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擴美
廣西容縣中醫院,廣西 容縣 537500
胃酸、幽門螺桿菌 (Hp)與消化性潰瘍 (PU)的關系已被公認,胃酸過多的消化性潰瘍要降酸,Hp陽性者要予抗菌治療,目前國內外多主張四聯療法,三聯療法逐漸被四聯療法所取代。本文分析以中藥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復發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與安全性。
1.1 入選標準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1月8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診治的復發性消化性潰瘍患者:(1)符合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1],年齡18~60歲;(2)胃鏡檢查證實為胃潰瘍和 (或)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大小為4~20mm,潰瘍數目≤2個,并排除癌性潰瘍;(3)4周內未應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拮抗劑、鉍劑、抗生素、胃黏膜保護劑、益生菌;(4)治療期間禁服其他藥物; (5)無藥物過敏史;(6)經14C-尿素呼氣試驗 (14C-UBT)檢查Hp結果均示陽性者[2];(7)經三聯療法治療6周,第10周電子胃鏡檢查及14C呼氣試驗確定已根除Hp,潰瘍已愈合,復發時間在6個月~3年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治療方案得到患者知情同意。
1.2 排除標準 (1)胃鏡證實為穿鑿性潰瘍、胃底部潰瘍、胃潰瘍合并重度異型增生者或者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有特殊原因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如胃泌素瘤、肝硬化;(2)合并心、腦、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妊娠或者準備妊娠婦女、哺乳期婦女;(4)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5)治療前1個月內曾應用抗生素、H2受體抑制劑、鉍劑及質子泵抑制劑;(6)酗酒及濫用藥物者; (7)年齡<18歲或>60歲者;(8)在治療前30d內發生并發癥而進行手術者;(9)復合性潰瘍及多發性潰瘍 (同時有2個以上潰瘍,但不包括2個潰瘍) 或巨大潰瘍 (直徑≥20mm)[2]。
1.3 一般資料及分組 共入組2009年10月-2011月8月在我科門診及住院的復發性消化性潰瘍患者84例,隨機將其分為2組:治療組4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齡16~59歲,平均 (32.9±4.5)歲;十二指腸潰瘍26例、胃潰瘍16例。對照組4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齡17~58歲,平均 (33.4±4.3)歲;十二指腸潰瘍25例、胃潰瘍17例。2組在年齡、性別、病種、潰瘍大小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4 治療方法 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給予奧美拉唑40 mg/d,枸櫞酸鉍鉀 480mg/d,呋喃唑酮 200mg/d,阿莫西林2 000mg/d口服;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脾胃虛寒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肢冷無力,舌質淡苔白潤,脈細弱)治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芪30g,白芍20g,桂枝10g,延胡索15g,甘草6g,茯苓15g,高良姜10g,白術10g,大棗10枚,干姜10g。肝胃不和型 (胃脘脹痛、攻撐作痛、納少暖氣吞酸,舌淡紅苔薄白膩,脈弦)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白芍10g,香附10g,枳殼10g,陳皮10g,川楝子15g,半夏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鹩魝幮?(胃脘隱痛伴有灼熱感,嘈雜心煩、口干咽燥,舌質紅舌干少苔,脈細弦)治以養陰柔肝、清火解郁,方用化肝煎合一貫煎加減。白芍15g,川楝子10g,麥冬10g,生地15g,當歸10g,枸杞30g,丹皮10g。山梔10g,北沙參15g,石斛15g。血淤阻絡型 (胃脘刺痛有定處,劇如刀割,四肢寒冷,額汗淋漓且伴黑便,舌質紫暗或見淤斑,脈沉弦澀)治以活血化淤、通絡止痛,方用失笑散加味。生蒲黃10g,五靈脂10g,赤芍10g,當歸10g,香附10g,延胡索10g,黨參15g,砂仁6g(后入),烏賊骨30g。一煎加水400ml,煎30min,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煎20min,取汁150ml,兩煎混合,分2次服,日1劑。2組總療程均為2周。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1.5.1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記錄疼痛、噯氣、燒心、反酸、腹脹等癥狀,治療后疼痛消失時間。記錄治療期間出現的任何與用藥有關的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1.5.2 潰瘍愈合率 停藥1個月后復查胃鏡,觀察潰瘍愈合情況。愈合:內鏡下潰瘍及炎癥均消失,或內鏡下潰瘍消失,周圍仍有炎癥;未愈合:內鏡下潰瘍未完全愈合,周圍仍有炎癥。
