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偉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 江蘇 無錫 214021)
論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選擇與民族振興
欒 偉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 江蘇 無錫 214021)
中華民族仁人志士為爭取國家獨立富強,走工業化之路,曾進行了多次文化方式的選擇,結果無終。中國共產黨歷經80年風雨歷程,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堅持馬克思主義,緊扣中國工業化的歷史主題,對文化建設既繼承又創新,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忠實代表。
中國共產黨;文化選擇;民族振興
近代仁人志士為了使積弱貧窮的舊中國走上獨立文明的工業化道路,進行了多次文化方式的選擇,全無果而終了。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于中國歷史和現實中,黨的三代領導人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于文化建設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緊扣中國工業化的歷史主題,以“人民為本”為中心的文化建設,象一根紅線貫穿黨的八十年風雨歷程,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共產黨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
任何民族文化的現實表現,都是一定的歷史發展的結果,而作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對現實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近代中國為了實現工業化,建立起適合中國革命特點的現代文化意識,歷史曾經展現過多次文化方式的選擇,例如太平天國的“農民宗教”方式,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方式,戊戌變法的“托古改制”方式和辛亥革命時期的“西學改造”方式。雖然這些歷史上的文化選擇方式都有各自的歷史價值和歷史貢獻,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工業化的實現方式不是資本主義,更不能走回頭路,因此作為朝向資產階級文化意識體系的文化選擇運動終究難以成功。同時也證明,它們的選擇既違反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又違背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選擇的失敗將中國革命的文化選擇推向一個新的境地,中國共產黨被歷史和人民賦予承擔先進文化選擇的重要任務,作為中國人民利益忠實代表的共產黨,無私無畏地亮出了有別于近代歷史上任何階級文化方式的選擇方案。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它不但是對封建文化的否定,同時又是對資本主義文化的批判,它歷史地承擔著雙重的批判任務,其根本的意義為最大多數人謀最大利益。這恰恰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在文化方面的基本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革命新的文化觀和新文化體系,從而教會中國人民掌握對舊社會批判的武器,同時也教會他們武器的批判。中國人民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了的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人民所向無敵,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我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獲得了國家政權以后,如何集中力量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社會,就成為國家的戰略目標。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方面為中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革命任務和新民主主義文化從理論形態上指明方向,成為時代精神的理論原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形勢以及國情的決定,廣大農民在饑寒交迫的生死線上跟著共產黨鬧革命,但作為文化傳統的心理習慣和生活方式,卻不會一蹴而就地加以解決,中國社會的農業形態不會短時間地從根本上加以改變,于是與農業自然經濟相適應的傳統文化所長期培養起來和積淀而成的宗法意識形態、小農心理習慣及其生活方式,如何從根本上加以糾正,這是歷史留給中國共產黨的另一個重大課題。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在社會主義階段,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力發展繁榮科學教育文化事業。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9.6%,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8%,以這一時期的總路線及各項決策、政策和客觀效果為標志,說明了中國人民在奪取政權之后走向工業化的歷程中,文化指向——實現現代化——邁開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良好的開端。遺憾的是,這條工業化之路被中斷了二十多年。
建構新的適應工業化經濟要求的創新文化,由于對社會主要矛盾另外的一種理解,導致了中國社會發展本應緊扣工業化文化主題偏離了,階級斗爭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綱,不但要年年講,月月講,而且要天天講。這個偏離工業化的運動高潮,就是舉世罕見的也是中國人民不堪回首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它的物質品格,文化知識在“四人幫”那里成了萬惡之源,發展生產力成為“唯生產力論”。由此演出了一幕幕違背中國走向現代化社會的悲劇。
先進文化是不死的民族魂。它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成長于民族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形成于民族的整體自覺意識。
創建新文化從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看,必須弘揚實事求是這個思想原則。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一定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經濟政治的反映。可在戰爭年代文化地位與秩序往往在政治、經濟變革之先,但毛澤東根據戰爭這一特殊年代,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有關理論,他深信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工業化道路和共產主義信仰是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終極指向,其革命目標是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這內在的驅動力和外在號召力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對飽受國民黨暴政和貧窮之苦的廣大民眾有著特殊的吸引力。新民主主義文化意義在于,政治性大大高于文化的本身,它的即時效應相當明顯,通過第一代共產黨人一系列斗爭的實踐,不僅使革命贏得了切實的物質力量,而且贏得了道義的力量。
