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 丁保玉
(1.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2.天津體育學院武術系 天津 300381)
春秋戰國時期的武文化研究
鄭健1丁保玉2
(1.天津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2.天津體育學院武術系 天津 300381)
當前我國政府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武術文化研究成為武術研究的新視角。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迅速提高,文化學術空前繁榮,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本文由“武”字解析入手,針對春秋戰國時期武文化的三個重要層面進行分析研究,意在推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研究,提高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水平,為中國“武”文化的推廣與繁榮尋求有效路徑。
春秋戰國時期 武文化 結構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這里,要想“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認識武文化,就要掌握中國“武”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說對于武文化在歷史不同時期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和深入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也為中國“武”文化的推廣與繁榮尋求有效路徑。
張岱年老師曾說過:“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生、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演化,內容異常豐富。我們既要對它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無法窮盡的枝節材料所淹沒,唯有將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不僅是社會制度(政治)和生產方式(經濟)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思想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大黃金時代,其思想至今任有巨大影響,對中國的影響超過古代中國任何一個時期,是中國最有生氣的時代。
張岱年老師、程宜山老師在《中國文化論爭》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思想、意識、觀念等等,思想意識中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觀念,一是思維方式。第二層是文物,即表現文化的實物,它既包括像哲學家的著作、文學家的文學藝術作品一類的“物”,也包括科學技術物化形態的“物”,即人工改造過的物質。第三層是制度、風俗,是思想觀點凝結而成的條例、規矩等。即人與自然關系的方面、人和人關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關系。
武術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可以按照文化的三個層次進行分析。程大力老師將武術文化的結構分為“物器技術層”、“制度習俗層”、“心理價值層”三個層面,“物器技術層”是物質層面,它是武術文化的“塔基”,主要包括武術技術、武術器械、武術練功器具、場所服裝等內容,是一種人與物的關系。“制度習俗層”是武術文化的“塔身”,主要包括武術組織方式、武術傳承方式、武術禮儀方式、武術講授方式武德規范內容、武術競賽方式等內涵,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心理價值層”是觀念層面,是武術文化的“塔尖”,主要包括武術文化形態所反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等。[1]
2.1.1 武術器械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冶煉技術發展迅速,這時兵器的數量和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劍的制造與理論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春秋時期,青銅劍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以柱脊劍為主,戰國時劍已達70~80厘米,在湖南郴州馬家坪古墓出的鐵劍達1.4米。由于鐵劍的出現,劍身加長,這一時期劍術的理論有了發展,出自戰國人的劍道是擊劍技術的總結。[2]“春秋之劍較短,主要是青銅制品,”“到了戰國,劍身普遍加長,青銅劍固然仍占主要位置,但鋼鐵劍已經日益劇增。”[3]這時劍不僅僅是在軍士們使用,官吏、庶民也佩戴。可以說劍的廣泛使用,推動了劍道的發展,同時對其他武藝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豐富了我國“武”文化的內容。
同時這個時期長兵技術已得到了發展,它突破了當時戰車的限制,其技術發展更加靈活實用。這時戰爭經常使用的長兵器主要有矛、戟、戈等,在這其中矛和戟是主要格斗兵器,戈隨著戰爭的發展,作用逐漸的降低,而矛和戟的技能成為當時長兵的主要技能。這個時期為了適應步戰的發展,長兵的規格也也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可以說長兵器這一系列的變化,對于我國長兵技能后世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2.1.2 武術技術多樣化
這個時期軍事武術開始由戰車時代的甲士向善于奔跑、跳躍的步卒發展,這個時期的士兵不僅要善于奔跑、跳躍,還要掌握多種武藝。再加上當時劍道的迅速發展,對軍隊士兵武藝有深刻的影響。吳越是劍最早發展的地區,無論是劍的制造,還是劍道的發展,吳越在當時都是占有領先的地位。在軍隊中給軍士佩劍,發展士兵的近戰能力,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這一點,各個國家聘請劍士教士兵劍術,例如越王請擅長擊劍的越女教劍。另外當時的長兵技術也打破了戰車的限制,向靈活性、實用性方向發展。同時遠程武器弓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殺傷力、穿透力也增強了,此外弓箭的制造也更加規范化了。當時的士兵不僅要遠射和長兵技能,還要掌握近戰的長劍技能。同時當時由于文武分離,民間武術迅速發展,民間武術呈現出個性化的特點,民間武術強調個體技擊技巧,并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武術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改變推動了武術的多樣性發展,為后期武術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2.2.1 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這個時期創立諸子學派的孔墨老莊,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書的深博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雄偉的氣魄和無畏的勇氣,開創學派,撰編、修訂《易》、《書》、三《禮》、《春秋》等中國文化的“元典性”著作,正是經由各具特色的諸子百家的追求和創造,中國文化精神從各個側面得到充分的展開和升華,中華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確定。被稱為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4]
這個時期許多思想為后期武術思想的產生、形成、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無論是易經的陰陽學說、老子的“弱能勝強”、儒家的中庸之道,還是兵家的虛實論、道家的練氣、經絡學說、諸家的動靜論等,這些都是后期中國傳統武術形成的理論支柱,為傳統武術理論奠定了基礎,對后期武文化的發展、成熟有著深刻的影響。
