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穎婷 陳斐斐 楊文溢 陳 瑩(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上海 200442)
服裝教育產學合作是依托現代服裝產業,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動手能力好、專業素質高,社會適應力強的高質量服裝專業人才所必須的,受到國內外相關人士的普遍重視。本次調研了服裝教育產學合作中外開展的狀況;分析了彼此的優勢和差距,同時借鑒國外先進、成熟的經驗,以此提高我國服裝教育產學合作水平。
通過網上信息查詢;到國外設立在中國的服裝教育機構辦事處咨詢;與國外服裝院校的學生,包括中國留學生的電子郵件交流;以及利用暑期參加國際交流短期課程培訓的親身感受和調研;通過親身經歷國內學校的服裝合作教育活動,同時對國內其他服裝院校合作教育信息的調研,獲取了大量國內外的相關資料。對這些資料的歸納、分析如下:
我國本科服裝專業,通常第一年是基礎教學,以公共基礎課為主,通用的美術、設計課程為輔。專業基礎課基本從第二年開始,學習時裝畫、服裝設計基礎、制版基礎、工藝基礎、電腦繪畫軟件、服裝史等。到第三年以設計、結構、工藝、立裁為主,輔以服裝材料、針織服裝、CAD等。大四,在完成各專業課最后階段的內容后,進入畢業設計。同時學生還修讀關于營銷、企劃等方面內容。
國外第一年學習基礎知識:繪畫、簡單的制作,著重將設計理念滲透給學生。第二年教授服裝專業技術類課程,如平面制作、立裁、面料等。第三年側重創意服裝設計與實現。在這兩年也會穿插關于市場營銷的教學以及到服裝品牌公司、企業的實地考察。教學計劃中有進行專業實習的明確要求。
國外服裝院校近年來逐步由三年制變成四年制。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加強了專業實習的課程比重。英國的圣?馬丁設計學院,第三年全年為帶薪實習課程,學生可以前往世界各地進行實習。各國服裝院校的畢業年基本都圍繞畢設與實習展開。
單就服裝教學計劃本身,中外差異似乎主要存在于公共基礎課的設置上,但事實上則不然,服裝教育的企業背景是雙方差異的焦點,它滲透于服裝教育的方方面面。
國內設計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是從院校碩博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缺乏實際經驗;少部分教師有在企業任職的專業背景。為彌補在行業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學校每學期會邀請知名企業的服裝設計師來學校,以講座的形式傳授一些職場要求。
國外服裝院校非常強調聘請富有企業經驗的教師,他們往往身兼講師與設計師或制版師等雙重職務。目的是為了平衡企業需求與院校教學,既向學生傳授服裝的理論知識,也灌輸今后的從業要求,教師也會在教學過程中引薦學生給企業。同時院校會聘請知名企業的服裝設計師來學校開展講座,參與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或者現場指導學生設計,進行互動教學。
中外服裝教育師資產業背景方面的差異值得關注。
畢業設計是整個大學教育成果的綜合體現。在中國,要求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兩塊內容。設計部分,一般是圍繞學校給出的設計主題,完成兩套畢業設計作品制作和一整套反映畢業設計全過程的設計冊,里面包括設計效果圖、款式圖、結構圖、工藝單、推擋圖等,舉辦畢業秀展。論文部分,結合畢業設計撰寫,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答辯。
國外的服裝院校與之相反,他們將其作為社會和服裝企業聯系的重要途徑。畢業設計教學環節由學校和服裝企業公司共同承擔,企業為學生畢業設計提供面輔料,概念服裝設計項目主題,甚至于實踐場地等供學生根據個人的意向進行選擇。每年的畢業設計時裝秀盛大奪目,能與專業的秀相媲美,院校會聘請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企業家、媒體記者等與學院的教授共同組成評審組對學生畢業設計評分。而服裝企業和品牌公司也將畢業秀作為挑選人才的最好平臺。著名的前Dior品牌的女裝藝術總監嘎里阿諾就是通過畢業設計作品秀施展才華被著名的服裝企業看中而走向成功之路的。日本文化服裝學院與著名時尚雜志《裝苑》聯手,選出優秀的畢業作品獲取“裝苑賞”,排名靠前的作品登在該雜志上,還由專業模特和攝影師拍攝時尚大片。許多優秀學生以此創辦了自己的品牌或進入一線品牌公司任職。
要指出的是:國內畢業設計與企業基本脫離,畢業設計與就業實習無關聯,造成兩者相互影響的糾結狀況,教師和學生都處于焦躁且無能為力的狀態。這方面,西方的做法值得借鑒。
目前國內許多服裝院校都推行合作教育,要求學生利用每年暑假參加至少6周的專業實習。除此之外,畢業實習融合在畢業設計之中,從一定程度解決實踐能力和就業問題。學校每年都會組織紡織服裝企業、品牌公司到學校舉行校園招聘會,收集各方專業用人信息,為畢業生提供畢業實習與就業渠道和信息。畢業生主要通過合作教育實習、校內外招聘會及網上求職等方式,落實自己的實習單位與工作。
國外所有學院都設有實習與就業服務辦公室,負責與服裝企業聯絡,將企業招聘實習與就業信息直接發布在學院的網站上,學生也可直接去辦公室咨詢。所有參加實習的學生,需接受系主任主持的面試,系主任將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專業方向,把他們分配到最適合的企業開展實習。
意大利柏麗慕達學院是由意大利本土的時裝公司聯合出資成立的,現有的合作企業高達兩千多個,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品牌,其畢業生擁有其他院校不能企及的優勢資源,如:Giorgio Armani,Salvatore Ferragamo,Versace,Gucci,Tod's,Prada,Valentino,Ermenegildo Zegna,Dolce & Gabbana,Bvlgari,Max Mara,Trussardi,Krizia,Kenzo等。
