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特邀嘉賓 龔宏齡
人大代表如何實現“代表性”
□本刊記者 ■特邀嘉賓 龔宏齡
代表與選民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人大代表究竟代表誰,又代表具體的什么利益?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厘清,以充分體現人大代表的“代表性”。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日趨強烈,對于人大代表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然而,這一與日俱增的期望同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已逐漸顯現出來,人們開始反思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要緩解這一矛盾首先得弄清楚“代表性”的內涵,即對人大代表權力來源的追溯。
人民對代表的授權一般通過選舉過程來實現,在自由公正的選舉常態下,對代表“代表誰”的問題是有基本共識的。如果是人民授權就理應代表人民。但“人民”不是當權者或野心家隨意構建的用以達成其特殊目的的抽象體,它由千差萬別的,有著不同利益、偏好和價值取向的公民集合而成。因此,人大代表必須為高度異質的、多元化的社會成員代言,承擔起實現和維護廣泛的、多層次的民眾利益的重任。
□如何來判斷人大代表代表了各個層次民眾的利益,能否通過確定各類代表比例的辦法來保證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訴求得到表達與實現?
■對于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一直以來存在某些理解上的偏差,比如簡單地認為“某個階層或人群的代表必然是這個階層或群體中的成員”。
這種認識顛倒了代表與選民關系的秩序。代表應當代表所在選區、選民的意志,但這并不是強調這個代表就必須是來自他所代表的選區或選民群體。社會群體交錯復雜,階層與階層之間、群體之間甚至區域之間相互交叉融合,很難通過職業、性別、人數、財產或其他可計量的指標和數據直接獲得對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判斷。此外,在多元社會中,人的身份具有重疊性,人的行為受到來自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交叉壓力的影響,因此很難準確判斷一個人是來自哪一個社會階層、群體或行業。
□不少人擔心,即使代表來自與其身份一致的某個階層或人群,也難以確保這些代表能夠并且愿意擔當應有的重任。您是否同意這一觀點?
■是的。盡管我們強調人大代表的平民化,強調一名合格的代表首先應當是一個良好的社會調查員和實踐者,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代表的素質,尤其是參政議政能力,包括溝通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以及協調能力,這些是人大代表充分履行代表職責的必要條件;也不意味著可以無視代表的代表意識,有的代表雖然具備履職的各種條件和智識能力,但往往將人大代表這一稱謂當成是榮譽頭銜,或者是為自己增值的手段,他們熱心的是個人或小團體的特殊利益,而怠于關注和維護他所代表的階層或群體的公共福祉。
□不少學者指出,目前存在這樣的窘境:代表無法體會到權力來自選民,弄不清楚到底應向誰負責;同時,相當部分民眾也搞不明白,很難有自己是授權人的感覺和意識。對此如何來看待?
■代表應關注廣大選民的利益、為公眾負責,這在文明世界里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共識,然而也很可能成為虛假的道德空談和人性的烏有之鄉。因此,為了厘清代表與選民的關系,明確人大代表的義務指向,必須就人大代表“代表誰”的問題在社會上達成基本共識,為人大代表給出合理的角色定位。
□人們往往有這樣的疑惑:人大代表是全體的代表還是他的選民的代表?他代表的是整體,還是整體的部分?
■既然稱之為代表就決定了表達利益訴求的局部性,沒有誰能真正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無論是在理想上還是智識能力上。自人類走出城邦的地域限制,公民的異質性日益明顯,社會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在這具有強烈多元主義色彩的社會里,全體人民的利益是在代表之間的爭論、協商與妥協的基礎上達成的。
代表性的完善并不能徹底解決社會矛盾,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為社會矛盾的緩和與消解提供一個制度平臺和公開場所,通過不同利益的代言人在人大中的辯論與“討價還價”來實現社會各階層、各行業或群體的利益均衡。自詡代表全體人民的意志實際上只會泛化并抽象代表的定位,使代表應有的角色變得模糊。因此,每一位人大代表都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代表全體人民的意志”上,應該對自己究竟代表誰有明確的認知。
選民也應當對此有較為合理的理解,因為代表意識很大程度來自選民在這個方面的成熟,很多時候出色的代表是由優秀的選民培育出來的。當選民普遍認識到自己選出的代表應該代表他們的意志,為他們的利益奔波之時,必然迫使代表提升責任感和歸屬感。
□人大代表究竟應該被定位為選民意志和指令的執行者,還是具有獨立判斷和自主性的個體?
