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輝
(福建三明林業學校,福建 三明365001)
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們在柑桔病蟲害的防治上過分依賴化學藥劑,出現了許多嚴重問題:某些病蟲害愈來愈嚴重;害蟲和病菌產生了抗性;農藥殘留嚴重污染了環境;防治次數和經濟成本的增加等。要克服這些問題,實現柑桔病蟲害的可持續防治,必須采取病蟲害綜合治理措施。綜合治理不同于過去的綜合防治,后者是要求將所運用的各種防治方法配合起來,徹底消滅害蟲,而前者雖然也重視各種防治方法的配合,但它更強調以自然防治為主,并不要求徹底消滅害蟲,是從柑桔生產的全局和柑桔園生態系統的總體觀點出發,以預防為主,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及為害條件,有機地使用各種措施。即是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根據病蟲害發生及發展規律,因時因地制宜,合理應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以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
氣候條件是柑桔病蟲害發生和主要因素,氣候變暖,使原本當地不能越冬的害蟲成為能完成生活史,周年能產生完整世代,如木虱、潛夜蛾、紅蜘蛛等。又如沿海地區被臺風侵襲后,常使柑桔潰瘍病的大流行。根據歷史上的氣候條件,將柑桔園分為若干個生態區。
調查生態區有益生物與有害生物的比率,根據益害比,決定是否用藥防治。如紅蜘蛛在捕食螨與害螨的比率在1:50時;銹壁虱在捕食螨類平均每葉0.5頭以上時;黑刺粉虱發生區蟲口達每葉10頭,而瓢蟲平均每葉1頭,或者寄生蜂類平均每葉2頭以上時,均不需要用藥,害蟲可自然地受到天敵的控制。
調查生態區的栽培措施(施肥、修剪、采收、清園等),用藥技術等。其中最主要是調查農藥的影響,如波爾多液對銹壁虱,三氯殺螨醇對矢尖蚧,溴氰菊酯對紅蜘蛛、銹壁虱均有明顯誘發作用。其次是管理不當,如施肥不足時,有明顯促進銹壁虱的發生。
根據益害比率、氣象條件及病蟲害流行發生期預測可能爆發的病蟲害。
在確定防治對象后,制定防治措施,并注意各種措施間的協調性。主要是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的協調。在預報的基礎上,優先協調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
3.1.1 加強冬季清園
果實采收樹勢基本恢復后,剪除病蟲枝、枯枝、細弱枝、陡長枝,并集中燒毀。人工刮除樹桿上的苔蘚地衣,清除多年生的惡性雜草。
3.1.2 種植多層次格網化的防風林
種植防風林,特別是沿海臺風入侵頻繁地帶及柑桔邊緣地區,選用女貞、杉樹、榆樹、泡桐等建立針葉林闊葉林混交的多層次格網化防護林帶,給柑桔樹生長發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防護林帶的建立能降低陽光直射和風速強度,可減少凍害和葉片摩擦造成的傷口,從而可從根本上減少病蟲的發生、傳播和流行的可能性。如凍害后,樹勢弱,樹脂病發生嚴重;葉片有傷口,使潰瘍病、炭疽病的侵染率增加,病害發生嚴重;有防護林帶的柑桔園木虱傳播困難,黃龍病發生相對較輕。另一邊面,良好的生態條件有利于捕食螨、瓢蟲、草蛉、蜘蛛、步甲蟲等多種天敵的棲息繁衍,能有效抑制害螨等蟲害,減少噴藥的次數。
3.1.3 套種綠肥、合理間作
