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馬莉莉
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江蘇 馬莉莉
語文教學既要訓練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也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積淀精神底蘊。中職語文教學承載著人文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從貫徹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內涵,加強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進行人文知識和能力的基本培養等方面對學生實施人文教育。
中職;語文教學;人文教育;策略
我國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同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中等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勞動者。職業教育具有它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職業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場導向性。這種市場導向使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以適應現實社會的選擇。由此,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內涵,更不用說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了。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使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生不被時代大潮所淹沒,就需要徹底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需要將人文教育的思想滲透于職業教育的每個環節,這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
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升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征。”“語文課程要有意識地增加學生文化積淀,充實文化底蘊,提升人文素養。”這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質作為重要目標,一切“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人文素質的培養,為當前社會所必需,為學生成長所必需,語文教學應主動承擔起培養人文素質的重任。
語文不只是一種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構成。語文不等同于“文學”,不等同于“文化”,但從語文的功能看,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傳達的是思想與情感,承載的是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人類的文化成果。
因此,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兩層含義:一是語文教育的內容具有人文性。語文教育具有豐富的思想性,包括哲學原理、自然事理、社會倫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識、思想方法、良好習慣等等,是一個非常廣泛的范疇,同時具有情感意向性。語文教材中凝聚了人類豐富的情感和個性心理品質。語文教學具有美感性。語文教材集結了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和實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個領域和各種形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等。二是語文教學方法具有人文性。語文教學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呈現出主客體交融的趨勢,主體必須積極調動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進入客體,達到對客體的真正理解,同時客體中蘊含的情感因素也對主體進行滲透,所以語文教學較之其他學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一)中職語文教學現狀
中職學生一踏進職業學校的校門,就被分配到不同的專業,學習內容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注重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文化基礎課的學習,意識不到語文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總體上看,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偏科現象嚴重。他們大多是沖著學習一技之長才走進了職校的大門,對語文、數學、英語這些基礎課根本提不起興趣。一些學生連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都不具備,更不用說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賞了,課堂上只有一些故事性的東西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要想在這種狀況下實施人文教育無疑是對語文教學的一個極大的挑戰。但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教育的實施并不沖突和矛盾,只要運用適當的方法加以正確引導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把學生從被動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從而使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實施的策略
人文素質的提高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人文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生成,更強調自我感悟與心靈覺解,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分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著教育的本質與理想。
1.樹立人文教育理念
知識、技能的過分專業化使學生成為片面發展的人。在專業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培養“人”的最終目標。同時,應樹立文化多元化理念和保護與加強本土文化的理念。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在教材中應挖掘我們的傳統文化內涵,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欣賞其他文化。這樣,既使學生形成道德判斷力,又能傳承民族文化,拓展文化內涵,實現“做人”和“做事”的完美統一。
2.加強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
(1)挖掘教材。文以載道,作為語文信息載體的課文,本身就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們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或滲透著美好的人性,或彌漫著溫馨的至親至愛。因此,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才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當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斗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才會有一個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采取體驗式教學方法及研究性學習。人文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過程,強調個體認識和內心體驗,需要個體自己去體會、理解與認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將課文改編成短劇,通過角色表演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如組織學生進行詩朗誦,也可以教育學生寫成長日記,進行“道德長跑”。這些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技能目標,同時學生在實踐中陶冶了情操,學會了“做人”。
(3)密切師生關系。要教活語文課,就要先和諧氛圍。教學的鮮活之氣,課堂的精彩瞬間,語文的長久魅力,來自于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共同創造。只有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也更容易點燃中下水平學生的情感火花,才能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以欣賞的、親切的態度激勵、夸獎學生,使課堂更具有人文精神。
3.進行人文知識和能力的基本培養
我們要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書法、作文、文學鑒賞、人物評價,或側重于情感熏陶,或側重于健康人格的培養,或側重于審美情趣的引導。組織讀書會、誦讀會、演講會、辯論會、文學社團,通過讀書、討論等方式積極開展活動,以此為根基,引導學生兼收并蓄地了解和學習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創造學習的人文氛圍,使我們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有人文修養的人必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人文教育形影相隨于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細節。
4.貫徹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價值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對人生有更豐富的體驗
實踐證明,學生對一些文質兼美的作品比較容易接受,而對一些無關痛癢的議論文則厭煩至極。因此,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重視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文學教育。常有同學不重視語文學習,正是因為語文離我們的生活太近了,因此認識不到它的重要性。語文教學中重視人文性,還必須使語文學習走向生活,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語文課與其他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學習做人的機會。因此,要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真善美、假惡丑”拿到課堂上來交流,正確地加以引導。一切從生活實際出發,從人性出發,才不致使人文教育淪為一句空話,才不致使語文課堂淪為虛無縹渺的空中樓閣。
5.語文教師應大力提高自身的人文修養
學生具有“向師性”特點,中職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對學生影響很大。有人說:教師這個職業是一片云牽手另一片云,一顆心呼喚另一顆心的職業。愛本身就是一種人文關懷,沒有愛心的教師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語文老師。當一個語文老師微笑著欣賞學生的作文,傾聽詩朗誦,糾正錯字,悉心輔導時,怎能不感動學生,從而使他也有一顆愛人之心呢?除了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外,提高語文教師專業水平也很重要。文學總是和歷史、哲學緊密相連。文為心聲,作者總能使我們走入他的時代,去領略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當時的思潮,語文老師正是這樣一個將學生領入這一畫卷的向導,帶領學生去感受,去判斷,進而引導學生“成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職學生在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促成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人格個性的發展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德國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苯處煵粌H要教書,更要育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你們不僅僅是教課的老師,也是培養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導師和德育教員。”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為學生鋪五彩之路,創燦爛人生。
[1]張弛.語文教育人文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2]高煥祥.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2.
[3]石亞軍.人文素質教育:制度變遷與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
[4]王楠(譯),維柯(意)著.論人文教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