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鵬飛
黃土地上的青春
——記忻州市忻府區大學生村干部張偉
■于鵬飛
古老而貧瘠的黃土地上,他用奉獻書寫著青春。
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一片古老而貧瘠的黃土地,一次不經意的重逢,一段無悔的牽手,譜寫了一曲80后大學生的青春之歌。
故事的主人公叫張偉。2007年8月,剛走出校園的張偉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忻州市忻府區蘭村鄉煙村黨支部副書記。和許多大學生村干部一樣,作為農民的兒子,農村的每寸土地、每片磚瓦中都有他熟悉的記憶。但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從都市的象牙塔走出來,新時期農村的具體情況對他來說卻有些陌生了。一時間,他還不適應自己的角色,不知道工作該從哪里入手。意氣風發的熱血青年第一次在現實面前膽怯了……可貴的是,他對這片祖祖輩輩耕耘著的黃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決心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融入農村這片廣闊天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服務新農村建設,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灑在煙村的土地上。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四年的時光,在探索和考驗中一晃而過,現在的張偉,成了名副其實的“農村干部”。少了幾許年輕人的沖動與莽撞,卻添了幾分老男孩的自信與沉穩,曾經被稱作“白面書生”的他,臉上附上了一層太陽色的黝黑。
這一路,他說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村民們不再稱他“村官”了,而親切地喊他為“偉子”。他深知,“偉子”的稱呼不僅僅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責任,一份使命。當然,這一路的酸楚和愉悅只能自己體會。
剛到煙村,怎么讓村民認識自己,成了張偉開展工作的首要難題。
思來想去,他做了一張“名片”,叫“大學生村官便民服務卡”。名片上印制的內容包括學生作業輔導、農村政策詳解、實用法律咨詢、微機操作簡介等,還留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和QQ號。每戶村民發一張,村民如果需要幫助,隨時可以聯系他。名片發放之后,他從一些小事入手,發揮自身優勢,確實為村民們解決了一些常見但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得到了村民的認可,也增進了他與村民之間的感情。他深知,只有獲得村民的接納與信任,才能展開手腳,在煙村的土地上有所作為。
如今,這張名片已經沒了蹤影,但村民們早把張偉當作煙村的一員了。
煙村小學是蘭村鄉的一所中心小學,有百余名學生,校舍雖然完善,但圖書室卻“徒有其表”,課外書籍不僅數量少而且陳舊過時,完全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學生們的視野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枯燥的學習氛圍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個性培養,更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針對現狀,張偉覺得有責任為孩子們增添一些課外讀物,開闊他們的視野。
隨后,他以大學生村干部的身份,分別打電話、發送電子郵件給各地的少兒出版社,并親自去當地的一些企業,說明請求,希望可以在大家的幫助下建一個新的圖書室。兩個多月的積極努力,到處碰壁,在他幾乎絕望的時候,團中央、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和山西省小學生雜志社送來了大禮包,捐贈了6000余元的圖書,新的圖書室建立了。圖書室建成后,學校的師生親切地稱它為“大學生村官圖書室”,聽到這個名字,張偉無比欣慰。
