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黃仁勝
圍繞教學體系改革探索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江蘇 黃仁勝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就業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它緊密依托行業和企業,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設置專業,改革課程內容,合作開發教材、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以就業為導向建立教學體系。這是職教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教學體系
國以民為本,民以業為生。職業教育就是為就業而進行的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也已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明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
我校自2001年開始探索頂崗實習教學模式改革,并逐步強化頂崗實習的規范和管理,并借鑒其他兄弟學校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實踐,改革創新,探索出中職教育必須優化課程結構,重構課程體系,依托企業辦學,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中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是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學校和企業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職校是魚,企業如水。校企合作是中職學校辦學新的思路,為中職學校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根據企業崗位需求,科學地把握市場人才需求,提高學校的市場適應能力。結合德國教學模式和我國課程體系之所長,進行課程改革。其目的就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而讓學生“有業”或“樂業”,學校就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企業,就必須緊緊地依托企業,“著眼企業談培養,立足企業謀發展”,全面實施校企合作辦學。
(二)校企合作辦學是中等職業學校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顧教學的任務完成,就業部門只負責推薦學生就業。學生在就業時對自己的職業能力缺乏正確的評估,因此造成了學生就業的盲目性、無序性和不穩定性,從而導致學生的就業率偏低、就業質量偏差。因此,中等職業學校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必須通過校企合作,根據市場、企業需求及用人標準訂單培養,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及課程實施方案,科學合理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實現社會需求與課程建設的有機統一,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的有機統一。
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明確了職業教育的辦學思路,有效地推動了教學改革創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融入企業速度快,從而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更新實踐教學理念,緊貼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調整專業和開發課程
通過校企合作,把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按照培養目標進行重組與優化,與企業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及課程實施方案。架起學生、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進行“零距離”互通的橋梁。充分利用校企資源,進行產教有機結合。一方面學校派專業教師到比企業進行見習和短期工作實踐,掌握企業前沿生產技術和管理文化,零距離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能力;另一方面聘請生產和服務一線的技術工人擔任兼職教師,到學校教學或做專題講座,傳授新知識,真正實現校企互補。學校的辦學適應了企業的最新需求,使學生真正掌握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意志品質、獨立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能力、嫻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生、企業和學校均從中獲益,社會職業教育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實現多贏的效果。
(二)建立完善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校外實踐教學體系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實訓基地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職經管類專業應依托區域經濟的結構和特點,充分采取多種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崗實習、訂單式培養、校外實踐教學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動互利進行人才培養的途徑,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針對各種培養模式創新運行機制,形成實踐教學全面發展的局面。
(三)圍繞專業定位,整體開發特色教材
為了培養“適銷對路”的專業人才,學校和企業共同調整專業結構,編寫專業教材,組織教學活動等。一是結合比企業的實際情況,在企業的指導下,學校砍掉沒有需求的傳統專業,改造升級仍有一定需求的專業,新增企業需求的緊缺專業。把學校原有10多個專業調整為計算機、汽修、電子、電氣等5大類專業,根據企業需求和學校資源優勢,新設了數控專業。二是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共同編寫實用性教材。目前,我校有30%的專業類教材屬校企合編教材,同時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將企業文化、企業管理等方面知識融入其中,讓學生預先接受企業文化,感受企業管理氛圍。
編寫校本教材思路:根據學生未來職業崗位要求將課程分解為相應的課程模塊,首先確定專業核心課程,再圍繞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相應的支持課程,然后根據發展需求設置拓展課程,合理搭建起以崗位技能為核心、專業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橫向綜合的模塊化課程結構。通過設置綜合化課程,大大減少了課程內容的重復率,既節約課時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四)設立辦事處,完善育人環節
工學結合過程中,學生頂崗實習仍然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為了加強這一過程的管理,學校在昆山設立了辦事處,安排3名專業教師常駐昆山辦事處。一方面是掌握和處理學生異動情況,另一方面是加強與企業聯系,了解市場變化,定期向學校反饋各類信息,為學校改革提供參考意見。
我校通過這些年來的不斷探索,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逐步走上了規范的道路。在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作模式中我們體會到,這種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是實現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是培養社會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在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中攀上校企合作的制高點,就能實現職教業教育的厚積勃發,展翅騰飛。因此,只有進一步拓展工學結合與校企共同發展的空間,才能夠使職業教育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大力發展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辦學是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經之路。
[1]李定.構建高職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思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
[2]戴娟萍.高職院校推進校企合作有效途徑初探[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8).
[3]李漢斌.職業院校“工學交替”辦學模式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06,(1).
[4]季連海.加強校企合作,促進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中國培訓,200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國高教學會產學研合作教育分會主編.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機電高級技工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