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 廣東 廣州 510330)
近代海防愛國思想的內涵及特點
王明霞
(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 廣東 廣州 510330)
近代中國連連遭到帝國主義海上入侵,民族矛盾日趨加重,中國人民為此進行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形成了近代海防愛國思想——血灑海疆的斗爭精神、革故鼎新的救亡精神、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這些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和特點。
近代海防;愛國主義;內涵;特點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更是一部列強從海上侵略中國并頻頻得手的歷史。”[1]當中國社會形勢面臨著“千古未有之變局”,民族危機深重的時候,追求獨立、自由精神的中華民族挺起了脊梁與侵略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侵略與反侵略便構成中國近代歷史發展演變的重要內容之一。”[2]經歷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海戰,在慘烈戰爭面前,中國人民用熱血、忠誠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愛國的篇章,醞釀了近代海防愛國思想。近代海防愛國思想發韌于第一次鴉片戰爭,發韌的基本點是抵御外侮,維護清政府的統治。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是近代海防愛國主義的主題;自強御侮是近代海防愛國主義的核心思想;師夷、制夷是近代海防愛國行動的正確選擇。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都離不開其特定的歷史氛圍,都有其產生的土壤和條件。近代海防愛國思想也不例外,它產生和發展的特定歷史氛圍就是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中國先后遭受到帝國主義一系列來自海洋方向的侵略。探究其發韌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從海上打開中國的國門,使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局。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武裝入侵,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部分主權和政治上完全獨立的地位,使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另一方面,帝國主義的侵略加速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解體,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使封建的中國逐步變為半封建社會。在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和半統治之下,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必然成為近代社會時代的主旋律。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它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整個過程,它不僅體現為一種個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的價值取向,同時更體現為一個民族奮發進取的獨立意識。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作為一種崇高的民族氣節,它是中華兒女捍衛民族主權、維護民族尊嚴,決不屈服于外來侵略的精神支柱。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憑借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頑強精神,無論中華民族面臨怎樣的危機,都沒有失掉民族自信心,沒有失掉民族精神,而是愈挫愈勇。一方面,用熾熱的愛國情感、堅韌的愛國意志,無私的報國行動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另一方面,不斷用深沉的理性探索,提出救國方案、進行救國實踐,力挽狂瀾拯救國家。
中國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陸地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自古以來在東南沿海并無強大的敵國外患,因而,歷朝均重陸輕防。近代,由于封建統治階級腐朽及海洋意識的淡漠,致使萬里海疆,戰備廢弛,藩籬盡失,當西方殖民主義者憑借堅船利炮一次次從海上入侵時,昔日的天朝大國完全處于有海無防的境地。在海防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社會一些有識之士痛心疾首,發出“傷心問東亞海權”。他們革故鼎新,提出救亡策略,他們闖東洋、游歐美、用世界海軍的眼光來審視中國的海軍問題,并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提出改革設想,他們在海防建設上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沖擊以往傳統、落后的海防觀念,對中國近代的海防建設產生了深刻影響。
列寧說過:“愛國主義就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近代海防愛國思想就是在中國積貧積弱,屢遭侵略,內外交困中,在與外國侵略者進行浴血奮戰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表現為一種斗爭的精神風貌,一種獻身的價值取向,一種忠貞的民族氣節。
近代,當祖國萬里海疆屢遭入侵,國家主權和領土遭受侵略者的瓜分的時候,如何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如何實現民族的獨立?成為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在此歷史背景下,自強不息、救亡圖存便成為所有對祖國、對民族有深厚感情的中華兒女的共同目標,他們掀起一場又一場海防愛國高潮。他們萬眾一心地抵御外侮,把社稷、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團結共進,奮力抗爭,用最直接、最激烈、最悲壯的形式進行民族自衛斗爭。眾多將領和無數戰士赴湯蹈火、浴血奮戰,血灑海疆,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中國近代史上最悲壯的愛國詩篇,其中,虎門銷煙,威振強虜的林則徐;頑強抗敵,壯烈殉國的關天培;死守定海,魂系國門的葛云飛;忠勇雙全,帶棺出征的左宗棠;力挫強敵,血濺吳淞的陳化成;誓赴國難,勇撞敵艦的鄧世昌等,是中華兒女杰出的代表,彰顯了民族精神,鑄造了民族之魂。
