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慧 洛陽欒川縣電視臺 471500
淺談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和新聞敏感性
趙欣慧 洛陽欒川縣電視臺 471500
隨著現代社會向越來越具有專業特質的規范化、秩序化發展,那么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乃至評價標準,都發生了變化。對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聞記者代表的是社會正義和良知,從事的是描述人類文明、進步、發展歷程的腦力勞動,又需要有專門的知識結構和專業訓練,更重要的是新聞記者要時刻保持心目中純潔的善良和人性的高尚。新聞傳播媒介基本元素的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媒介公信力的提高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成敗,而新聞敏感性又是職業素養的一個最基本的重要點。
一個新聞記者的要具備以下幾條職業素養:
1、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采訪中的看、聽、記、想,即采訪中的思維能力,看,這個“看”不是一般人的生理本能的看,也不是常人的看熱鬧,而是記者善于看門道的一種職業能力,一種是采集性的,用眼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另一種是核實性的,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聽,善于傾聽是記者獲取新聞信息的第一渠道,沒有好的傾聽能力就無法捕捉到第一手的新聞素材;記,指準確、快速記錄的功力,記者采訪時的記,包括記事、記景、記形象、記所看見的,記言、記聲,記所聽見的;記在采訪中受到某種激發、啟發、頓悟出來的理解、靈感、感受…然后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聯系在一起,迅速而準確做出地判斷。
2、表達能力。表達能力是指在采訪活動中,記者向對方提問、對話時準確而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的能力,以及在寫稿或傳播時通過運用所采集的新聞素材把自己的想表達的意圖準確、藝術地展示給受眾的能力。前者是語言的表達能力,后者是文字的表達能力。對廣播電視記者則要求既有語言表達能力又有文字的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口齒清楚,思想敏銳、明快,能用最簡潔的語言使對方了解記者的意思;文字表達能力要求使材料(新聞素材)與觀點(寫作意圖)二者相結合。表達能力與記者的文學素養、政治水平、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豐富的知識積累等有密切關系。
3、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社會活動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記者為達到采訪目的而擴大自己的社會接觸面,并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異地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新聞采訪本身就是記者的一種社會活動,而廣泛的社會活動又為采訪開拓了活動空間,社會活動能力是記者采訪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記者必須有較強的生活適應能力。記者在各種條件下采訪的生存能力是成為全方位記者的重在條件之一,記者對于當地特殊環境、風俗習慣的適應可以解除同當地人民的心理隔閡,有利于深入采訪。對于地理環境條件適應能力強的記者,還可以在睡不好、吃不好、住不好、行不好的惡劣環境下克服困難完成采訪任務。
除了具備了這幾條職業素養,那么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無時不刻的要具備新聞敏感性。新聞敏感性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可能發生的萬千事物中,迅速而準確判斷其新聞價值的能力。新聞敏感與記者對事物的快速透視力有關,有人說,發現了新聞,采訪就完成了一半甚至一大半,這可能有點夸大。但是,一個事實親眼所見,卻不知有沒有新聞或不知新聞在哪里、新聞價值有多大,一堆材料放在面前,卻不知里面最有新聞價值的那一點是什么,這對一名記者來說,是致命的不足。優秀記者不僅能從已發生的事實、已寫成的材料中看出新聞在哪里,更能從已有的事實或材料中判斷趨勢,從趨勢中發現新聞。當然,這種能力是要經過長期的新聞實踐和職業訓練才會具備的,而不是一般人所具備的直覺,記者的新聞敏感,首先是一種政治敏感。要善于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善于發現事物的政治意義對于那些政治上重要的,為廣大群眾所關注而又涉及無迫切的問題,我們新聞記者都要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和強烈的革命責任感去發現、去捕捉。比如神六成功發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全國各大電視報紙網絡媒體在對這一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均有上佳表現,跟蹤報道也各有千秋,為全國的神舟五號報道熱潮推波助瀾,也是對各大媒體實力的檢驗。對重大事件的把握體現了媒體從業人員的新聞敏感。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培養新聞敏感性,就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試想一個不讀書不看報,對政治毫無興趣,對國際、國內大事漠不關心的人,怎么能從眾多的事件上中找到新聞點呢?作為縣級電視臺記者,不僅要吃透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而且還要對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有較深的研究,這樣才能發現典型事件和人物,為宣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縣級電視臺由于受地域、資金等眾多因素的制約,雖然在新聞的組織過程、報道形式、傳輸方式、傳播范圍上處于劣勢,但由于它直接面對當地群眾和廣大農民,他們對于家鄉本土的時時刻刻發生的事情也很關注,因此,還是深受這些觀眾的喜愛,并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就要求縣臺電視記者自覺增強工作的主動性、責任感、使命感,要有較強的新聞敏感性,盡可能的多學、多問、多聽、多看、多想,多獲得第一手資料,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記者是否具有新聞敏感直接關系著所寫稿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而新聞敏感是一種直覺,也是一種社會感知。因此提高記者的新聞敏感只有從提高政治素質、做好采訪前的預習、勤于捕捉線索、加強知識積累等四個方面入手。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提高了,才能相應增強發現新聞、選擇采訪切入點、運用獨特視角觀察分析事態發展的能力。這樣,寫出的新聞稿件就會具有看點,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新聞敏感與知識聯系在一起,記者要當好“雜家”,知識面涉獵要廣,社會各個行業有著密切息息相關的聯系。多了解才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質。作為電視記者,不但要在采訪本身上下功夫,而且還要多下“稿外功夫”。虛心地向向省、市臺學,向平面媒體學,向經驗豐富的老記者、老編輯學,向采訪對象學,三人行,必有我師,處處留心皆學問。學海無涯,貴在學。在業務探索上筆者認為做一個合格的記者就要放下架子,彎下身子,靜下心思,真誠地向上級媒體學習他們開闊的思維方式,深度的報道方法,快速的反應能力。同時做為記者平時不要僅限于“拿工分”,要少應酬,多擠出時間看書看報,每晚播出的新聞聯播、河南新聞、南京新聞,江蘇新聞無論是新聞事件、節目編排還是畫面拍攝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學以致用,貴在用。光學不用是空話,學習不能光停留在嘴上,要充分地把學習的東西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把學到的知識用好、用實、用活。要千方百計提高新聞采訪的應變能力,捕捉到第一素材。我們每天采訪的對象由于知識結構、社會閱歷不同,有時采訪不盡人意,關鍵時刻就要看我們記者的應變能力。如果駕馭的好,新聞采訪就會很順利,新聞大餐就會烹飪的好。總之,在現實中新聞敏感性的培養必須多實踐,多鍛煉,新聞處處有,處處有心人。經常注意和留心周圍事物的細微變化,就可以見微知著,發現“大”新聞。當然,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和新聞敏感性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新聞記者自己長期地、腳踏實地在新聞工作中,努力學習,不斷總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