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紅
(浙江省紹興縣楊汛橋新民小學)
大道至簡
——守望語文教學的原點
◆李雅紅
(浙江省紹興縣楊汛橋新民小學)
一個綠意明媚的日子,孔子攜弟子多人來到泅水之濱,齊聚暢談。話題從“水之德性”“水之志向”“水之情義”一直走向“水之善施”。完畢,他們在古琴聲中載歌載舞……“春風化雨不留痕”,一番為人之道在不知不覺之中化入眾人心田。民主的對話、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鋒,這就是充滿智慧的教育場面,沒有灌輸,卻“于無聲中見驚雷”。然而,返觀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種種異化的現象不免刺痛我們的神經。且看以下課堂情景,便知情況堪憂。
一位老師在教學《觀潮》時,安排了這樣的過程:看《錢江潮》視頻、聽錄音讀課文、齊讀課文、畫畫大潮水、演演觀潮情景、老師講解關于水龍王的傳說、詩朗誦。這堂課可以說融合了電腦、音樂、科學和美術等元素。經這位老師這么一折騰,一篇很簡單的課文就變得高深莫測了。這種繁瑣哲學,僅僅為了一個外在漂亮,顯得“水性楊花”而沒有語文味。
新課改有個響亮的名詞:課程開發。于是,一些老師在教學時盲目地拓展教學視野,課上也作一些精心的調控,為的是讓出時間給學生以課外信息,抑或是向聽課老師展示自己的知識廣博。也許嘴里還念叨著“精彩不容錯過”!結果語文課變成了科學課、美術課,這叫“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也許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許是為了給聽課的老師一個驚喜,我們的老師絞盡腦汁進行花樣翻新,許多課堂看似熱鬧,但實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師常常會把現成的課本丟棄在一邊,就匆匆組織學生進行表演與辯論,很多東西可能還是課前所準備的。殊不知,這恰恰丟掉了語文課堂中的本真——語言的誦讀、感悟與應用。
多媒體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空間,但是現在不少老師認為不用課件就是傳統課。不論合不合適、需不需要,統統用起來再說。結果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不說,更為重要的是扼殺了學生對語文的獨特體驗,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與想象。這種追求外表的華麗成為語文教學的“災難性隱患”。
孟子曾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就是說“廣博學習與詳盡解說,為的是能整合并返回到簡約的境界中去。”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感悟其哲理,一個詞匯在腦際蹦出:簡約語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教育專家周一貫也說過:“簡約語文的實質就是從語文本體出發,理性分析語文教學的歷史處境,以良知關心語文自身應該解決的問題,以思想追尋教學的優質與學生生活福祉的教育形式。追尋學生生命的原生態,就是要真正回歸語文教學的原生態,回歸語文的原點。”
筆者以為所謂“簡約語文”,就是要得自然之道,大膽取舍,該簡不繁,彰顯語文的本質。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最大技巧就是簡簡單單的聽、說、讀、寫;語文最本質的屬性是工具性;語文最本真的一面就是追求簡約,而拋棄功利引誘下的假、大、空。
1.簡明的目標——簡約語文的方向盤
教師要精心制訂教學目標,每一節課都要告訴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教師將怎樣地檢驗,讓學生清楚明白。一堂課能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夠了,真正讓學生每節課都學點有用的東西。
我們呼喚“內容理解與表達形式有機融合”的語文課,然而很多老師卻一直走著“分析課文內容”的老路。其實,語文課很重要的一個維度,是要引領學生揣摩課文是如何表達的,否則語文課就成了科學課、故事課。如果長期這們鉆在內容的怪圈里的語文課堂,模糊了語文的影子而空耗了教學的時光。名優教師王崧舟執教《鳥的天堂》時,就將此課的落點放在探究語言形式上,欣賞文本的語言魅力上,通過讀、悟及適量的演示,讓學生把玩語言。課堂上,孩子們在聽故事,但更是在品嘗與體味語言的瓊漿。
2.簡樸的設計——簡約語文的展示臺
好課堂不是靠花樣翻新的游戲、表演塑造出來的,不是依賴聲、色、形俱全的現代媒體包裝出來的,更不是按部就班的“設個套子給學生鉆”,而是在聽說、讀背、寫作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催生的。我們要教給學生干干凈凈的語文,而不能細枝末節地去“種別人的田”。
特級教師金明東執教《貓》,既沒有課件,也沒有表演,一塊大黑板一支白粉筆,竟然讓人贊嘆不已。他在引領學生體悟文章語言時,通過有聲有色的引導,洋洋灑灑幾筆,就扎實落實了雙基;在組織學生參與語文活動時,讓學生感悟作家老舍的精心寫作與生活情趣,給學生播下了欣賞文學、熱愛文學的種子。設計的簡樸,使課堂照樣有了收獲的精彩和“收成”的豐富,真是妙不可言!