緊接著,他又與北京學友園教育傳媒集團聯系,希望每個學期末給孩子們發一些獎品,從2008年上學期開始,該集團就兌現承諾,每學期至少發回500元的學生獎品。到目前,六個學期的獎品已全部在期末考試完畢后,發到了優秀學生手中,并且,從2008年下半年起獎勵額度已增到1000元。這些舉措,顯著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煙村有耕地3200余畝,水澆地卻只有700余畝,屬于典型的丘陵旱作農業區。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玉米種植和外出跑工地。旱地里的玉米,風調雨順的年景最高產量也不過400公斤左右,遇到干旱,300公斤的產量就謝天謝地了。除去種子、化肥、耕作等費用,農民辛辛苦苦一年,收入甚微。農民的這種處境,讓張偉憂在臉上,急在心底。
2009年的一天,張偉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2008年山西省統計局的一則數據表明,當年山西省玉米平均畝產為330公斤,這個數字低于全國350公斤的平均水平。但山西省境內玉米高產田的畝產量并不低,每個玉米產區都有畝產1000公斤以上的記錄。山西玉米平均畝產水平低就低在中低產田,低在旱作玉米上。去年伏旱,忻州旱地玉米大部分產量就只在250公斤左右,而全市旱地面積約占耕地總面積的80%。因此,提高旱作玉米的單產是實現忻州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的關鍵。
在煙村這樣的旱作農業區,由于缺水,玉米不能按時播種,植株果穗發育不良,生產資料不能充分利用,良種潛力得不到發揮。只有解決旱作玉米的播種問題,其他玉米高產技術才有推廣應用的基礎,才能真正實現旱作玉米的穩產與高產。
張偉找到了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講明來意后,研究所領導和技術人員與他進行了多次認真的討論,并進行了實地考察,最后決定在煙村建立占地13畝的“旱地玉米品種種植研究基地”,幫助村民解決旱地玉米增產的難題。基地建成20天后,便顯現出它的帶動作用。正常年份,4月20日,農民就可以播種玉米了,可2009年,忻州市忻府區遇到了嚴重的春旱,土壤墑情太差,村民們一直等到5月9日下雨后才開始播種,播種期整整推遲了半個月。而基地的玉米卻在4月 25日就播完了,到5月7日已經出苗。也就是在土地干旱無法播種、村民們還等著下雨的時候,基地已經實現了正常播種,并正常出苗。站在基地周圍,放眼望去,一邊是綠油油的玉米苗,一邊是剛剛下種的黃土地,鮮明的對比證實基地已經初步解決了玉米因春旱無法播種的問題,給村民帶去了福音。
在綠油油的試驗田邊,張偉的心里從來沒有那樣甜蜜過。聽著村民們的夸獎聲,他憨憨一笑,笑得那樣樸實、那樣燦爛。
煙村的大部分坡田地埂上,都野生著許多酸棗樹。酸棗營養價值很高,但價格卻一直低廉。近年來,一些小商販經常來村里收購野生酸棗,價格一般在2元/公斤左右。看著這些小野生酸棗,張偉心想,能不能把它們變成大棗,賣個高價錢呢?經過與村民們的交流,他得知,已經有部分村民將酸棗嫁接為大棗了,但產量與規模都不大。
于是,張偉上網查找了其他地方嫁接成功的技術成果,尋找酸棗嫁接大棗的致富案例,對比煙村的嫁接缺陷。最后發現,煙村的野生酸棗適合嫁接梨棗,而村民嫁接的卻是市場上有名的柳林灘棗,所以產量和規模都發展不上去。他將自己的調查結果向村民們公布后,信任他的村民就開始改為嫁接梨棗。僅2010年一個夏季,全村嫁接數就達到萬余株,新嫁接棗樹發芽率達到93%。今年春天,村里又請農業局技術人員對嫁接戶進行了專業培訓,按照要求,種植戶改變了原來的一些缺點,去密留稀,株距達到3米,使樹木得以健康生長。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秋天正常掛果,每株產量按1.5公斤保守估計,預計全村新嫁接梨棗產量可達1.5萬公斤,新增收入將達7.5萬元。而且棗樹的生長周期較長,產量將逐年增加,村民的受益度也將逐年增加。許多村民開玩笑說,偉子又能種玉米,又能接棗樹,他要是不上大學,早些來村就好了。
已經續簽一年合同的張偉,服務期限到了。他仍然堅決地選擇留在農村,留在那片他眷戀著的土地上。現在,大學生村干部的身份他已淡忘,銘記的只是肩上的責任和使命。他說,村里還有好多事需要他做,村民需要他,土地需要他。
他的心,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