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與企業接觸的機會,專門開設了企業接待員的崗位,并成立了“職業支援辦公室”,發布招聘信息和相關的企業信息,讓學生自行選擇。學校的資料室也可得到合作企業的相關資料、就業審查報告(往屆生實習就業報告)、就職職能和各種面試問題集、互聯網站、就業指導書等。
巴黎時裝工會學校有專門老師負責學生實習和就業。主要根據學生提供的個人詳盡資料幫助投寄簡歷,進行推薦。大部分企業也信賴并委托學校聯系合適的學生,因此學生實習及就業大多都是由學校幫助推薦的。
在實習與就業方面,中外服裝院校都給予高度重視,具體做法各有特色,但總體上,西方的體系更為成熟,與企業的交流更為流暢。
我國服裝行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大部分崗位都急需人才。隨著產學合作這一理念的逐漸傳播,許多企業開始主動和院校聯系招聘合適的學生。但急功近利的現象比較突出,一般企業熱心于學生就業前的畢業實習,而對于其他實習不感興趣,不太愿意接受學生合作教育實習。
國外的服裝院校與服裝企業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如前所述,許多學校都是由服裝企業聯合出資開辦的。他們將為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愿意為學生提供用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面輔料等。甚至于還從企業對服裝人才需求的角度參與服裝院校教學計劃的修改,提供個性服裝設計課程,為學生創立工作室和服裝公司打下很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使服裝教育在與企業需求上達到供需平衡,為學生的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上所述,服裝教育產學合作,企業方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中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雖反映在企業上,但關系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需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針對中外服裝教育產學合作的調研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看到了雙方各自的利弊,當然,更多地看到了我國與國外先進成熟的合作教育體系間的差距。
國內服裝院校第一年的基礎教學幾乎全被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英語、政治等課程所充塞,使學生差不多忘記自身的專業,。同時,一些專業課程理論性太強,相應的實踐時間太短。比如材料學與制版,都缺乏實踐經驗。還有一些課程過時落后,如手繪,平面、立體、色彩設計等,與服裝設計相差太遠,需要向專業靠攏的重新調整。節約出一定的課時開展產學教育,如借鑒國外服裝院校的做法,在低年級帶領學生走入服裝行業,認知服裝產品從設計制作到包裝售賣的全過程,同時開設更多創意性課程。
我國服裝院校必修課程設置過多,課時量過大,學習內容太多反而不利學生的個人發展。這里建議國內高校在第三年起就加大專業選修課,細分學習方向。如設計類細分針織、立裁、男裝、女裝等,營銷類細分管理、買手、銷售等,讓學生能專注自己希望的發展方向,同時也能與企業的需要接軌。在不同的類別下與不同的服裝公司合作,開展不同的講座、實地考察等……。
相比中國院校與企業合作大多僅限于高層,國外與企業合作的互動性更強。如先前提及國外諸多名校都將畢業設計秀與企業聯系。國內學生在第四年既要找工作又要完成與就業實習脫離的畢業設計,分身乏術,畢業設計質量令人擔心。應該借鑒國外院校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畢業設計的做法,中國企業更應有長遠的眼光,積極爭取同高校合作,開放工廠及工作室,給予學生實習機會。與高校合作,推出品牌概念性設計系列,和傳媒合作推廣國內時尚品牌。
目前在國內成功開設工作室,創立自主品牌的服裝人才中,有海外留學經驗的占了大多數。這說明了我們缺乏對服裝人才的創業教育,在產學合作教育方面還需實質性的深入。而隨著服裝市場的發展,自主設計品牌前途大好,增加服裝專業的創業課程,發揮產學合作教育在此方面的優勢,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也可以更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潛力。
校友會是具備資源共享的平臺,是學校自身獨特的財富,更是開展服裝教育產學合作的可靠的基礎。隨著不少畢業生逐漸步入企業中高層,有的已經擁有自己的獨立品牌、有的能挑選管培生,他們清楚自己需要怎樣的人才,學校應盡可能讓他們來與師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指導在校生的學習。國內大部分企業尚不具備與高校合作的意識,但若能發動校友的力量不失為曲線救國的好方法。而高校也能借此向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
希望我們能夠從中外服裝產學合作教育對比調研與分析中得到啟示,通過服裝院校、企業和全社會的努力,使我們的服裝教學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學一體化,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內讓中國的設計成為世界時裝舞臺上靚麗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