師已經從傳統的教書匠轉化為現實的“經濟人”,他們為了追求更多的價值和更好的自我發展而從一個學校流動到另一個學校。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拓展人才發展平臺。首先,高校的治校理念由集權化向民主化的轉變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采用企業管理中的“事業留人”的辦法,為廣大教師提供充分的自我展現的機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留住人才。其次,改革高校人事制度,對優秀人才不拘泥于常規大膽起用。最后,從實際中不斷摸索出一條適合本校長遠發展的教師管理模式,盡量避免內部招聘和近親繁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關注教師心理因素的影響,營造栓心留人環境。其實,教師也更希望得到情感上的歸屬感。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力求做到“情感留人”,盡力消除教師的不公平感和不滿足感,把教師激勵的注意力由物質激勵轉移到精神激勵上來。
(三)健全風險管理措施,用政策法規防止人才流失。高校要進一步強化風險意識,健全勞動契約制。一是加大對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應從源頭上把不認同學校組織文化,僅把學校作為自身發展跳板或過渡的教師排除在培養之外,不然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二是建立健全合同協議制,根據實際情況具體約定合同內容。對合同的必備條款,要有大量約定內容;對合同的約定條款,要注意遵循法律原則,用合同明確單位和個人的責、權、利,對人才加以約束。
[1]應會君.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09(4).
[2]陳洧慧.欠發達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因素分析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