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以公正和效率的雙重名義呼喚
本刊評論員
為什么《工資條例》遲遲難以出臺?據說某些壟斷企業極力反對,其反對的理由有些駭人聽聞:如果把企業福利部分計入到工資收入之中,那么這些企業納稅和社保繳納的工資基數就太大了。哈,其反對的理由竟然是為了規避稅收和社保繳費!對這種慣壞了的壟斷企業的“抱冤叫屈”,只需要回答幾個字:“飽漢不知餓漢饑”。
但對另一種反對理由,我們似乎需要稍微認真對待了。這種反對主要來自非壟斷企業的老板們以及一些大腕經濟學家們,其說法是:《工資條例》將導致工資上漲,使中國失去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從而大大降低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并使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難以為繼——補充一句,這種后果對中國工人的就業和收入也將構成極大的損害。
這種說法的確能夠嚇唬住很多人,但是有一個人是經濟學大腕們絕對嚇唬不住的,那就是他們引以為祖師爺的古典經濟學大師亞當·斯密。早在200年前,斯密似乎就是專門針對低工資成本優勢的神話指出:“各種傭人、勞動者和職工,在任何大政治社會中,都占最大部分。社會最大部分成員境遇的改善,決不能視為對社會全體不利。有大部分成員陷于貧困悲慘狀態的社會,決不能說是繁榮幸福的社會。而且,供給社會全體衣食住的人,在自身勞動生產物中,分享一部分,使自己得到過得去的衣食住條件,才算是公正。”斯密接著說:“充足的勞動報酬,鼓勵普通人民增值,因而鼓勵他們勤勉。勞動工資,是勤勉的獎勵。勤勉像人類其他品質一樣,越受獎勵越發勤奮。豐富的生活資料,使勞動者體力增進,而生活改善和晚景優裕的愉快希望,使他們愈加努力。所以,高工資地方的勞動者,總是比低工資地方的勞動者活潑、勤勉和敏捷。”誰都明白,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同時也就是企業效率的提高。
那就讓我們和亞當·斯密一起繼續呼喚《工資條例》吧,不僅是以公正的名義,而且是以效率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