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萍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350007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提煉出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并轉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結構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稱。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世代傳承,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在漫長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不斷豐富自我,不斷完善成熟,在體現了繼承性的同時,又體現了創新性,形成了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造條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之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將把傳統文化的發展推向新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自身內容的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因此,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大學生政治教育范疇,是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創新舉措。
中國傳統道德注重氣節、操守,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時代的要求,將“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滲透到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都具有這種品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用傳統文化中進步、積極的內容來熏陶大學生的思想;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熱情,從而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視人的道德修養,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傳統,有著豐富的內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修身的理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質,有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學會做人。孔子提出了“內省”的修養方式。只有通過“內省”、“自省”的方式促進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才能達到“齊賢”的人生境界,是當代大學生加強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內容。“尊老愛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一直是人們所認同的美德。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重要載體和資源,是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華。著名社會學家、思想家愛彌爾?涂爾干曾指出: 沒有一個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現實社會變成與傳統毫無相關的白紙之上。高校輔導員要開展行之有效的學生工作,除了要靈活運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還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其不但“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才能引導好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人格修養。
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贊揚“人和”的價值,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和”的觀念被歷代思想家反復強調,逐漸積淀成為中國人的一種心理定勢和特有品格,造就了中國人處世性格的鮮明特點。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際關系的構建,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啟示意義。
首先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還不夠牢固,雖然期道德水準在全社會范圍內處于較高層面,但其道德行為與社會道德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表現為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許多大學生自我意識膨脹,自我控制力較差,因而出現了道德觀念淡薄、生活行為失范等現象。同時,許多大學生價值觀念混亂,道德防線下降,理想信念缺失,極為容易被“西化”。
第二,依托傳統文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是勢在必行的重要舉措。其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本身蘊涵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趨向。它在內容上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其二,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承載、傳導和濡化功能,是一種潛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在功能上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契合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功能上的相契合,為思想政治教育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提供了可行性。
“當前,面對社會多元價值體系的影響和西方文化浪潮的沖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與改革就成為時代性的課題,而以愛國主義和整體主義為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則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提供了重大契機”。“傳統文化是數千年文化流傳的結晶,將傳統文化教育溶入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親切,更加得心應手。”
思想政治教育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就必須從不同角度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徑,才能真正發揮出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這是必然選擇。
首先,課堂是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以及選修課的輔助教學作用,有目的地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持之以恒地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做到傳統文化進第一課堂。通過課堂教學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精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形象、生動的特點,把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灌輸轉為喚醒。各高校可以從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實際出發,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有的放矢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依托地方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編寫出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作為現行教材的有力補充。同時應著力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緊密結合。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來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升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成果的同時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另外,可以開設傳統文化選修課,發揮傳統文化流派繁多的優勢,便于大學生挑選。
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補充、深化、拓展和延伸。優秀傳統文化進第二課堂,能有效地避免單調、枯燥的教育組織形式,從而讓學生在多樣和諧、有張有弛的德育形式中獲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實踐證明,“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導向作用、輻射作用和凝聚作用,把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切入點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和更佳效果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借助以下途徑進第二課堂:
第一,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組織的作用。以學生社團為依托深入挖掘校園傳統文化資源是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走出的一條富有特色的道路。對于提升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認識和了解,增強民族榮譽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在黨團組織的指導下,社團可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寓教于樂的活動活動,如屈原研究會、中華詩詞學會等,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動性,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自我參與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和氛圍,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從而也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是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有效途徑。
第二,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重視發揮網絡德育的重要作用。網絡德育是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重要載體。要充分利用網絡雙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動的特點,改變過去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和被動接受的方式。例如建立生動活潑、內容充實豐富的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站,開展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主題的網頁設計比賽,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絡動畫比賽等。
第三,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做到讓優秀傳統文化進社會實踐。依托當地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展社會實踐,通過大學生的體驗和認知,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理論的深刻認識。要充分利用當地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如立足岳陽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屈子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參觀岳陽樓進行愛國主義和人生價值觀教育等。這些實踐活動能夠在大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認識和行為趨向等方面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讓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大學生的心靈,從而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最后,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重視抓住傳統節慶日、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紀念日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機。除舉辦學術講座以外,還可以舉辦關于傳統文化的征文活動等。 通過在中國傳統節假日中營造文化氛圍,進行家庭倫理、社會倫理、歷史倫理的教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節日德育活動。比如春節開展孝親活動,清明節開展紀念先祖和先烈活動,端午節培養愛國情懷,中秋節培養團圓意識,重陽節敬老愛老。
總之,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底蘊和深邃的哲理,對加強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作用。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現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又要汲取傳統的養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明確德育對象的狀況下,深入研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針對性地進行開發。要注意把內涵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依托優秀傳統文化,利用這一源頭活水,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徐興全.試析發揚傳統文化對高校輔導員開展工作的意義,遼寧行政學院學報[J].2011(4)112.
[2]李宗云.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J].2010(12)41.
[3]鄒婷.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工作中的作用,教育教學論壇[J].2010(9)76-77
[4]王敏.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構建當代大學生的核心價值體系,沿海企業與科技[J].2010(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