1.5.3 Hp根除率 Hp根除率以14C呼氣試驗檢查為依據,療程結束1個月后行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
1.5.4 安全指標 行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尿、糞常規檢查,并記錄不良反應發生率。
2.1 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27例 (64.3%),有效14例 (33.3%),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對照組顯效24例 (57.1%),有效13例 (30.2%),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1%,兩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但是治療組癥狀完全緩解天數 (3.25±1.24d)少于對照組 (8.24±2.05d)(P<0.05)。
2.2 Hp根除率及潰瘍愈合率 療程結束1個月后,治療組14C尿素呼氣試驗陰性40例,陽性2例,14C尿素呼氣試驗陰轉率為95.2%;對照組14C尿素呼氣試驗陰性38例,陽性4例,14C尿素呼氣試驗陰轉率為90.5%,2組Hp轉陰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潰瘍愈合39例,未愈合2例,愈合率為92.9%;對照組潰瘍愈合37例,未愈合5例,愈合率為86.0%,2組潰瘍愈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2.3 安全指標結果 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尿、糞常規檢查,2組檢查結果均未發現異常。
消化性潰瘍是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因潰瘍的發生和形成與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已證實,Hp與活動性潰瘍的關系確切,十二指腸潰瘍 (DU)的Hp感染率為95%,胃潰瘍 (GU)的Hp感染率為86%,是PU的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3]。國內外大量資料表明,在根除了Hp以后,絕大多數PU患者得到痊愈,潰瘍的年復發率下降到3%以下[4]。臨床上治療Hp相關性PU的方案很多,評價不一,但是一個確切的方案是抗潰瘍和抗Hp治療同時進行療效肯定,并且PU復發率低。質子泵抑制劑(PPI)為脂溶性,能快速通過細胞膜,加上膠體鉍劑治療,有強烈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致Hp不能生長。目前已證明,在體內具有殺滅Hp作用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 (或替硝唑)、四環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5]。近年來世界不少國家和我國的一些地區Hp對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藥性在不斷增加;左氧氟沙星和四環素不良反應較多;阿莫西林的原發和繼發耐藥都極少見;呋喃唑酮能引起周圍神經炎和溶血性貧血等不良反應,但耐藥性較少見,價廉,所以呋喃唑酮和阿莫西林可作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抗生素首選。以上四聯療法能有效殺滅Hp起到根治的目的。
復發性消化性潰瘍屬于祖國醫學“胃脘痛”范疇。本病病因復雜,情志因素、飲食不節、居住環境的改變等,均可成為本病的致病因素,從而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胃粘膜屏障受損,潰瘍病復發。本病一般分為脾腎虛寒、肝腎不和、胃陰不足及瘀血阻滯型,各型用不同的方劑治療效果明顯。但復發性消化性潰瘍臨床以胃痛綿綿不休、喜按喜溫、得熱食痛減、畏寒為主要癥狀,但復發的周期性多在冬春、夏秋氣候驟變時,是緣于長期慢性胃痛,久病傷陽,導致脾胃陽虛,抗病力差,胃粘膜屏障功能失調,不能適應節氣的驟變,而造成潰瘍病復發,故治療當以溫中補虛為要,以固其根本,因此在臨床中以脾胃虛寒型為多見。實踐證明,中藥聯合四聯療法治療可縮短癥狀緩解的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72-1873.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 [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3.
[3]薛艷,周麗雅,林三仁,等.主要酸相關疾病演變和幽門螺桿菌感染10年情況分析[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7,24(2):109-111.
[4]Hopkins RJ,Girardi LS,Turney EA.Relationship betweenHeli-cobacter pylorieradication and reduced duodenal and gastric ulcerrecurrence:a review[J].Gastroenterology,1996,110(4):1244-1252.
[5]胡品津.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