柑桔園套種壓埋綠肥作物可培養土壤肥力,創造有利于柑桔生長的天敵棲息繁衍的小氣候環境,使天敵有足夠的營養補充,豐富了桔園的生態系統,筆者在福建三明林業學校教學林果場柑桔園進行套種與未套種對比試驗,結果表明:套種園內的各種瓢蟲和蜘蛛激增,隱翅蟲、擬步蟲、食蚜蠅、食螨瓢蟲、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明顯比未套種園多許多。同時綠肥生長快,能有效抑制其它害草滋生為害。可大力推廣的綠肥作物包括藿香薊、日本菁、草決明、浙春2號、竹豆等。
3.1.4 合理施肥、養樹壯根
施肥應根據樹體的大小,植株長勢,土壤肥沃程度,調節施肥量,合理搭配N、P、K的含量,施用無機化肥應少量多次,適當增施腐熟有機肥。做到速效與遲效肥有機結合,均衡供應柑桔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
3.1.5 促控枝梢,截斷害蟲食物鏈
成年柑桔樹,以春梢為當年的結果母枝,秋梢為翌年結果母枝,而夏梢粗壯,為消耗營養的組織,且易成害蟲的食物鏈。通過肥水控制,在7月中下旬掌握在降雨前后重施壯果促梢肥,促使秋梢抽發整齊,提前老熟,減輕潛夜蛾為害,此時下肥即可保當年產量,又能爭取下年多花多果。大暑前抽發的夏梢及9月中旬抽發的晚秋梢應盡早抹除,減少食葉類害蟲的食源。
利用害蟲趨光性,在其成蟲發生期,田間每隔100m左右點1盞紫光燈,燈下放盆水,并在水中加入少許柴油,可誘殺蛾類、金龜子。利用人工鉤殺幼蟲,刮殺卵和初孵幼蟲的方法防治天牛、溜皮蟲。根據害蟲遷移、產卵的習性,涂膠、刷白或堵塞蟲孔等措施。
以自然控制為基礎,發揮天敵的作用。柑桔為常綠植物,生態系統穩定,與其它作物相比,是害蟲天敵最多的作物,幾乎每種害蟲都有多種天敵存在。利用合理的栽培技術,改善果園小生態環境,創造有利天敵繁衍而不利害蟲孳生的環境條件。在病蟲害發生區引移釋放天敵,用日本方頭甲、黃金蚜小蜂等控制矢尖蚧;用草蛉、捕食螨捕食紅蜘蛛;用松毛蟲赤眼蜂控制卷葉娥;用異色瓢蟲捕食蚜蟲;用大紅瓢蟲和澳洲瓢蟲捕食吹綿蚧等。
化學防治有效果好,方法方便,收效快的優點,是協調治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強調科學用藥,防止盲目施藥,應適當放寬化學防治指標。如紅蜘蛛一般掌握在春季3~4頭/葉,夏秋季5~7頭/葉時進行防治。銹壁虱用肉眼觀察,發現個別果實出現洞皮時噴藥。潛夜蛾防治指標是嫩葉受害率在5%以上,但新梢停止抽發時可不必用藥等。這樣有利于天敵保存,生態保護和節約用藥成本。
停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減少廣譜性殺蟲劑的使用,應多用選擇性的農藥,強調有機磷,菊酯類農藥的使用,如用機油乳劑、速螨酮、克螨特等防治紅蜘蛛。用機油乳劑、優樂得等防治矢尖蚧。用植物性農藥(蘇云金桿菌等)防治潛夜蛾。用抗生素農藥(鏈霉素等)防治潰瘍病等,可減少對天敵和殺傷作用。化學防治應盡量在柑桔發芽前使用。對盾蚧類應抓住第1代若蟲盛發期,對螨類應在早春卵多螨少柑桔冒芽半米粒時噴藥,在天敵相對較少時防治。
嚴格引種制度,特別是對苗木、接穗、插條、種子等繁殖材料進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險性病、蟲傳播和蔓延。一經發現潛伏危險病蟲害,應及時銷毀、徹底鏟除。
根據病蟲害發生流行與柑桔寄主植物及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用氣象條件病害流行預測法、病原物數量動態檢查法等分析推斷病害的發生期及發生程度。建立計算機數據庫,為以后預測預報服務。
[1]張志恒.柑桔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浙江柑桔,2000,17(4):14~15.
[2]任伊森,陳道茂,陳衛民.柑桔病蟲害防治實用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3]尹純壽,張憶青.果園新農藥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