3.簡練的教法——簡約語文的工具箱
有一位名師說,課堂教學宜“淡妝”而不宜“濃抹”,因為過多“濃抹”只會給學生帶來許多負面干擾信息,而清新淡雅的課風卻如一盆幽蘭給人無窮的遐思。
《臥薪嘗膽》是一則歷史故事,很多老師都會在課前放一段戰場的視頻吸引學生,或者用富有氣勢的開場白來震住學生的心,但是這種表面刺激帶來的熱情過后,打開課本學生又陷入學習的無趣中,甚至還想著剛才的精彩畫面而無心研讀課文。紹興市優秀教師董菲老師執教《臥薪嘗膽》一時,利用紹興的人文優勢問:你們知道“古越龍山”嗎?有的說這是紹興的老酒名,有的說這是海龍王住的地方……教師說這是紹興的一座名山,也就是我們天天在說的府山。我們北海小學不遠就是府山越王臺,二千五百多年前,越國當時就建都我們紹興,“臥薪嘗膽”的故事就來源于此,下面我們來看看文中哪些寫法體現了我們紹興的特色——盡管大家對府山公園耳熟能詳,但知道它有怎樣的歷史積淀的學生卻寥寥無幾,當大家得知故事竟然發生在自己身邊里,大家不免對這座伴隨自己長大的城市增添了好多神秘感,聽覺及相像的巧妙結合下,學生興趣倍增而如入佳境,可謂“意味深遠”!
4.簡潔的語言——簡約語文的入場券
語文教學的整個過程應清清楚楚,絕不東拉西扯。事先教師要對教案作一翻“檢測”,剔除教學中非本質因素,保證課堂訓練的“純度”。一如秋高氣爽的時分的天空,教師的教學語言應也應清凈、透明而體現實效。
教學柳宗元《江雪》時,筆者向學生提了這么一個問題:“這么冷的天,這位老人僅僅是在釣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老人是在欣賞風景,他在欣賞‘萬徑人蹤滅’風景。”有的說:“我覺得老人是在磨礪自己的斗志,試試自己的老骨頭有多硬。”有的說:“這位老人與眾不同,他不喜歡躲在屋里取暖,看起來很清高。”課堂上學生思維是那么活躍,那么深刻,那么獨特!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的效率。”課堂中筆者省去了不必要的空談,更多的是教學的留白,就如“千山鳥飛絕”中的“孤舟蓑笠翁”一樣,教學氛圍如畫境般空曠而長遠,給人無窮的思考空間,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5.簡便的學法——簡約語文的實訓場簡單意味著可以學習,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簡便的方法、簡捷的思路是為學生所喜歡、所樂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為人所有的有效的方法,教學設計的環節盡可能簡化,不要設計許多陷井把學生搞得暈頭轉向,玄奧而不可知。
語文學習常常需要感悟,即“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孫建鋒老師的課,被稱為“富于魔力的對話”。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既是非常自主和自如的,但又是極其深刻、多元的。雖然孫老師的課堂有時顯得不夠“熱烈”,給人“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之感,即便偶爾有一兩個動態的東西也如過眼煙云很快消失了,但細細回味之后卻發現,他的課讓學生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譬如,他在執教《最大的麥穗》時,當于學生陷入簡單思維時,經過他的點撥,后來的發言就顯示出質的飛躍。請看:
師:“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角度欣賞課文,蘇格拉底教育學生有什么獨到之處,他的弟子如此學習對你有什么啟發?帶著這個問你走入課文,大家一定會驚喜的發現(生靜心研讀,教師投以微笑與期待的表情)。五分鐘后:
生1:我們上課是在教室里,而蘇格拉底卻是在麥地里上課,他們的課本就是麥穗(有所感悟)。
生2:是的,我認為廣闊的大自然就是我們學習的課本,而豐富多彩的社會就是學習的教室(學生受到第一個學生的啟示,而智慧萌生)。
生3:蘇格拉底教育弟子總是讓他們親自實踐、體會,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這樣的感覺是刻骨銘心,讓人終身難忘(學生由前面學生的回答而繼續研討課文,得出了比較規律性的認識)。
生4:真有趣!這些弟子太聽話了,不敢懷疑老師,最后才會落得兩手空空(學生領悟到學習必須有創意)。
學生學語文,歸根結底是靠自己感悟去習得的。在孫老師的引導下,文本引發了鮮活的思考,學生在品味文字之際多了份與之交流的親切感與期待感。語文學生可以閉目靜思,可以放聲誦讀,可以同伴小議,可以如品茗般字斟句酌。這個過程中,教師尊重孩子獨特的感受,鼓勵他們談真實的想法,他們可以一吐為快。簡便的學法就是如此真切,學習的幸福就是這么簡單!
簡約語文是本身就是一件玲瓏剔透的藝術品。它的構架,需要教師有作家般敏銳的目光和敏感的頭腦;需要教師在平實的課堂中捕捉靈感,適時、隨機地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需要教師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升華而充實學生的情感世界。簡約的語文課堂里,語文學習不再是折磨人性的生命苦旅,而應有“隨風潛入夜”的悄然浸潤,更應有“煙花三月下揚州”的閑適與雅致。正因如此,我們應該拋開一切不必要的私心與雜念,打破華麗的外表追求與形式攀比,追求文本流露的固有清香與獨特神韻。
“大愛無痕”“大道至簡”,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少為”與“無為”給學生個張揚個性的機會,讓語文成為地道、純凈、透明的語文,如此才能真正守住語文的本真,回歸教學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