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宇
吉林省長嶺縣中醫院,吉林 長嶺 131500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 (placental abruption)。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母兒生命。國內報道的發生率為4.6‰~21‰,國外的發生率為5.1‰~23.3‰。發生率高低與分娩后是否仔細檢查胎盤有關。有些輕型胎盤早剝于臨產前可無明顯癥狀,只在產后檢查胎盤時,發現早剝處有凝血塊壓跡,此類患者易被忽略。我院婦產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18個月期間,共收治胎盤早剝患者18例,經早期診斷,合理治療,全部搶救成功,無一例母嬰死亡,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8例患者年齡22~35周歲,平均24.6歲,經產婦6例,初產婦12例,孕周為38~40周。4例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陰道流血,量較多,其余均突發持續性腹痛、腰酸或腰痛來就診。
1.2 臨床表現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將胎盤早剝分為3度。Ⅰ度:多見于分娩期,胎盤剝離面積小,患者常無自覺癥狀,或僅有輕微腹痛,腹部檢查子宮軟,大小與孕周相符,胎位清楚,胎心正常。Ⅱ度:胎盤剝離面約為胎盤面積1/3,主要癥狀為突發持續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無陰道流血或流血量不多,腹部檢查見子宮大于孕周,子宮底增高,胎盤附著處壓痛,間歇宮縮,可捫及胎位,胎兒存活。Ⅲ度:胎盤剝離超過1/2,早期出現休克癥狀,腹部檢查子宮如板狀,于宮縮間歇不能松弛,胎位捫不清,胎心消失。
1.3 輔助檢查 B型超聲檢查 典型聲像圖顯示胎盤與子宮壁之間出現邊緣不清的液性低回聲區,胎盤異常增厚或胎盤邊緣圓形裂開。
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檢查,重者可行腎功能檢測,并做DIC篩選試驗,以排除凝血功能障礙。
1.4 治療方法
1.4.1 糾正休克 患者入院時,情況危重、處于休克狀態者,應積極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盡快改善患者狀況。輸血必須及時,盡量輸新鮮血,既能補充血容量,又可補充凝血因子,應使血細胞比容提高到0.30以上,尿量>30ml/h.
1.4.2 及時終止妊娠 胎兒娩出前,胎盤剝離有可能繼續加重,一旦確診,應及時終止妊娠。根據孕婦病情輕重、胎兒宮內情況、產程進展、胎產式等決定終止妊娠方式。
(1)陰道分娩 以外出血為主,Ⅰ度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宮口已擴張,估計短時間內能結束分娩,可考慮行陰道分娩。先行破膜,使羊水緩慢流出,縮減子宮容積,必要時配合靜脈滴注催產素縮短產程,分娩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脈搏、宮底高度、宮縮情況及胎心等的變化。
(2)剖宮產術 適用于Ⅱ度胎盤早剝,特別是初產婦,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者;胎盤早剝雖屬輕型,但有胎兒窘迫征象,需搶救胎兒者;重型胎盤早剝,胎兒已死,產婦病情惡化,處于危險之中又不能立即分娩者;破膜引產后,產程無進展者,均應及時行剖宮產術。術中取出胎兒、胎盤后,應及時行宮體肌注宮縮劑、按摩子宮,一般均可使子宮收縮良好,控制出血。若發現為子宮胎盤卒中,同樣經注射宮縮劑及按摩等積極處理后,宮縮多可好轉,出血亦可得到控制。若子宮仍不收縮,出血多且血液不凝,出血不能控制時,則應在輸入新鮮血的同時行子宮切除術。
1.5 結果 本組18例患者中4例經產婦在嚴密監控下行陰道分娩,母嬰平安,其余14例病情較重者急診椎管內麻醉下行剖宮產術,手術經過順利,Apgar新生兒評分在7~10之間。
胎盤早剝確切的原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孕婦血管病變、機械因素、宮腔內壓力驟減以及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有關,其他如高齡孕婦、吸煙、孕婦代謝異常等也與此有關。胎盤早剝對母嬰預后影響極大,貧血、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DIC發生率均升高,胎盤早剝出血可引起胎兒急性缺氧,對母體來說常有DIC、產后出血、急性腎衰竭、羊水栓塞等嚴重并發癥,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危重病例,一旦遇到疑似病例,應給與充分重視,嚴密監測,盡早診斷,積極治療,以免發生意外。
[1]【婦產科學】樂杰.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
[2]李愛紅.68例胎盤早剝的臨床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