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王鵬遠
改進學校計算機實踐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
黑龍江 王鵬遠
本文根據職業教育階段的課程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提出計算機教學“3+3+3”的實踐教學模式,其中第一個“3”即設基礎班、提高班、創新班;第二個“3”即對上述班級設計三類課程;第三個“3”為采用三種教學模式:常規實踐課課程或小型項目設計課和競賽設計課。
課程;模式;設計
計算機課程已經同其它基礎學科一樣,成為人才培養構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所以必須著重搞好計算機教學工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的職業技能教育階段,要根據職業教育的任務和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這就表明了職業教育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還要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目前,我國計算機課程安排是作為階段性必修課程安排在日常授課當中的,而學員結構和成績水平多呈現出基礎薄弱、興趣較低、自制力差等特點。而計算機教育的實踐內容也僅僅是在圍繞課程設置內容上開展的,從而使學生養成了依賴性,缺乏獨立性,不利于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進行研究,也著實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能夠提高實踐教學水平,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促進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教學設計以常規實踐課為基礎,以系統、綜合地應用所學知識進行的課程設計或小型項目設計為目標,以各種設計競賽為突破口,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能夠在額定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學條件,在不額外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能力水平安排計劃,根據每個學生實際上都是一個有特殊背景的個體的特點,基于不同水平、不同側重點、不同教育背景下提出了“3+3+3”的計算機實踐課教學模式。
第一個“3”
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將學生分為三個等級班:基礎班、提高班和創新班。將層次相當的學生集中在一個教學班中組織教學,并結合學生的客觀實際,協調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使之置于各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中,促使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分級教學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大大提升了計算機實踐課的教學效果。實踐考核制度是保證實踐質量和效果的重要環節。
第二個“3”
在實踐課的分級教學中針對實踐體系中各層次和不同課程對應的實驗、實踐目標,根據不同類型的實踐項目、實踐課程設計內容和實施情況的特點,注重對學生實驗過程、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的全程性、綜合性考核。建立相對完善的實驗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采用多元量化考核方式,主要為三類:基礎班、提高班和創新班。
1.基礎班的課程,主要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重點考核學生知識或技術掌握情況,采取平時實驗成績與期終考試成績相結合、筆試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2.在提高班的諸多課程中,學生可以自選難度系數不同的實驗項目,采取專題實驗報告和作品演示、現場測試驗收等形式進行成績考核。例如,計算機課程對所學專業的輔助性綜合實驗,在實驗項目的需求分析、設計、實現、驗證各個階段進行小組復審、綜合評定和反饋效應等環節累計綜合評定分數。
3.創新班采取能力綜合量化的考核方式。主要針對參加開放實驗和創新基地專門項目研發的學生進行考核,在理論知識學習、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科學研究方法、實際動手能力和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中體現整體素質,采用按比例量化考核的方法。
采用以上三種多元量化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能客觀、準確、科學地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起到導向作用。
第三個“3”
三種教學模式指常規實踐課、課程設計或小型項目設計、設計競賽這三種教學模式。
1.在常規實踐課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后期發展打好基礎。
2.在課程設計或小型項目設計這種教學模式中,以學生為主體,在此過程中,教師起到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自學能力。
3.在設計競賽教學模式中,培養學生的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精神。
通過常規實踐課、課程設計或小型項目設計、設計競賽這三種教學模式的實施,能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利用有限的教學條件,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由淺入深、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醫藥工程學校)
(編輯 劉麗娜)