2.2.2 尚武精神的鼎盛時期
溫力老師曾說過“尚武精神實質上是中國基本精神中剛健有為精神的一種表現,當這種精神表現為尚武精神時,更加凸顯了崇尚勇武的特點”。[5]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年代,這個時期競相爭霸的諸侯列國相互之間發生戰爭十分頻繁,促使了各國統治者推崇尚武,各國都十分重視武力的發展,注重自身的軍事實力的發展,推崇尚武精神。可以說這時的尚武精神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此時,秦國的銳士、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并稱三國強兵,另外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更是表現出強烈的尚武強兵精神。[6]尚武精神不僅促進了軍隊中“陷陣之士”、“冒刃之士”、“勇力之士”的出現,同時也促使了民間習武風氣的形成。如齊國形成的“隆技擊”局面等。尚武精神是一種深刻的思想,它與武術緊密相連,其深深的影響了古代武術的發展,特別是武德方面,是我國武術傳統的核心。
2.2.3 文武分離,民間武術開始發展
戰國時期,文武開始分離,武士階層開始瓦解,奴隸主貴族壟斷體育的局面被打破,促使了武術開始由軍事武術向民間武術開始演變,促進了民間武術的發展,使武術脫離了軍事戰爭開始在民間獨立發展。當時民間武術主要以兩種方式發展,一種是諸子百家中的武術教育,另一種是以武術為營生方式的民間習武之人。
諸子百家中的武術教育以墨家為典型的代表,墨家主張“德”與“力”并重,提出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政治主張,張岱年老師曾在與溫力老師的交流中提到:“墨家的許多作風、許多思想被武術家所繼承,就是那個俠呀!那個俠客都是武術家,講俠義道德。”[5]墨家思想對于武文化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第二部分是以武術為營生方式的民間習武之人。其典型的代表就是 “以武犯禁”的“武俠”,武俠是當時民間武術的主要傳承人,正是由于這批人的出現,更加促進了武術的民間傳播。
2.3.1 武術的多樣化發展
武文化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初步形成,武術的功能也逐步從單純的軍事價值向表演、娛樂、健身、競技方向發展。武術功能的多樣化發展,突出表現是武術具有了表演性、競技性、娛樂性,這時候習武不僅僅是軍事上的訓練為主,同時出現在賽場上的競技,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當時的斗劍。這個時期不僅貴族諸侯佩劍,同時民間許多百姓開始佩劍,可見當時斗劍之風的盛行。斗劍目的不是為了戰爭的需要,而是為了娛樂,滿足貴族對劍士相斗的觀賞。同時當時斗劍具備較為完整的競賽體制,不僅有專門的劍服,有嚴格的選拔制度,有專門的比賽方法和獎勵。這些生動地放映了武術的競技性、娛樂性、表演性。正是武術這些功能,豐富了當時人們的娛樂活動,增強了當時武力的時代風尚,增強人們的身體素質,提高而來人們對武術競賽的興趣。
這個時期是我國養生術全面興起的一個時期,是我國導引養生體系的初步形成時期,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在戰國時期問世,經絡學說、吐納之法、導引之術等都同時產生。中國傳統武術從一開始就與傳統醫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為武術是個運動量較大的活動,需要呼吸與動作相配合,自然而然的就與吐納導引結合起來,例如古代的劍術都講究練氣,即吐納導引之術,“用之養氣血以生氣力,養生長壽。”而這種修煉方法,一直影響到后來整個傳統武術的發展。
2.3.2 武術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
歷史上任何事物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當實踐與理論發展到一定程度,新事物才順其自然的產生,同樣武術也是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社會體制開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向,人們獲得自由的身份,不用再受奴隸主的限制,民間武術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同時諸子百家爭鳴,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各種思想文化主流,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開始形成,為武術理論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
正是由于這些條件的成熟,武術理論體系開始出現并發展起來。這個時期武士們在切磋武藝過程中,形成一種“公平競爭、崇尚強者、以武藝搞定決定社會地位的競技意識”[7]這是一種公平競爭的意識,是一種與道德、禮儀、信義相結合的競爭意識,是倫理道德在武術上的體現,可以說這個時期,武術理論開始逐步發展起來,武術理論的綱領也逐步形成,無論是《史記》中荊軻與蓋聶對劍術的理論分歧,還是《吳越春秋》中越女對于劍術理論的誦讀,都反映出當時人們開始對武術的理論層面進行研究,人們開始關注武術基本原理,武術的技擊理論開始形成,武術理論體系開始初步建立,武文化開始初步形成。
(1)武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形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在每個時代都發揮著特有的作用,展現不同的價值。武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受中國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的影響、制約,深刻的放映了中國社會歷史運行的顯著特點。
(2)春秋戰國時期武文化的器物技術層面:武術器械的發展迅速,特別是劍的制造與理論更是達到了鼎盛時期。武術技術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為后期武術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3)春秋戰國時期武文化的制度習俗層: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為武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文武分離,民間武術開始發展,促進了武術的民間傳播;尚武精神的鼎盛深深地影響了古代武術的發展,特別是武德方面,可以說它是我國武術傳統的核心。
(4)春秋戰國時期武文化的心理價值層:武文化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已初步形成,武術的功能也逐步從單純的軍事價值向表演、娛樂、健身、競技方向發展。由于各種條件的成熟,人們開始對武術的理論層面進行研究,武術的技擊理論開始形成,武術理論體系開始初步建立,武文化初步形成。
[1]程大力.論武術文化的內涵及外延[J].搏擊.武術科學,2011,1.
[2]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中國武術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3.
[3]馬明達.說劍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7:20.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3:67.
[5]溫力.武術與武術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6]楊祥全.中國武術思想史綱要[M].臺北: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2010.
[7]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36.
G852
A
2095-2813(2011)12(a)-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