■關于這一點,存在各種不同的言論。“強制委托論”認為代表既然是由選民選出來的,受原選區選民的委托,是選民意志的代言人和利益的代理人,是選民意見的傳聲筒,必須嚴格遵從選民的意愿,其言行必須與選民保持高度一致。這種理論主要強調代表的純粹性和工具性。另一些人堅持“代表責任論”,即人大代表在原則上要忠實于選民,在涉及選民根本利益的層面,應當與選民保持一致,但在具體政治事務操作層面則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也就是說,代表一經選出就獲得獨立的地位并獨立承擔責任,在考慮選區選民利益的前提下,代表在代議機關的發言和表決完全憑個人的學識、經驗和才能去獨立做出判斷。對此,迄今為止仍沒有一致的答案。
一般來說,在民主政治的常態下,人大代表必須盡可能兼顧各方,平衡多元的利益訴求;如果在某些重大問題上他的意見跟多數選民的意見相左,就得跟選民進行溝通,爭取選民的支持或者調整自己的看法以符合選民的要求,而不能一意孤行,無視選民的利益。
應該注意的是,人大代表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利益表達的機器或簡單的民意傳聲筒,他們的地位和作用不是普通的民調機構所能替代的;在向權力機關傳達民情、民意和利益訴求的過程中,這些被傳輸的信息和內容往往被糅合進了代表的意志,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也正是因此或多或少穿插著種種來自人大代表自身或者外在因素影響導致的情況,從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代表性”問題。
□應當如何考量人們選出的人大代表是否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在現實生活中,每當談及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人們下意識想到的是人大代表的數量及構成比例,往往強調代表結構的合理性與廣泛性,卻忽視了代表職責的履行。實際上,人大代表的“代表性”既包括代表隊伍的構成,也體現在代表職責的履行中,它是“代表性”在行動領域的表現。關注代表的動態職責或者說“他們做了什么”以及“應該做些什么”是從實質性方面考察人大代表“代表性”的必然要求。
□在您看來,人大代表在動態領域或實質方面應該怎樣來體現“代表性”?
■首先是對民意的了解和整合。收集民情,整合民意,在選民與人大之間進行溝通、傳遞,這是人大代表回歸選民的第一步,它要求代表應當是一個社會活動家,能夠敏銳地觀察社會問題,善于體察民情,并對不同的選民意見進行合理分析和整合,以確定他們的真實意愿。
這一目標的實現方式多樣,最基本的途徑就是加強代表與選民的聯系。只有了解人民的愿望,知道自己所代表的民眾的利益訴求,才能為后續代表職責的履行奠定必要的基礎。
□如何才能使民意得到真實和恰當地表達?
■在完成對民意的了解與整合后,還必須真實而恰當地表達選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人大制度作為一種間接民主形式,關鍵不在于這一制度如何對待代表,而在于代表是否民主地對待選民意愿,只有代表充分尊重選民、真實地表達選民意愿,才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真諦所在。
從理論上講,人大代表是選民意志的代理人,但這并不能保證代表對選民的絕對忠誠,要防止代表對選民利益的背離,避免民眾的普遍利益被“淹沒在特殊利益的……汪洋大海之中”,除了通過在選舉人大代表的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對選舉代表的全過程進行監督來增強代表意識和責任感之外,還應當加強對代表履職過程的監督,尤其需要健全防治代表利益沖突的制度規范。
□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多層次性決定了不可能存在使各方利益都實現最大化而沒有人受到損害的情況。如何來破解這一困局?
■在我國,人大制度支持并鼓勵不同的選民意見和要求被表達出來,以“圓桌政治”的形式來緩和各種分歧與沖突,消解社會矛盾。因此,在這些利益之間進行斡旋,謀求利益的相對均衡成為“代表性”在行動領域的主要內容之一。
目前至少有這幾個層次的利益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相對的整體利益;三是相對的局部利益;四是某一利益集團或利益群體的具體利益。代表們必須在這些多元的利益之間進行協調,以謀求廣大民眾根本利益得到滿足的前提下自己所代表的社會群體和選區選民福祉的最大化。
(龔宏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