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潔,楊祖有,樊有集
(保山市人民醫院,云南 保山 678000)
病歷摘要 患者男性,52歲,因發現血壓增高5年余,心悸、氣促、水腫1月余于2007年12月14日入院。患者5年前發現血壓增高,無頭暈、頭痛等癥狀。入院前1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心悸、氣促、水腫,無頭痛、頭暈、咳嗽、胸悶、胸痛、腹痛、腹瀉、尿頻、尿急等癥狀。曾到外院門診診治,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為進一步診治,到我院就診,以“1.高血壓Ⅲ級,極高危。2.腎功能不全。3.腎性貧血”收住院。入院時查體:體溫36.4℃,脈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40/90mmHg,發育正常,營養稍差,重度貧血病容,皮膚黏膜無黃染,無出血點,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顱五官外形正常,雙肺呼吸音增粗,未聞及干、濕性羅音。心率84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平坦,腹壁靜脈無曲張,腹軟,右上腹輕壓痛,肝、脾未觸及,肝腎區無叩痛,移動性濁音陰性,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45g/L,紅細胞1.42×1012/L,白細胞5.11×109/L,中性0.73,淋巴0.18,嗜酸性粒細胞0.05,單核細胞0.04,血小板147×109/L,出、凝血時間正常。糞常規正常,糞潛血(-),尿蛋白 +++。BUN52mmol/L,Cr927μmol/L,UA547μmol/L,血總膽紅素正常,白蛋白29g/L,球蛋白18.7g/L,血糖、血脂正常。血鉀 7.6mmol/L,鈉 141mmol/L,氯 111mmol/L,鈣2.11mmol/L,磷2.83mmol/L,HBsAg陰性,抗HBs陰性,HBeAg陰性,抗HBe陰性,抗HBc陰性,抗HCV陰性。X線胸片示心肺未見異常,頭顱CT示雙基底節區及右枕葉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胸部CT示雙側胸膜腔積液。腹部CT示肝、膽、胰、脾、雙腎未見異常。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示少量腹水,雙腎實質彌漫性病變,膽囊頸部結石。入院后診斷為:1.慢性腎功能衰竭。2.高鉀血癥。3.腎性貧血。4.低蛋白血癥。5.高血壓Ⅲ級,極高危。6.雙基底節區及右枕葉多發性腔隙性腦梗塞。7.膽囊頸部結石。給予血液透析,改善微循環,對癥、支持治療,心悸、氣促、水腫等癥狀明顯減輕。2008年1月2日患者因上腹脹痛行內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幽門水腫。檢查回病房后出現左眼視物模糊,請眼科會診診斷為左眼視網膜脫離伴視網膜下出血。
討 論 胃鏡檢查是確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胃鏡檢查在臨床工作中較為安全,近年來胃鏡檢查引起各種并發癥報道增加[1-3],由于其檢查導致視網膜脫離,臨床未見報道。視網膜脫離的發病率在一般人群為一萬分之一,與外傷、近視、周邊部視網膜變性有關。本例視網膜脫離作者認為患者自身高血壓局部微血管硬化、腎功能衰竭致腎性視網膜病變,存在著視網膜脫離的潛在危險,不恰當的刺激可誘發。患者胃鏡檢查術中出現惡心、精神緊張及幽門水腫至插鏡困難等因素引起視網膜血管壓力增高是導致患者出血性視網膜脫離的誘因。另外,腎功衰竭、低蛋白幽門水腫、膽囊頸部結石等均可引起患者上腹脹痛。胃鏡檢查前應根椐病史,掌握胃鏡檢查適應癥,對于全身系統疾病伴有消化道癥狀,要請消化內科會診,看有無必要行胃鏡檢查,同時全面評估能否耐受胃鏡檢查,以降低醫療風險,保證患者檢查過程的平衡、安全進行。本例患者因胃鏡檢查后出現視網膜脫離伴出血,值得總結。
[1]郝巨讓.胃鏡檢查誘發黑眼鏡征一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3,12(6):379.
[2]張自峰,劉瑋,王雨生,等.出血性視網膜脫離的發生原因[J].國際眼科雜志,2003,12(4):81-82.
[3]張青.視網膜脫離120例臨床分析[J].湖南醫學,20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