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馬明潔
構建有趣能動的實踐性課堂
——中專統計課堂有效教學初探
廣東 馬明潔
本文針對當前中職學校統計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中職學生的特點,結合作者多年統計教學的實踐經驗,闡述了如何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統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互動;小先生制;實踐教學
《統計基礎知識》是中職學校財經專業的基礎課程,是財經類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之一。由于其理論抽象,計算繁雜,是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之一。
不可否認,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中職學校專業的統計教師數量有限,統計課很多時候是由其他科目老師兼職授課,由于非專業老師對統計的了解僅局限于對教材,對統計的實際應用認識不足,對統計教學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黑板+一張嘴”的模式,背概念,推導計算公式,流連于繁瑣的計算過程,加上教材本身的局限,很多時候讓統計教學陷入誤區。據我所知,不少中職學校甚至把統計課等同于數學課來處理,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基礎差(尤其是數學基礎差),文化素質較低的中職學生,對統計的學習興趣下降,容易產生學統計用處不大的想法,從而使統計課程處在尷尬的境地,給統計教學帶來了比較大的難度。很多學生學完統計卻還搞不懂統計最基本的用途,更別說會應用統計的方法分析解決問題。
統計是一門收集、整理和分析統計數據的方法論科學,其實踐性、操作性都很強,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如經濟指標、天氣預報、股票價格指數、物價指數等,但現有的中職統計教材更多的是用文字去解釋描述各種統計實操,,淡化了實際應用性,無形中強化了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讓人感覺要學的東西不少,能用得著的不多,再加上繁雜的計算,令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繼而望而生厭。
可見如何進行統計教學改革,培養既懂理論更能應用于實踐的統計人才,首先要從統計課堂人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拒絕枯燥空洞的報告式講課,用更生動有趣的形式,增強統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統計教學的實踐經驗,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抓好統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中要解除學生的“畏”和“厭”的心理,做好教材的重新設計很重要,最好把繁雜的內容項目化,任務化,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解決一個個問題,增強學生的目的性和成就感,例如,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將各個知識點分解成崗位實訓項目,把統計技能的學習劃分為生產統計崗位、倉庫管理統計崗位、銷售統計崗位等項目,按步驟、有計劃地把統計工作崗位的相關工作步驟及案例融入其中,此時,枯燥的文字變成了一個個具體的任務和項目,加強了學生對統計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
營造一個什么樣的課堂氣氛,老師無疑具有主宰作用,而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運用直接關系到課堂氣氛的好壞。如何運用語言活躍課堂氣氛,也是一門藝術。其實,輕松幽默的語言同樣可以把一些生硬的專業知識表達清楚,而且會更為生動形象。明白了這一點,除了講課盡量運用輕松幽默口語化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或者不時蹦出幾句不太地道的粵語,引發同學們笑聲朗朗,我還會在每次講課中,穿插講一兩個與課本內容有關的笑話或幽默故事,讓課堂氣氛輕松愉快起來,然后很自然轉入正題,讓學生更易于接受。例如,講到抽樣調查,我首先提問,抽樣調查和全面調查那一種調查結果更準確?再問,既然全面調查更準確那為什么還要用抽樣調查呢?在同學們的議論聲中,我講了一個小阿凡提給財主買火柴的故事:財主要求阿凡提買的每一根火柴必須都能劃燃,結果聰明的阿凡提劃燃了每一根火柴,并告訴財主,我試過了,每一根都能點燃,把財主氣得要死。講完這個故事,在同學們的笑聲中,我輕松讓大家明白了,具有破壞性的產品質量調查就只能用抽樣調查,而不能用全面調查。類似的故事幾乎在我的每一次課都會出現,它們輕松有趣,又與授課內容息息相關,讓學生們在笑聲中學到了知識,受到了啟發,也讓我和同學們的距離更近了。
要讓學生愿意學,興趣是關鍵,而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穿插有關的笑話故事只是一個輔助性手段,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種更易于學生接受的學習的方式方法,而這種方法就是實踐教學。我們知道,中專學生學習基礎差,但動手能力強,要讓他們在課堂上長時間的專心學習,必須讓他們動起來。統計上有大量的概念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如何輕松愉快扎實地學習并掌握好這部分知識,并靈活應用于實踐,是統計老師要面臨的又一個考驗。事實證明,僅僅靠傳統的講解+背誦,對中職學生來說,結果就像在地里掰包谷的猴子,掰一只,丟一只,辛辛苦苦到最后可能一無所獲。要獲得深刻長久的理解和記憶,最有效的往往是最感性的方法。抽象的理論講解無論多么詳細,都不如一次活生生的體驗讓人印象深刻,因此,在理論教學中要盡量利用現有條件穿插貼近學生實際,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一方面讓有趣的肢體活動緩解腦力的疲勞,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能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同學們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從而掌握得更為牢固和靈活。例如在學習平均指標時,在介紹了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應用情況后,立即讓學生分男生和女生統計出每一位同學的鞋碼,當場進行計算,把所有鞋碼加起來除以人數得到的碼數是算術平均數,出現次數最多的碼數是眾數,處在中間位置的碼數就是中位數了。這個簡單的實踐游戲使同學們身臨其境,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不再顯得抽象和難學了。除此而外,利用學生身邊最熟悉的考勤、分數等等的統計與計算,也能隨時滲透許多統計方法和指標的內容,讓學生對統計的認識親近和感性起來,學起來會輕松許多。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是我在統計教學中要關注的又一個問題。我想到了小時候我的老師們常用的“小先生制”,這不僅能鼓勵并調動所有的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教與學中來,也能調動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提供了師生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機會。
“小先生制”,顧名思義,就是讓學生來當老師,協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它始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為了普及市民教育而提出的一種教育方法的改革,其主要內涵是“孩子教孩子”“孩子教大人”,是一種即學即傳的教育方式。“小先生”們為了在其他同學面前好好表現,往往學起來會更積極主動細致,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給了同學們一個施展的舞臺,激發他們的表現欲和求知欲。
我的做法是,把部分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專題項目,根據他們各自的學習特點,讓每位學生當某一個專題的“小先生”,為同學講課約十分鐘,然后由同學們發表意見評課,最后由老師做一個綜合評價和補充。這種做法可以達到以教“促”學,以教“評”學,以教“養”學,以教“學”學的目的,使學生學會自學,學會研究性學習,學會合作學習,學會有效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事實證明,恰當地運用小先生制不僅能充分發揮同學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增強他們的榮譽感、自信心和表現能力,效果非常不錯。
社會性是統計學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因此,最好把課堂上的實踐范圍延伸到課室外,結合時事學習統計知識,關注民生大事或身邊事,指導學生進行統計實踐。這種教學嘗試,既能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也加強了學生對統計現實意義的認識。
我曾在課堂上指導同學們確定好調查目的,選好調查內容,設計好調查問卷和調查表,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要注意的是,調查的內容一定要選取同學們感興趣的、關注較多,與生活學習聯系密切的項目。例如,大家很關注的飯堂飯菜質量調查,學生逃課原因調查,學生業余生活狀況的調查等等。從具體調查對象和調查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問卷的發放、收取和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再在課堂上做評比總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的全過程,還積累了統計學習的成果。同學們畢業聯系工作時,把曾經做過的調查報告附在推薦表后面,會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構建一個生動有趣行之有效的統計課堂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去嘗試,統計定能還原它的本來面目,成為一門受學生歡迎的實用的技能型課程。
(作者單位:云浮市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