先進文化的歷史定義,不是當作一般文化范疇來考察,而是置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從一定的現實狀態來思考,先進文化的作用是促進整個社會進步,人的素質的提高。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適應時代和形勢的需要,認為人是創造價值的根本力量,要想實現現代化,必須從價值的源頭做起,致力于人的現代化。“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1]鄧小平關于先進文化與人結合方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要求,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應用于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的光輝典范。鄧小平在民主革命時期關于《一二九師文化工作方針任務及其努力方向》的報告中,指出:要以新民主主義文化去宣傳和教育人,這是關系到戰勝日本的奴化政策,關系到國家的命運,為了戰勝敵人,我們必須加強馬列主義和共產黨政策、主張的宣傳,宣揚真理,提倡科學,反對愚昧無知。隨時給敵人的奴化政策以有效地打擊,去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鄧小平以人為本的文化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斗爭實際中新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文化大革命”雖然結束了,但中國社會由于“左”的政治文化發展,致使中國社會背離了走向工業化社會的歷史方向,這種偏離的運動給中國社會和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不幸。中國社會自身的內在矛盾和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極大地震動著全民族,引起中華民族的深深的反思,要么死守在偏離狀態中形成的僵化社會結構模式中永遠貧困與落后,要么審時度勢,依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沖破傳統僵化模式。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工作方法是求實的,思維是創新的。“文革”給中國社會所帶來的混亂,內外的綜合性矛盾把中國社會推到了一種不改不行的歷史境地,改革成了中國社會前進的必然選擇,成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但是,困難在于,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兩個凡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不分正確與謬誤的所謂意識觀念,“兩個凡是”是與中國歷史主題工業化相背,對人民大眾文化的一種反動。實踐標準應勢而生,鄧小平洞若觀火,恢復毛澤東思想體系從“準確、完整”到實踐標準,這是撥亂反正的必然邏輯。“準確、完整”的毛澤東思想這個提法,對全國人民是一個啟蒙,是全黨思想解放的先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走工業化富民強國之路。中國人民終于在沉重的“左”傾錯誤中清醒過來。一代偉人鄧小平高舉先進文化大旗,率領一支新的文化大軍鋒芒所向“兩個凡是”,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響應之強烈,動員之廣泛,歷時三年之久,是中國現代思想文化戰線上的又一壯觀,堪稱中國人民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1997年9 月,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是一個大國的最高決策者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審時度勢作出的清醒和正確的判斷。我國工業化文明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綜合國力劇烈競爭,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面對小康社會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全黨必須從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000年2 月,江澤民又進一步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其中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這一論述,是把黨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向新的境界。“三個代表”把先進文化作為衡量黨的先進性的一條重要標準,這是江澤民同志對于毛澤東思想的新貢獻。馬克思、毛澤東、鄧小平講黨的先進性,一般只強調黨性,即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同時也講到經濟標準,即黨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卻沒有把文化作為一條標準。江澤民同志首次將先進文化,正式列為黨的先進性的標準之一,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加成熟的表現,也是中國工業化之路的內在要求,是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任重道遠的具體體現。這不僅僅是一種理論上的突破,而且是對中國現實的深刻把握。
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化觀其共同點都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及時察覺和研究前進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
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化觀,其共同點是善于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并賦以新的內涵,利于人民掌握,易于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傳統文化中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百折不撓”等精神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總是壯志凌云,以愚公移山的堅強意志,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毛澤東“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精神。鄧小平的“貓論”。江澤民的“以德治國”。無不深深的根植在傳統文化之中。
中國共產黨的三代領導人文化觀弘揚和繼承了“以人民為本”的價值觀居于核心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人民大眾文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踐意義在于,使全國人民從貧困—溫飽—小康—富裕;1997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進一步地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目標”,他概括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文化建設立足于現代化,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三代領導人關于先進文化的論述,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集中在人的主體性,人的需要,人的發展,強調“以人民為本”的價值導向。反映了中國工業化是以人為中心的經濟,體現時代知識經濟要求的中國特色的創新文化。
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化觀說明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不僅與先進文化休戚相關,而且吸取了近代仁人志士在文化方式的選擇上的經驗和教訓,堅持工業化道路,忠實地,真誠地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終極指向共產主義。
[1]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頁.
[2]江澤民.在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0年6月7日.
[3]劉云山.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繁榮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6月1日第四版.
[4]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0年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3版. 248-266.
欒偉(1966—),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經管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