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管理關鍵在于法治
最近,成都警方的一項“管理創新”引來不小爭議。當地居民一早發現,停在路邊的100多輛汽車被放了氣。而這絕非惡作劇,放氣的正是當地派出所的民警。派出所稱,此舉是為了夜間防盜,且“效果明顯”。然而,對這項社會管理新舉,成都市民并不買賬,認為侵害了車主的權益。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強調社會領域的管理創新,目的是為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
成都警方的“放氣防盜法”原本出于治安防控的需要,為何招致群眾不滿?究其原因,就是這項所謂的“社會管理創新”偏離了法治的軌道。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符合法治精神。公權力是有法治邊界的,不能單單出于良好的目的就輕易越過這個邊界。
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許多矛盾和問題背后,往往存在公平正義不彰、利益訴求渠道不暢、行政司法權力濫用等深層次問題。但長期以來,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不是對癥下藥解決問題,而是信奉“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沒事就是本事”,虛與委蛇,習慣做表面文章。為了降低信訪率,不惜重金陪上訪戶打牌旅游;為了達致“案結事了”,不惜將法律條文擱置一邊,一味和稀泥,搞強迫調解。這樣的“管理創新”,看起來矛盾糾紛一時間偃旗息鼓,但實際上治標不治本,堵漏不疏通,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無異于抱薪救火,給社會長治久安埋下隱患。
“善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事有輕重緩急,更有本末源流。社會管理創新,要求執政者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善聽民意,善用民智,砥礪勇氣,洞察規律,求長久之計,謀長遠之利。
8月23日,浙江省委召開建設“法治浙江”工作交流電視電話會議。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在會上強調,以建設“法治浙江”為重要載體,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在如何開展社會管理創新的問題上,浙江可謂找到了一把“金鑰匙”。那就是將法治建設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保障和途徑,通過推進社會管理法治化,來達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目的。
古今中外的歷史無不證明,法治是社會管理的最重要手段。在社會結構和利益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化,法律手段就日益彰顯其重要性。無論是社會轉型加速所帶來的各種治安問題,還是社會結構調整所伴隨的矛盾沖突,或是社會利益分化所產生的深層原因,都需要通過法治手段予以解決,都需要在社會管理各領域及全過程落實法治的方略。
從某種程度上說,政府依法行政,法院循法辦案,進而在全社會形成依法辦事的氛圍,就是最大的社會管理創新。與之相應,防止政府及有關社會組織以“創新”的名義,跨越法律的界限,則是人大的時代使命。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的重要職責。只有加強對社會管理體制運轉和執法行為的法律監督,推進社會管理領域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才能真正保障改革創新得到依法推進,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社會才會長治久安。
歸根到底,只有在法治框架內完成的管理創新,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