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海疆每發生一次危機都隨之引發一次海防思潮。仁人志士把“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人生抱負、以天下為已任,關注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把憂國憂民、愛國愛民、救國救民作為行為價值取向。為了國家的安危提出了各種救國的方案。馮桂芬、李鴻章提出中體西用,變法自強的思想;魏源、林則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的船炮制造;李鴻章、左宗棠提出興辦洋務,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裕謙、張樹聲提出軍事應對戰略、戰術;曾國藩、張之洞提出發展軍事工業的思想;魏源、嚴復、李鴻章等人提出海權思想。這些改革思想影響了清政府的決策,促進了近代海軍的籌建,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近代海軍發展戰略和海防思想,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代表歷史發展的進步方向,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在要求和整體愿望,具有發展性和進步性。
民族自尊心是一種民族的自我意識,它以特定的方式指導一個民族的行動,積聚民族力量,努力克服各種困難。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落后挨打,激發了人民強烈自尊心。危難時刻,中國人民心中形成“國家一體”的觀念,團結起來,并肩作戰,風雨同舟、共赴國難。在三元里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革命、馬江海戰、淡水戰役、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抗日、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臺灣軍民抗擊英軍入侵等一系列保衛海疆斗爭中中國人民奮起抵抗,與敵人周旋,與敵人作戰,大大地滅了侵略者的氣焰;同時,堅持了民族氣節,振奮了愛國精神,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其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最具有代表性,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一帶103鄉民眾,手拿鋤頭、鐵鍬、大刀、長矛、鳥槍、石錘等武器,齊集牛欄岡,與英軍展開激戰,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近代海防愛國思想它是以對祖國深厚的思想感情為基礎;以反對侵略,捍衛主權為出發點;以維護祖國的利益和尊嚴為歸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和特點。
近代中國一系列海戰發生的結局都是以清政府的戰敗,割地賠款而告終的。這一殘酷的現實,使清王朝受到前所未有的強烈震動,迫使統治階級開始睜開雙眼,用客觀冷靜的目光去審視周圍外部世界,去思考國家與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去認識中國所面臨的危局的破解。痛定思痛,立志變革,此后,中國社會走上了一條由單純的軍事上反侵略到尋找強兵富國之路。1861年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發起洋務運動,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自強”為名,興辦軍事工業,建立新式武器裝備的海軍,開辦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近代軍事工業。在“求富”的口號下,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蘭州織呢局等民用企業。同時,洋務派還開始籌劃海防,建立南洋、北洋和福建海軍。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新型工業,增強了國力,對中國邁入近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忠君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處理君臣關系的最高道德規范,面對帝國主義的入侵,忠君與愛國被視為一體的。但清王朝所代表的是滿族貴族狹隘的的私利而非中華民族整體的利益。此時,有識之士認為,愛國絕不單單效忠君主,應該在更高的高度上去維護國家利益,近代中國屢遭外敵欺凌的癥結所在——海權。在美國軍事家馬漢“海權論”的影響下,紛紛把樹立海權意識,加強海防作為社會當務之急。到了20世紀初,海權觀念開始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普遍認為,中國無海權則國家無興盛,“國家的強弱,全看領海權。”[3]海權就是一種國家地位的體現和象征,只有擁有了國家海權,才能成為海權國家。“只有海權伸張”,國家才能日臻富強,[4]于是提出改造中國傳統的重農輕商、重陸輕海的觀念,樹立經略海洋的新思想;提出通過重振中國海軍確立和維護中國海權思想的主張,這些思想和主張深刻影響了中國海洋觀念和海洋意識的轉型,對清末的海防實踐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海軍落后是導致近代中國失去制海權的重要原因。迫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同時也源自于清朝觀念上的轉變,有識之士認為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就不可能對付來自海洋方向的挑戰。“凡地球近海之邦,茍非海軍強盛,萬無立國之理。”[5]中國必須重振海軍以圖恢復,實現“決勝海上”[6]的戰略。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軍事改革的主張,林則徐、魏源首先提出了改革軍制,發展水師,提高綠營糧餉。曾國藩、左宗棠提出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在編制上實行以將領為中心,先選官,然后由官募勇。李鴻章更是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強調軍事裝備更新,學習西方訓練方法,舉辦船政學堂和選派生員出洋學習培養新型軍事人才。同時,清政府還通過創建近代海軍,官辦軍事工業,制造武器裝備,購買外國的輪船、槍炮,培養掌握西方語言文字和科學技術的人才等措施,實現軍事“自強”。近代中國軍事改革不僅帶來了海防建設的近代化,而且也啟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進程。
近代海防愛國思想體現了強烈的國家、民族觀念和自強御侮精神。在今天和平年代里,我們傳承近代海防愛國思想對于弘揚民族精神,煥發時代精神,激勵我們為實現中國從海洋大國、航海大國、海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航海強國、海運強國而努力奮斗,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邵先軍.愛國主義形態轉變之嚆矢:近代中國海防愛國主義[J].經濟研究導刊,2009(5):43.
[2]許華.海權與近代中國海軍的命運[J].當代海軍,1998(6):4.
[3]陳紹寬.世界上有不要海軍的國家么[J].海軍期刊,1928(7):2.
[4]高曉星.陳紹寬文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4:4.
[5]丁守和.中國歷代奏議大典[M].卷 4,766.
[6]吳汝綸.李鴻章奏稿[M].卷 35,28.
本文系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科研基金項目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012B14)
王明霞(1967—),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航海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