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海
沈陽京劇院 110032
“笙”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殷代(公元前1401-前-122年),甲骨文中就已有“竿”(笙的一種)的象形文字記載。在西周中期的著作《詩經?小雅?鹿鳴》內寫有“吹笙鼓簧”,而《尚書?益援》也有“笙墉以間”的記載:它主要由笙斗、笙簧、笙管三個部分組成,以簧片震動發音,吹、吸皆可發音,且可同時出和聲。笙的演奏技巧獨特,音色甜美、和諧而豐滿,不僅是一件很好的獨奏樂器,同時還是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合奏樂器。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少音樂工作者致力于笙的形制及演奏的改良與革新毛作,大大豐富和拓展了笙的表現力,使笙的演奏技巧日趨豐富。
隨著“笙”的音域的不斷拓寬和演奏技巧的不斷提高,其表現力和感染力也在不斷的增強,和聲、單音和吹奏技巧運用,充分體現了悠揚、響亮、厚實的音色之特點,充分體現了“笙”在演奏中隨著情感的變化而體現出強弱變化,節奏變化的鮮明作用。
“笙”即能獨奏、又能伴奏。獨奏可體現出各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和音樂的特色;伴奏則能完美地融入整個樂隊的合奏之中,它的音色可包容樂隊每件樂器。
京劇常用樂器分打擊樂與管弦樂。其中,打擊樂(稱武場伴奏)是京劇伴奏樂器中的靈魂。鑼鼓伴奏在京劇的音樂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唱、念、做、打時都離不開它。京劇鑼鼓的特點是音響強烈、節奏鮮明,能夠加強節奏,制造氣氛。京劇文場伴奏為管弦樂器,包括:京胡、京二胡、小三弦、月琴、笙、笛、海笛、嗩吶等。傳統京劇文場樂隊從一把京胡發展到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四大件。后又加入中阮、大阮,這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的過程。由于樂件的不斷增加,其演奏的感染力也不斷加強。使京劇藝術不斷地完善、走向成熟。
自從我在京劇“程派”傳人遲小秋的演出伴奏中,我體會到了“笙”在程派唱腔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笙”的音質與程派唱腔的融合,更好地體現了程派唱腔很高的音樂性,大大增強了唱腔的感染力。
程派唱腔具深厚、圓潤、節奏變化明顯的特點,需要樂隊伴奏有較強的對比和變化的能力。又由于傳統京劇伴奏樂隊“四大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美表現程派唱腔的特點,而“笙”的特點恰好能較好地表現出這些特點,較好地補充了以往樂隊伴奏的不足。
要想在伴奏中合理運用技巧,必須更好地理解程派唱腔的特點,并和演員保持一致的“心氣”,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京劇樂隊伴奏就是“托腔保調”,我認為就是在伴奏中以唱腔為主,伴奏為輔,“伴”是為了保“唱”,主次分明才能準確展現京劇藝術的魅力所在。但是也不能消極被動的伴奏,而應積極地有活力地伴奏,更好地突出演員的表現力。例如:唱段中音符的增減等。“笙”在京劇伴奏中要是把整個唱段中的每個音符都演奏了是不行的,費力不討好。容易“攪戲”幫倒忙。當然,少了也不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把握住每段唱的特點,突出強弱變化,做到合理運用。有時用傳統合弦,明亮深厚、諧合,有時用三和弦更加飽滿、充實、強壯。同度音的應用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很有特色,也就是同時吹奏傳統合弦時加入同度的音。一般“笙”很少有同度的音,我在“笙”上加入了主要音的同度音。在程派唱腔中加入同度音的伴奏,弱拍強奏,收到了氣勢宏大的效果和表現力。
京劇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已成為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不斷地完善,表現出勃勃生機。作為一名京劇伴奏員,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伴奏水平,為京劇藝術的事業,托好“腔”,保好“調”。傳承京劇伴奏經驗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